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小菁 曹再兴
摘要: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文章通过问卷调研和实地调研,分析了湖南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省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以促进湖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层次创新人才;调研;湖南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金融危机给人才工作和人才争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自科技部2008年8月出台《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题研究报告》之后,我国各省市如江苏、浙江、江西、宁夏等纷纷对本地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进行调研和思考。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加强湖南省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对湖南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
调查发现,尽管各地都在对本地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但很少有专题研究成果见诸于文献资料。我们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形成本文与各界同仁交流,以期对加强地区交流、促进我国科技人才工作有所裨益。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整个调研以问卷调研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同时进行,整个过程历时两个月。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是统计概念。调研中,我们的统计主要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自然科学领域),国家科技奖励项目第一、二完成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第一、二完成人,国家科技计划(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第一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一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芙蓉学者(自然科学领域),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自然科学领域),省科技重大专项第一负责人,国家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的企业家等。
(一)问卷调研
主要调研对象为湖南高层次创新人才较为密集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和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拟定调研单位60家,涵盖全省全部院士、长江学者、芙蓉学者、科技领军人才、“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在职单位。调研问卷全部由专家设计,问题集中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以及政府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等四个方面。问卷调研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实地调研
为弥补问卷调研的不足,我们选取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部门进行了实地调研。对于管理部门,我们走访的单位主要有人事厅、教育厅、组织部、外专局等。对于湖南高层次创新人才最为密集的单位如中南大学,我们更是多次实地调研学习。
二、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湖南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考察:队伍本身的情况;队伍建设的情况。
(一)队伍本身情况
1、数量。截至2008年底,湖南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总量接近1400人,考虑各类人才的交叉重叠,去重后湖南高层次创新人才总量约为1000人,人才总量居中部地区前列。“十一五”期间,高层次创新人才年均增幅接近10%,高于同期科技人才的年均增幅(7%),发展趋势良好。
2、产出。队伍创新能力较强,科技产出居全国前列。据科技部统计监测分析,湖南科技活动产出居全国前10位,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982项,专利授权1.74万件。
3、结构。从年龄结构看,调查显示,全省高层次创新人才中45岁以下的占33%,46岁-55岁的占46%,55岁以上的占21%,老中青年龄结构较合理;从区域分布看,全省院士、长江学者、科技领军人才、芙蓉学者全部集中在长株潭地区,其他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95%以上也集中在长株潭地区,凸显区位与经济优势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集聚力。从单位分布看,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重点高校。如全省24名两院院士(不包括外聘院士)中有近50%集中在中南大学。
4、经济贡献。高层次创新人才对湖南经济贡献显著,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有力带动和支撑了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詹纯新、易小刚、何清华等高层次创新人才,有力地带动了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企业的发展,支撑了全省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二)队伍建设情况
1、建设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出台了芙蓉学者计划,旨在为湖南高校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截至2008年共选拔培养了芙蓉学者60名;2004年开始实施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旨在加强优势产业、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术技术梯队建设,目前已培养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79人;2006年开始实施“湖南省博士后科研资助专项计划”,旨在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后备培养;2007年开始实施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工程,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的科技人才队伍,目前已选拔培养科技领军人才20名。
2、建设经验不断丰富。培养手段不断成熟,从单一、传统的项目带动培养人才方式逐渐发展为“项目、基地、人才”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引进手段不断国际化,部分单位开始实施“人才特区”政策,力争使高端人才薪酬体系、科研管理与国际接轨;梯队建设更加得到重视,中青年人才成长环境不断优化。
3、更加重视团队建设。2007年出台的科技领军人才特别强调领军人才的团队建设能力;2008年出台了《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管理办法(暂行)》,加大力度选拔培养湖南优秀创新群体。团队建设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三、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同样,高层次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考察:队伍本身存在的问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队伍本身存在的问题
1、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的学科领域结构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调查显示,全省“两型社会”建设所需的两型产业(能源、环保)等学科领域的人才十分缺乏。全省20位工程院院士(不包括外聘)中,环境科学领域的仅1人。此外,近几年承担的973计划中,能源和资源环境领域的项目为零;承担的863计划中,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项目也不足4%。
2、顶尖人才缺乏且老龄化倾向严重。全省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凤毛麟角。在湘院士群体年龄偏大,平均年龄达73.5岁,60岁以下的院士仅1人。
(二)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尚未形成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缺乏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部门之间在高层次创新人才管理上沟通协调不够;各类培养计划特色不够明显,人才计划遴选中存在较多的交叉重叠现象。
2、科研经费不足制约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81.8%的单位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科研经费不足”,63.6%的单位认为“科研经费不足”是制约全省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和发展瓶颈。
3、体制机制尚需完善。调查显示,90.9%的单位认为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完善各级各类人才的激励机制”;超过60%的单位认为“完善和落实政府人才工作制度”和“创新用人机制”对全省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至关重要;超过四成的单位认为政府应该“完善公平合理的科技立项程序与审批制度”和“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和奖励制度”。
4、科技创新环境有待改善。即使在互联网深入人们生活各个角落的今天,仍有超过80%的调查对象反映科技信息的获取和交流较困难。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不少单位呼吁政府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
四、加强湖南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组织领导。成立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省科技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国资委、财政厅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责任,分解任务,形成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省市协调、整体联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第二,引导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通过税收等政策杠杆,激励社会力量出资建立公益性科研基金,调动社会力量支持科学研究,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为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机会。
第三,完善高层次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符合高层次创新人才发展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工程技术开发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改进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科技奖励制度,把发现、培养和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作为科技奖励的主要目标。
第四,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加强全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整合,建立创新资源共享、合作研发、联合培养的融合互动机制;增加科研设备的运行经费,支持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建共享度。发展和规范人才市场和中介组织,通过市场机制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合理流动。
第五,探索实施“人才特区”政策。对于中部省份而言,“人才特区”政策不失为一种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政策。在现有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建议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协议年薪制,配套充足的科研启动费,给予相应的科研自主权、人事管理权和经费支配权,鼓励和提倡有条件的单位和部门探索实施“人才特区”政策。
参考文献:
1、刘波,李萌,李晓轩.30年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回顾[J].中国科技论坛,2008(11).
2、王广民,林泽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典型特质及培育政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
3、娄伟.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4(11).
4、杨敬东.当代人才问题新视角[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胡跃福,王文强.湖南人才研究报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6、湖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发展中的湖南人才[Z].内部资料,2008.
*本文为湖南省科技厅计划项目“湖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9FJ4038)。
(作者简介:张小菁,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再兴,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86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