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区域贸易一体化博弈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纪 谦 胡胜德

  摘要:文章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建立两个地区之间企业和政府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两个区域在最大化利益前提下是否采取贸易壁垒的最优战略均衡;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两个地区的无限重复博弈模型,结合现实基础得出结论:通过现有的市场调节,地区不会采取取消贸易壁垒的战略,社会资源不能达到最优,政府必须采取适应的制度才能推进区域贸易一体化的进程;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一体化;博弈;制度;贸易壁垒;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贸易一体化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区域之间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作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更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区域合作实现共赢也越来越成为区域间的共同意识。学者和政策研究者提出为了更好地发挥地区间的互补优势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是必然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不同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消费、贸易等利益的获取,产生的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市场到经济政策统一逐步演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由巴拉萨的理论可知,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第一步是地区的贸易一体化,本文就着重分析贸易一体化的问题。贸易一体化提了这么多年到现在看仍然是遥遥无期,本文试图用博弈论的知识分析构建区域贸易一体化存在的问题,最终在制度层面并试图提出有益的建议。
  二、区域间博弈模型的分析
  (一)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
  假设1: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在这里只分析两个地区A和B,这两个地区的两个企业a和b,且生产同质无差别的产品,成本为0。
  假设2:经济人假设,这里的企业是完全理性的即以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我们把这里的区域人格化,区域也是理性的追求区域的利益最大化。
  A地区的企业a生产的产品a1在本地区销售,a2在B地区销售,B地区的企业b生产的产品b1在A地区销售,b2在B地区销售。A地区对B地区企业b单位产品征收Tb,B地区对a企业单位产品征收Ta费用。P为市场出清的价格,设为Pa=8-(a1+b1),Pb=8-(a2+b2)。
  这里博弈的第一阶段是A地区政府和B地区政府,决定贸易壁垒Ta和Tb,第二阶段是企业a和企业b决定最优的产量。这是一个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用逆推法建立模型如下:
  第一阶段:给定Ta和Tb时企业a和企业b的博弈
  给定b2和Ta企业a的利润最大化函数是:
  Ua=max(8-a1-b1)a1+(8-a2-b2)a2-a2Ta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8-2a1-b1=0
  =8-2a2-b2-Ta=0
  解得反应函数:a1=(8-b1),a2=(8-b2-Ta)。
  给定a2和Tb企业b的利润最大化函数是:
  Ub=max(8-a2-b2)b2+(8-a1-b1)b1-b1Tb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8-a1-2b1-Tb=0
  =8-a2-2b2=0
  解得反应函数:b1=(8-a1-Tb),b2=(8-a2)。
  联立反应函数方程得给定Ta和Tb时企业a和企业b的最优销售量,得:
  a1*+Tb,a2*=-Ta
  b1*=-Tb,b2*=+Ta
  则在这一阶段纳什均衡的结果是(a1*,a2*,b1*,b2*)。
  第二阶段:地区A和地区B政府的博弈
  在给定企业a和企业b各区域的销售量时,政府制定最优的贸易壁垒Ta和Tb以使利益最大化。
  A地区的利益最大化函数为:
  UA=max(8-a1-b1)a1+(8-a2-b2)a2-a2Ta+b1Tb+(a1+b1)2
  B地区的利益最大化函数为:
  UB=max(8-a2-b2)b2+(8-a1-b1)b1-b1Tb+a2Ta+(a2+b2)2
  将a1*,a2*,b1*,b2*代入上式,并求一阶最大化条件分别为:
  =8-3Tb=0
  =8-3Tb=0
  解得:Tb*=Ta*=
  再将Tb*,Ta*代入企业a和企业b销售量的反应函数得到a1*,a2*,b1*,b2*,再代入UA和UB得到UA*=,UB*=。
  当Ta=Tb=0时,a1*=a2*=b1*=b2*=。
  则此时得UA*=UB*=。
  列出两地区贸易战略博弈矩阵:
  结果分析:
  由上述构造的完全信息动态模型可以看出,在取消贸易壁垒时双方都将得到支付,这是最好的结果,但在B消除壁垒而A采取壁垒是时A就会得到多于B的支付,此时B的支付较少为,A的支付较多为,所以A和B均不会想先取消贸易壁垒而使自己受损对方获益。这样上述模型就只有一个均衡结果即(,),此时双方都采取地区贸易壁垒的战略,而此时的支付都较小。
  (二)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均衡纳什解
  若博弈是无限次的重复博弈,事实也确实如此两个地区的贸易来往是无限重复的,双方选择如下触发战略:在前一时期两个地区都取消壁垒时后一时期都选择取消壁垒,若前一时期一方有壁垒时则另一方下一时期将选择有壁垒进行报复,这时我们考虑双方均衡时无壁垒的可能性,构造如下模型:
  如果双方均取消贸易壁垒,则双方收益为:
  UB=(1+δ+δ2+δ3+…+δn)=(n→∞)
  这里δ为贴现因子(我们假定A和B地区的贴现因子相同)。
  如果A取消壁垒而B采取壁垒时,在这一时刻B将得到较大的利益,之后的所有时刻里A将采取报复采取壁垒的战略,B将得到较少的收益,总的收益为:
  UB'=+(δ+δ2+δ3+…+δn)=+•(n→∞)
  这里如果UB>UB',即δ>时,B就会选择一直取消壁垒的战略直到A采取壁垒为止,这是B的最优战略。
  结果分析:
  在A和B地区的一次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中无法达到使帕累托均衡的最优均衡(,),只能达到纳什均衡(,),而在无限重复博弈里,若δ>时,两个地区没有贸易壁垒时A和B都没有积极性采取贸易壁垒的战略,此时能够达到帕累托均衡结果(,)。理论上虽然如此但我们在此考虑无限次均衡的现实可能性,由于把地区政府人格化假设为经济人,更确切的说是把地区政府的领导人假设为经济人,但此时这一地区的领导和另一地区的领导只关心自己任职时期的最大利益,则此时这个博弈是一个阶段性的有限次的博弈。所以在现有的制度条件下和市场作用的调节下地区贸易不能达到最优均衡,国家必须采取适当的制度激励地区打破这种低效率的纳什均衡,实现贸易一体化实现经济的良好发展。
  (三)考虑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和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
  以均衡时的支付(,)为基数,当Ta=Tb=时,A政府对本地区和B地区的贡献为0;当Ta=0,Tb=或Ta=,Tb=0时,A地区总的贡献为224;Ta=Tb=0时,A地区总的贡献为448。可以看出地区的总贡献最大值为448,此时贸易壁垒为Ta=Tb=0,即没有贸易壁垒时A地区的总贡献最大。由于对称性,B同A。

  结果分析:
  通过目前的地区领导的政绩考核标准和市场调节,地方政府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下,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均衡,最终采取的都是增加地区贸易壁垒的举措。国家对地方的考核指标大多限于地方经济的考核,地方政府只考虑本地区的发展。这样,地区政府就没有取消贸易壁垒的积极性,国家若能把对地区领导的考核标准从只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考核变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两个指标结合起来考核,那么地区领导的利益除了和本地区的经济有关,还同本地区对其他地区的贡献有关,其为了在对其他地区经济贡献度这个指标上有所作为,就有了合作取消贸易壁垒的积极性,达成共赢,从而实现贸易一体化。
  三、政策建议
  (一)中央政府应该在促进贸易一体化的进程上起到积极作用
  建立专门的区域协调机构,加强区域间合作,树立区域间贸易共赢意识,对违背全局发展的区域自利行为实行强制约束,保证地区政府不偏离帕累托最优均衡。采取有效的政策和协定促进有条件地区的贸易一体化。建立试点给予先行地区政策优惠,鼓励联系紧密的区域率先取消地方保护,实现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
  (二)地方政府是实现贸易一体化的主体,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意识到贸易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在区域间经济合作中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实现信息良好沟通,降低交易费用,规划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业,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合作加快产业协调产业升级,避免产业类同,粗放式发展和恶性竞争,打破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工业体系,在现有的条件下找到共利点,逐步扩大产业合作广度和深度。建立新型区域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合作优势一方给予劣势一方以必要的补偿,让区域内所有的地区都共享合作的收益,在平等、合作、互利的前提下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
  (三)建立更为合理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
  由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本地区领导的政治收益,而这种短视行为最终会导致地区产业发展不协调,行政干预市场、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严重。因此,必须改变现行的对地区政府的政绩考核标准,把对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考核转变为对本地区及其他地区经济贡献的综合指标上,即综合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等指标,这样能够改变地区政府的利益函数,使地区政府有取消贸易壁垒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使地方政府更注重综合的经济社会发展,变权利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庆民,杨开忠.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集聚[J].人文地理,2001(6).
  2、巴拉萨.经济一体化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8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