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平安 李 冲 范嘉毅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理论性强,非常抽象,内容晦涩难懂,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让学生掌握和理解,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文章首先探讨了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接着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考核方式
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的产生是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为标志,历经了200多年的风雨沧桑。它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也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在全国各个专业财经院校和非专业财经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课程内容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该课程理论性强,非常抽象,内容晦涩难懂,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把经济学庞大的体系和复杂的内容通俗化,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更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大量图形、表格、数据、数学公式及西方经济学专业术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求自然就很高,总结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一)采用满堂灌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消极被动
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使用填鸭式或灌输式,缺乏启发性。教学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绝大部分时间在滔滔不绝地讲授概念、原理,很少有讨论和提问的时间,忽视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当前很多高校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普遍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而这种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把讲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
(二)缺乏和学生互动,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
对教学活动的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关注不够,尤其是师生互动,没有形成推动教学活动过程良性循环的强大合力。受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有些教师只是围绕“教”做文章,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上课时只顾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单方面地一味播放、讲解,而无暇顾及学生听课时的表情反应,结果使多媒体教学成了讲稿演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有些教学课件干脆就是“电子课本”型读物。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与教师进行很好的交流,无法进行教学互动,教学过程因为没师生互动交流而变得枯燥乏味,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所用案例普遍都是国外的,缺乏中国案例,导致学生陌生感
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对于案例教学法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案例资源相对匮乏、时效性差、质量不高,而且大部分都是国外案例,由于缺乏必要的案例背景知识和文化的不同,很多学生反映不能完全明白案例的内涵,缺乏兴趣。因此开发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西方经济学案例是非常必要的。
(四)理论教学比例太重,导致学生感觉枯燥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而我们的教材内容主要是理论,加上大量图形、数理分析比较抽象枯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按部就班式的理论知识教学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的过于主动和分析方法的单一化和确定化,以及分析结论的定向化和确定化,不仅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倾向和方法,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考核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忽略课外知识拓展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且存在众多弊端,直接制约着经济学教育的发展。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只注重结果、轻视过程,将考核成绩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过分强调最终成绩的作用及功能,忽视了考核制的指导和激励功能,因此导致学生过度地复习和关注课本知识,而忽略了课外知识的拓展。
三、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在《西方经济学》的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地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工作,摸索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基于以上的存在问题,笔者结合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加强经济学案例教学法,但应注意案例的适合性
案例源于英文case,是一种将实证描述引入情景,引起分析、演绎、推断、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要求,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将学生带入典型案例的特定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因此所选经济学案例一定要质量高,尽量采用本国的案例,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派组代表发言,但一定要控制课堂秩序,避免影响隔壁教师授课。
(二)提倡参与式教学法,组织经济时事专题讲座
参与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和学生都置于主体地位上,让师生双主体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主体的作用,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经济学理论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因此可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经济时事进行理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一般程序可以设计为以下方面:
第一,布置学生分组查找好某一经济时事材料,做好事情准备,经济时事材料应具有一定理论性、争议性、针对性。讨论题目应是与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有关,并且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能够引发同学们兴趣。
第二,安排学生代表到讲台结合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时事,教师要在关键时刻善于启发引导,把讨论引向深入。要倡导民主的空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并要求不同意见有较为系统、中肯的阐述。
第三,教师最后逐一点评,但一定要注意:教师不要成为主要角色,不能包办讨论,也不应作长篇发言。
(三)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重视课外作业的重要性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随着高校的扩招,班级学生人数也相应增加,批改作业任务也重,再加上学生互相抄袭现象严重,因此目前有些教师对安排课外作业不够重视。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内容繁多,晦涩难懂,而且运用性强,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因此,没有适量的作业练习就难以完全明白经济学理论,教师必须重视。
(四)考核方式要多元化,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理解能力
课程考核亦可称为课程学习测评,是指在学生学习一门课程时,对其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就的测量和评价。在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方法上,应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评价体系。具体可采取笔试、口试、作业、讨论、课程小论文、考勤等多种形式,其中笔试、口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讨论和作业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记录提问、发言、出勤等情况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课程小论文主要反映学生的运用理解能力。另外,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考核方式中应特别加入社会实践的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等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总结
总之,《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对数学工具的依赖性、内容与工具不断更新等特点的课程,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老师难教,学生难懂”的矛盾,为了更好地教好本课程,使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瑛.浅析《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J].高教论坛,2005(4).
2、林霞.浅谈西方经济学的几种教学方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胡巨.浅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8).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韩曙平,郭军盈.规范本科“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8).
*本文属基金项目:防灾科技学院2009年教改课题(2009214)。
(作者单位:防灾科技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8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