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在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小娟
摘要:21世纪,服务产业处于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服务经济的时代和体验经济的时代,经过美国的次贷危机的洗礼,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绝对主体。文章通过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得出了电子商务对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服务业;第三产业;电子商务服务业;信息技术;电子商务
服务业,是指利用设备、工具、场所、信息或技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业务。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实际工作中一般将服务业视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包括除了农业、工业、建筑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细分为:农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料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五大实物商品生产部门)之外的其他15个产业部门。
从20世纪开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三产业在许多国家都得到很大发展,已经形成了一股蓬勃向上的全球性潮流。到70年代末,在发达的资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及生产净值均已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及生产净值的总和。第三产业整体增长的同时,其内部也出现了巨大变化。二战以后,第三产业内部的科学、教育和金融、保险等行业发展较快;同时,服务业中的信息产业迅猛增长。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技术的一项重大应用,成为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进步,并催生新的服务行业,即电子商务服务业。
一、服务业的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里,发达经济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与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次产业分别占就业人数的比例,在7个最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的经济体中,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平均为31.4%,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平均为27.67%,而服务产业的就业比重则达到了69.4%。2002年中国同样的指标则为50.0%、21.4%和28.6%,与7个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短短的几十年,全球服务产业的产出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56%上升到了1998年的61%。从国别和收入水平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服务产业的产出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有明显的差异。一般说来,人均收入越高的国家,其服务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1980-1998年,服务业产出比重低收入国家从30%上升到了38%,中等收入国家从46%上升到了56%,而高收入国家从59%上升到了65%。而以上7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产出比重到1997年就已经达到了70%。在新世纪,服务产业成为了经济的绝对主体,21世纪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服务经济的时代和体验经济的时代。
二、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服务行业的发展
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应分作两个阶段,以1978年为分界线。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到认识上的误导,大多数人认为服务产业就是传统的服务业,即批零餐饮,服务业从业人员不外乎端茶倒水之流。
改革开放以后,服务产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并且国门逐步开放,新的观念、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科学技术被国人接受,服务产业也从此开始了蓬勃的发展时期。中国服务业已具备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现实条件,但发展仍相对滞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同低收入国家也有较大差距,服务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营方式比较落后,服务效率和附加值不高,中国在世界服务贸易方面所占的份额也比较低。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2002年的统计,中国当年的服务贸易总额为863亿美元,逆差为68亿美元。各类服务中,旅游服务贸易额较大,为358亿美元,顺差50亿美元,大部分为逆差;运输业逆差最大,为79亿美元;其次是保险业(-30.37亿美元),专有权使用和特许排在逆差第3位(-29.81亿美元)。比较而言,交通运输有进有出,后两项出口很少,主要为进口。从服务贸易构成看,运输和旅游在当年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例达63.9%,但即使业绩最好的旅游贸易所占的全球份额也只有3%左右。
(二)中国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服务产业发展水平为何比较落后,其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中国的服务产业虽然增长较快,但是服务业增加值过低,不适应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
对于中国服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观点。陈文玲(2000)提出市场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才是中国现阶段服务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李善同、侯永志(2002)认为,中国现阶段服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增加值、就业比重低;传统产业比重高;知识密集程度低;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弱;按服务业不变价计算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升反降。另外,朱明春、夏农、才立新、史作延、皮建华、孙叔宝、刘旭(2004)等则认为,中国现阶段服务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应该是:总量小,比重低,发展水平滞后;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内部结构不合理;就业弹性下降,吸纳就业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不高。张素珍、徐江林(2002)则提出:中国服务产业发展水平落后;服务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产业改革开放步伐缓慢;服务产业法律、法规不健全。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才是中国现阶段服务产业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李江帆、曾国军从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方面,李慧娟从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关联度方面,郑吉昌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分别提出了中国现阶段服务产业发展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总结起来可以用“一念四化”来概括。“一念”就是观念落后,“四化”则是市场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落后、城市化水平低和国际化水平低。其中主要就是第四化――国际化水平低。服务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低,在不能更好地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同时,由于缺乏与国际高水平服务企业的竞争,服务的供给、服务质量、服务手段也就不能迅速得到改善,从而阻碍了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准。目前中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比较落后,如何使中国的第三产业更快发展并达到国际水平就成了主要问题。对中国各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类型,以便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电子商务对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服务业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为促进中国服务业更快更好发展,就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去解决这些问题。赵志君、钱意红(2003)在分析了中国经济转型与服务产业发展的特征后指出,要促进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必须做到:打破国有垄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允许劳动力合理流动;注重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黄维兵(2003)则从中国已经加入WTO的事实出发,为了应对国际服务产业的竞争,应当采取加快服务市场化步伐,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服务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服务企业自身综合素质,推进服务业领域的产业化及多渠道增加以及对服务业的投入等政策措施。
根据以上各个专家学者的观点,加快中国服务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消除市场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落后、城市化水平低和国际化水平低的现状,重在于提高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含量。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技术的一项重大应用,成为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进步,并催生新的服务行业,即电子商务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涉及金融、人才、第三方物流、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多种行业,它和传统服务业的显著区别有两个方面:它是服务于电子商务的服务业,如网上支付机构、第三方物流等;它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服务业,如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商、CA认证机构等。总之,电子商务促进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业务服务、技术服务的服务模式和服务产品不断创新,服务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计世资讯分析师许卫国认为,目前,电子商务服务业在中国正处于形成期。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电子商务相关的金融、信息、物流、咨询等电子商务服务行业将会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本身也将参与全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业将会成为中国服务贸易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又一热点。
《两部门发布我国首部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支撑体系、技术服务和推广应用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电子商务服务业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规划》强调中小企业要积极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行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外包,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鼓励发展面向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新型服务,重点是发展包括有关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的移动电子商务,进一步增强电子商务应用的渗透性。
四、结论
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展开宣传,改进人们对服务和服务产业的传统运作模式,通过信息技术来加快服务产业市场化进程,提高中国服务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加速提高中国服务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促进中国服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水平,这些必将用到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联的商业手段――电子商务。把电子商务运用到服务业的发展中,通过电子商务来进一步更快更好地促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京鸿,葛永军,刁承泰.中国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2001(1).
2、许卫国.电子商务服务业逐步形成[J].计世资讯,2006(10).
3、两部门发布我国首部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DB/OL].发展改革委网,2007-06-25.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财经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87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