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成福 唐 钧
鉴于危机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会引发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危机管理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主题,成为公共管理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焦点。历经SARS等重大突发事件,我国在危机管理方面已有较大的进步,但是陈旧观念及传统做法依然制约着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因此,全面提升我国的危机管理能力,创新与改革的必然路径将是以理念转型为先导,以能力建设为目标。
一、我国危机管理面临全方位的理念转型
(一)从“救火”式应对,转型为全过程的危机管理
传统上,人们把危机管理的重点放在危机后的处理,是“救火”式的应对,是“应急式”的危机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普遍认识到:危机的发生和发展有其生命的周期,危机管理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和循环。这将传统的“救火”式应急管理,提升为全过程的危机管理。全过程的危机管理包括四个基本的阶段。一是疏缓。包括消除或者减少灾难出现的机会或者影响的一切活动。其基本出发点在于,一个社会即使不能预防灾难,也可以通过各种努力减少灾难的损失。二是准备。指做出计划,以确定在危机出现的时候如何有效的应对危机。它包括危机管理规划、危机训练、危机管理资源准备和储备等。三是回应。指危机出现以后,政府向危机的受害者通过危机援助,通过各种反危机的措施,控制和降低危机的损害;四是恢复。指通过各种措施,恢复正常的社会运作和秩序。危机管理的全过程管理,是将四个基本阶段视为相互联系和不断循环的周期,做好全程的管理。
(二)从单一危机处理,转型为全危机的标准化管理
全危机的标准化管理核心在于针对各种危机开发标准化的通用应对方案,以求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最短的时限内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包括了制定统一的战略、统一的政策、统一的危机管理计划、统一的组织安排、统一的资源支持系统等等。
(三)从部门的危机管理,转型为整合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政府的职责,各级政府和各危机部门在应急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全面整合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是指在高层政治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透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整合的组织和社会协作,通过全程的危机管理,提升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以有效的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弭各种危机,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四)从局部的危机响应,转型为发展途径的危机管理
发展途径的危机管理所重视的是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的建设和发展。发展途径的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从人类和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和进行危机的管理。人类社会必须重新思考自己发展的方式、行为的方式,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重新思考个体、群体、社会、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会。我们要通过改革不断致力于实现善政和善治,不仅仅要考虑现世代的发展和公平,更要考虑后世代的发展和公平。
(五)从具体的危机应对,转型为全面风险的危机管理
当代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向在于从已爆发危机的应对转向全面风险的危机管理,这是一种防范于未然的管理意识。危机管理的风险管理是把风险的管理与政府政策管理、计划和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与政府日常的公共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全面风险的危机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在于:政府只有在政策、规划、资源的管理方面有效地实施了全面的风险管理,才能有效地预防、疏缓和降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全面风险的应急管理包括:建立风险管理的能动环境;确认主要的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确认风险管理的能力和资源;发展有效的方法以降低风险;设计和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进行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二、我国危机管理亟待系统化的能力建设
(一)政治承诺、政治领导与政治支持的能力
从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理念出发,有效地预防、准备、回应和化解危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人民免于危机的侵害和恐惧,保障社会的秩序和正常运转乃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是政府的基本政治责任之一。政治承诺、政治领导与政治支持的能力是政府危机管理的基本能力。
政治领导者和高层公共管理者应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我国的领导者应该创造一种危机管理的文化和环境;应该积极地支持各种危机管理的计划和项目,并确立优先发展的次序。在危机爆发时,领导者应该做出快速准确的决断,透过政治动员的力量,整合和调动各种资源回应危机,从而加强与人民的沟通,获取民众的信赖,展现公信力。
(二)制定战略、政策和规划的能力
尽管人们不能消除危机,但可以尽可能防止危机的扩大和恶化。我们要把危机管理的策略有机地整合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中,要在各种政策的制定中把危机风险的认定和评估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和环节加以考虑,以防患于未然。我国应考虑制定危机管理的战略和政策,阐明国家危机管理的目标和基本的政策选择。危机管理的政策要涉及危机的评价、危机的预防、危机的准备、危机的回应、危机后的恢复和重建等各个方面。
(三)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和机构的能力
借鉴国际和其它国家危机管理的经验,考虑到具体国情,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中央政府高层的危机管理的领导、指挥和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能在于:制定危机管理的战略、政策和规划;进行危机信息管理;进行危机风险的评估;在非危机时期,负责危机的预防和预警工作;在危机发生期间,负责领导与协调工作;负责危机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对政府管理者和社会公众进行危机管理的教育和培训等。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各部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危机管理的职能、职责和责任。要明确不同政府机构在承担某些特定危机管理的职能和职责,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调的应急管理体制。
(四)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的能力
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和法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整。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我国宪法没有关于危机状态或者紧急状态的规定,也没有明确的授权政府紧急管理权。为了使政府危机管理法制化,要提高制定并完善危机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的能力。要加紧涉及危机管理的立法,制定、完善管理和应对各种各样的危机或者紧急突发事件的专门的法律、法规。
(五)全方位资源支持的能力
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危机管理资源支持系统,包括:危机管理的信息系统和知识系统;危机管理的人力资源系统和教育与培训系统;危机管理的财政资源系统;危机管理的物质资源系统;危机管理的政策资源系统等等。该危机管理资源支持系统要能够妥善统筹上述资源的生产、分配、共享,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
(六)绩效管理的能力
绩效管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危机管理的成效。正如联合国所强调的,我国政府应设立危机管理的绩效指标,突出五项特征:一是明确性(对能力进行明确的目标设定和任务设计),二是可衡量性(界定度量能力的客观标准),三是能够实现(在政府能力的范围内能够实现),四是相关性(能够满足各种相关危机和灾变管理的要求),五是时限性(把时间的限制作为重要的能力标准)。在建设应急管理绩效指标同时,要以绩效管理为推进平台,包括绩效的衡量、绩效的监控、以及持续不断的绩效改进等;确保将绩效管理作为危机管理的基础。
(七)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能力
应尽快建立健全统一、标准化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一方面用于在恰当的时间、通过恰当的渠道、将恰当的信息传递到恰当的危机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尽快形成符合现状、基于经验教训、集成专家意见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信息高效传递、决策科学有效的格局。
(八)有效的沟通能力
及时有效地信息沟通,即使不能防止危机的发生,也可以控制危机及其影响。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危机沟通机制,规范内部的危机沟通(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制度和外部的危机沟通(政府针对媒体、社会、受害者等的沟通)制度,达到及时有效、透明通畅、有针对性、有公信力的沟通效果。
(九)教育和培训的能力
危机管理的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政府官员和公共管理者危机管理的意识、知识、能力,以及整个社会公民的危机意识、应对危机的知识和能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能力,是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应尽快基于应急管理的知识平台,形成经验共享、教训共识、知识传播、沟通学习的机制,组建学习型的危机管理部门,倡导积极学习危机知识的社会氛围。
(十)多边合作与国际合作的能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出现的危机,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国际化的影响。危机管理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包括联合国多个部门和其他国际组织均在积极介入国际和地区性的应急管理。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有责任与国际组织在危机管理方面扩展合作,拓展多边合作与国际合作的能力。要积极争取国际性的组织和地区性的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道义上的支持,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全方位沟通。
(此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研究”(项目批准号:03JZD0021)研究报告之一)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93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