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民办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春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与之相应的社会转型,社会对人才质量、结构等方面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 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进行定位,并以此为逻辑起点,进行的一系列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
  关键词:培养目标;规格;人才培养;民办高校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不论学校数,还是在校生数,都有了长足发展。实际上,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扩张,如何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需要我们对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1、民办高校人才供给的滞后性
  高等教育是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箱丧置专业的,按现行的学制,一般需要2--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周期。因此,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到培养人才的滞后性。
  2.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综合性
  新世纪经济社会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超前性。另外,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仅要适应毕业时就业的需要,而且还要适应毕业后更远时期科技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要。
  3.学科专业人才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经济结构和学科专业人才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总的说,经济结构决定学科专业结构,决定着教育所培养的不同专业人才的数量构成,学科专业结构必须同经济结构相适应;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合理与否,又会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起促进和阻碍作用。
  二、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必然性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缘于民办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
  1.民办高校人才供给的适应性差
  高等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研究开发新的科学技术的重任,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供给者。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过窄的专业教育。譬如,高等工程教育只注重培养学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稍一涉及其他学科的工作,就感到隔行如隔山,束手无策。
  2民办高校课程体系调整滞后
  民办高校课程体系调整的一般程序是:先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提出初步调整方案,然后报有关部门审批,待审批通过后再着手调整。这使课程体系调整客观上存在滞后性。
  上述现状导致过窄的专业人才供给,使理工科学生缺少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甚至难以完成专业技术任务。为此,改革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三、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先需要指出的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并无内在关联性。办学体制不同,并不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并非办学有公办、民办之分,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有公办、民办之分。从这一层面上说,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普遍性。其次,由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由于各高校定位不同,专业设置不同,资源储备不同,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生源层次不同,因此,必然导致各高校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反映学校培养规格的要求,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明确指导思想。民办高校在培养目标的确定调整过程中要考虑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符合国家对本科教育“学术性、专业性、基础性”的总要求,二是要使本科教育区别于具有20年历史的专科教育,三要体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本校自身的特色。
  四、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实施途径
  改革的目标与任务的实现必须创新实施途径,在实践的基础上来实施。通过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标准的调整与改革,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同时在不同层面上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切实落实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第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观念。任何改革,都必须以观念作为先导。在改革初期应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问题进行了大讨论,以确保全校上下对改革的目标形成共识,加强学校各管理层级实施过程中形成合力,以有效地推动改革进程。同时,改革的本身也是由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推进的,这对于推进改革目标与任务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学校对形成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计划等材料下发到各管理层级组织学习,并通过组织教学工作研讨会议等形式,以进一步加强学校各层级对于改革目标与任务的理解,明晰新的教育观念。
  第二,加强配套制度的建设。制度是介于观念与实践之间的一个重要中介环节,同时制度也是规范行动、确保改革秩序的有效体系。为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首先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修整,明确提出要加快学分制建设的步伐,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框架结构体系。同时,在结合中共中央16号文件、教育部2005一号文件以及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以适应大众化时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次,从外围制度上看,学校在经费制度、教学监督制度、教学激励机制以及后勤保障制度等方面也正在做积极的调整。
  第三,加快师资建设的步伐。从两个方面上来加强师资的建设。一是从质的层面上分析,学校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适应“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与教学提出的要求,在加强教师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求教师本身提高动手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二是从量的层面上分析,要加强引进与培养力度。由于新培养方案增设了多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并且提高了选修课比例,对课程数量的需求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充足的师资力量对于确保开出丰富的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当然,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增进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对于满足课程数量与质量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学校推行了“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等制度,并且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第一工程”,以确保教学改革的稳步实施。
  第四,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这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方法问题,首先应该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教学如何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必须加强教学法的研究,结合学校教改课题,将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形成各自独特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学校将加强教师在结合课程性质基础上的对于互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直观性教学和因材施教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围绕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灵活改革教学方法。
  第五,学校出台了相关的改革配套措施。在课程层面上,学校引进精品课程平台,加快课程建设步伐,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同时,为满足大量的课程资源需求,增加网络课程,对学校的课程资源起到补充的作用。在实践教学层面上,学校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推行项目负责制度,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积极实施实验室开放制度,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关于民办高等教育体制的探讨[A]。民办高等教育研究[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2、王宗敏等:中国民办学校研究[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瞿延东:民办高教的发展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1-10-3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3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