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辨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牛 勤 易 萍

  摘要: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已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要使欠发达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解决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对应措施。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环境保护
  
  在当代,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欠发达地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经济和人类带来的不良影响已取得人们的共识。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容易解决的矛盾。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和处理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
  一、环境问题已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一)我国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中日益暴露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一直在快速发展,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十年来的西部大开发,GDP年均增长9%以上。但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却明显暴露出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多年来欠发达地区实行的是以大量消耗资源、粗放式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高投入、重复建设,重数量和速度,轻质量和效益,重开发和利用,轻保护和恢复,可以说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二是欠发达地区资源短缺,人口众多,而且人口大部分是在农村,因此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凭借自然资源去促进经济发展,而粗放式开发的结果只能是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些西部欠发达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
  (二)欠发达地区受环境污染给当地经济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
  欠发达地区在取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这至少存在以下负面影响:
  一是由于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引发的各种疾病,损害了人们的健康,从而降低了劳动力的工作能力。对于原本缺少资金和技术而主要依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劳动力素质下降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二是由于治疗各种疾病,迫使人们不得不支付大量的医疗费用,特别是在极度贫困的地区遭受疾病侵袭的家庭往往是变卖所有资产或到处借债来为治病筹款的,资金短缺和债务压力严重妨碍了他们开展正常的生产活动。
  三是欠发达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欠发达地区土地的产出量和人口承载能力,进而影响到农业发展水平。
  四是欠发达地区资源过度开采和不合理使用引起资源枯竭的危险,不仅造成欠发达地区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损失,还严重造成欠发达地区经济不能可持续发展。
  五是作为地方政府为了治理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将削弱政府对其他经济领域和行业的投资,从而影响到了欠发达地区整体经济发展速度。
  目前欠发达地区正处于实现工业化的初级到中级发展阶段,工业企业装置差,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大,防治污染的设施又严重不足,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造成很大压力。不少地区原有的环境问题尚没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相继出现,严重制约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着欠发达地区社会进步。
  二、环境问题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性与经济发展受环境问题制约造成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首先,欠发达地区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人们早就认识到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和条件,是满足人类的第一需要。没有物质基础作保障,人类肯定会出现生存危机。不快速发展经济就会处于贫困状态。所以,欠发达地区消除贫困首先就是发展经济。目前,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解决贫富悬殊、人口剧增和环境问题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才能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摆脱贫穷和愚昧。这就是经济发展的绝对性观点。
  其次,充分认识经济发展由于受环境问题制约造成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即经济发展不能超越环境的承受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在环境提供的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大力发展经济,只有在尊重客观环境条件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人类经济活动的实践已经表明:人们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和掠夺性开发,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形成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水土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土地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垦和毁坏森林植被造成的;形成洪灾的主要原因是在河流上游区域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大量泥沙下泻、淤积和堵塞河道,导致洪水来临时不能及时泄洪和分流,引起洪水泛滥;泥石流、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和酸雨等一系列灾害均是由人为的不当行为引起的。虽然现代经济发展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但仍可以依靠科技进步等有利条件,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深度上求得发展。关键是我们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生态平衡条件下寻求最优的经济发展。
  (二)欠发达地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如果人们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认识和处理得当,二者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如果认识和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二者的严重影响和制约。我们要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方式不当,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初衷。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制约,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并影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们要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多种生物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环境可以提高资源的增殖能力和持续利用能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所以应该像关心经济增长一样关心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环境问题的解决又受到人们认识水平和经济能力的制约,只有经济发展了,科学与技术发展了,才能认识和改变过去未被认识、未被改变的环境问题。有的问题即使认识到了,因为缺乏经济力量也解决不了,因为保护与改善环境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做后盾,没有经济的发展,良好生态环境的维持与改善就会遇到很大困难。
  因此,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国发达地区环境改善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是辨证、对立的统一,离开了经济发展,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又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产生的,也必将在同一进程中得到解决。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老的环境问题解决了,新的环境问题又会出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永无止境。我们必须把经济发展的视角校正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上来,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良性循环。
  三、欠发达地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对应措施
  (一)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提高执法力度
  我国欠发达地区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和法规体系,完善制止环境违法行为各项行政强制措施,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要严格执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标准,健全执法程序,调整好各种利益的关系。

  (二)加强政府环境保护的目标管理,完善管理机制
  在环境保护目标管理中,欠发达地区要结合实际制定目标,量化污控指标,提高管理手段,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探索民间性质的环境管理员制度。在环境保护产权机制方面,逐步实施排污权的市场交易制度,使污染治理与各单位利益相挂钩。在严重污染地区,政府与严重污染的大中型企业签订有一定约束力的环境保护协约。
  (三)全面提高治理污染的技术水平,提升治理能力
  引进、开发、研制适合欠发达地区现阶段生产发展水平、经济合理的技术和环境保护设备,提高监测环境保护系统的监测精度和准确率。制定有效的政策环境保护,发挥比较优势,加大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推广洁环境保护净生产技术。积极发展中介环境保护机构,由中介机构来普及知识,推广环境保护新技术。
  (四)加大对的投环境保护入,提高社会投资的比例
  现阶段欠发达地区政府应对城市污水、城市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公益设施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同时建立相配套的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深化环境价格市场化改革,按照“排污者付费、治理者赚钱”的原则,逐步建立由排污权初始价格、排污付费价格、治污收费价格和环保服务价格组成的环境价格体系。探索在欠发达地区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在国债资金、省级污染防治基金、省级环保专项资金上对欠发达地区给予扶持。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一是建立工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所引进或开办的工业项目要进行评估选择,坚决禁止污染严重且无法治理的项目投资,严格控制有一定污染但本地确需且有治理技术保障的项目引进。
  二是建生态企业。如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灰渣生产建材产品等,形成企业内部循环链。
  三是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对于有一定污染的工业项目,通过科学的功能分区和环保设计,尽量把污染限定在一定的区域内,并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园区内废物的零排放。
  四是要建设城市生态经济。着力培育旅游、教育等环境友好型企业。在城市上风向、水源地、旅游风景区和环境脆弱地带,严禁兴建工业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促使欠发达地区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动的良性循环道路。
  参考文献:
  1、陆新元等.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J].环境保护,2005(4).
  2、牛勤.达州市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J].达州新论,2006(3).
  3、牛勤.西部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理性思考[J].四川党校学报,2003(2).
  (作者单位:中共达州市委党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8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