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WTO视域下中小企业制度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饶国辉
摘要:中小企业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抓住机遇,提升自己,促进企业的制度创新长足发展,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将就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小企业;改革;长足发展
WTO一揽子多边贸易自由化成果对发展中国来说,既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要生存,要在市场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深入研究WTO相关条款以及国内相类似企业调整、改革成功的经验。抓住机遇,提升自己,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一、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改革的内容、方式与型式主要采取放权让利、承包与租赁等改革形式。与大企业改革的情况相类似,这种改革并没有真正转换中小企业的经营机制,反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而出现了大面积亏损的局面,其中小型企业盈亏相抵后出现了净亏损。
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市县级地方政府,企业亏损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加重了财政补贴困难。中央十五大正式提出“抓大放小”政策,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并将此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战略的重要环节。十多年来各地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加快了改革步伐,改革方式更加多样化。采取改组、联合、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和出售等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但不尽人意。
二、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困境
(一)中小企业的市场优势
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材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利税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0%和40%;还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创造了50%的GDP;在我国2.2万亿美元左右的进出口总额中,约60%来源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不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而且还是大企业的补充,是未来大企业产业的源泉。随着高新技术在中小企业比重不断提高,21世纪已是中小企业的高速发展的时代。
(二)目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主要困境
中小企业目前经营环境并不好,存在“四难”:融资难、技术创新难、市场营销难、引进人才难。
1、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困难有两种原因:一是体制和政策问题,如融资问题,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已发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的通知,但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却很不发达,主要靠信贷融资。二是中小企业有一些天然存在弱点,如资信差,银行对他们发放贷款有所顾虑。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来自四个方面:创业需求的股本投资;技术创新需要的风险投资;扩大再生产需要的更新改造投资;简单再生产需要的临时性流动资金。在目前的存贷款利率制度下,贷给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远远高于大企业,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类业务只要做到一定规模后,就会有收益,风险度也会下降。所以,只有建立风险与收益相对称的贷款机制,才能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中小企业在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信用环境因素。由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还不完善,企业信用意识不很强,有的企业借转制甩债放废债,有的企业恶意逃避银行债务。这样的信用环境,使银行不得不着重防范金融风险,不少银行无暇主动开拓新的中小企业客户。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性中介机构还很不发达,难以为企业和投资者构筑有效的联系渠道。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定的游资,同时又存在拥有不少好项目而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但由于双方缺乏必要的构通和联系渠道,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又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担保基金尚未进入良性的运行轨道。目前担保基金由财政、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出资,封闭运行,其功能就是将中小企业的借款风险集于自身。由于中小企业必然的风险因素,一旦出现坏账,就可能核减担保基金份额,长此以往,担保基金势必趋向萎缩,为防损失,担保公司也不轻易给企业担保。
3、中小企业内部机制问题。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首先来源于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类型多,存在千差万别的资金需求规律;产业层次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甚至个别技术人员流失都会对企业有影响;在整个社会大生产分工中尚未形成有机的链条;资金实力弱小、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产负债率高、信用水平较低。
三、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对策思考
(一)构建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
要努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从而带动搞活一大群小企业。扶持这些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同大企业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提高生产的科技水平。按照“择优扶强,重点突破”的思路,以资本、技术、品牌、产业、市场等为纽带,通过产权市场来形成企业组织结构。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以产权为纽带,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整合协同中小企业,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产业组织形式。
(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放小”
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关键在于国有资产必须从不具有优势的竞争性领域退出来。“放小”即意味着国有经济要逐步彻底退出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组织形式。只有调整中小企业的产权结构,把国有资产从上些中小企业中退出来,才能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活力。中小企业可以利用非公有制经济已获得蓬勃发展这一极其有利的外部条件,把体制外的优势引进体制内。鼓励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出售、兼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实现国有、民营、私人资本相融合,谋求共同发展。
(三)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中小企业改革应当尽量减少或取消不涉及产权变更的承包制、租赁制或委托经营,采取涉及产权变更的公司制改造、股份合作制、破产、兼并,尤其是出售等形式,解决中小企业机制后的所有制性质问题。改革之后的中小企业属于“民有”而不是“国有”。“放小”必须坚决、彻底,不仅经营困难的企业要实行非国有化,对一些盈利的中小企业也要坚决放开,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中小企业的体制问题。对于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应当按照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的规范改制,积极引导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中小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
第一,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对传统产业升级,把同行内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协作生产的时候,必须努力提高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发展规模经济,实现结构优化、节约资源,以及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技术和使用效率等问题。要成功升级传统产业,扩大企业规模,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实践证明,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第二,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市场是中小企业生存的客观环境,中小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和开辟新的市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加快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兴盛与衰落与其是否能适时地开发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产品密切相关,特别是科技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使新产品开发过程大大加快。二是在技术创新中,要避免与大企业竞争。技术创新本身是一件艰苦而冒险的工作,如果再与企业进行正面竞争,那么中小企业很难获得成功。
第三,技术创新使企业有技术准备,保持领先地位,尽管研究开发的投资很大而且风险很高,但相对于生产和投资比例为1∶10∶100。在企业的风险投资决策中,与其付出规模化生产投资失误代价,不如付出研究开发风险代价。如果企业在新技术出现初期,甚至从基本假设开始进行技术探究,那么当新技术替代旧技术不可避免时,企业已有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将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所以说,充分的技术准备能有效地维护和促进中小企业的竞争地位。中小企业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它们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的渠道性和重要性,已被人们普遍认识,遵守WTO国际“游戏规则”,主动从体制,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是现代企业必备的条件和要素。中小企业应根据我国国情,努力按国际惯例和WTO相关条款严格要求自己,创新企业制度,适应市场发展,才能在国内外市场赢得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谈锋剑.世界挑战[M].蓝天出版社,2005.
2、胡鞍钢.中国走向21世纪[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3、冯根福.中国大中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选择的理性思考[J].新华文摘,1996(7).
4、魏杰.企业前沿问题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洪都集团财务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7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