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部大开发战略管理对策的新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世平

  摘要:西部大开发事关国家战略全局,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东西部发展差距仍在拉大。西部要加快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机制,切实制定区情战略。文章提出适当调整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管理策略,对实现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战略管理;完善;思考
  
  西部论坛组委会提供的资料向全世界明示:西部地区的新定义是“10+2+2”,即中国西部由西南五省区市(川、滇、黔、藏、渝)、西北五省区(陕、甘、青、新、宁)和内蒙、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可见,占全国面积71%的西部,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而且边境线长,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在21世纪初期,要切实贯彻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就要积极促进西部大开发。“非均衡协调发展”,其核心就是适度倾斜与协调发展相结合。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实施的是以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快西部教育,科技发展,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这五大重点战略。先后已在西部地区实施了一批相关项目,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使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了加强,科技、教育发展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都取得进展。“西部大开发五年多来,西部地区GDP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20%以上。”从长远看,实施这五大重点战略加快西部开发建设对西部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西部大开发实施的项目基本上或主要的仍是开发建设项目,即为经济发展创造基础条件的基础建设项目,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实施的是以加快开发建设项目为重点的战略。而与此同时,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却越来越强,东西部发展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这样在21世纪头二十年西部地区就难于实现全面小康,同时也就不能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为此,本文提出,在实施“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期间,我国在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的同时,需进一步完善西部开发的各项战略管理政策,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促进西部大开发的速率。
  
  一、制定区情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缩小西部与全国的差异
  
  西部资源富集,人口稀少,土地贫瘠,水源奇缺,生态脆弱,消费不足,有待开拓,前景广阔。长期以来,东、西部的GNP年均增长率差异较大。据有关资料显示,“从人均GDP看,西部人均GDP从1998年的498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62美元,增长33%。而同期东部人均GDP由1998年的1212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704美元,增长41%”,“七五期间,全国GNP年均增长7.7,东部为8.4,内地为7。八五期间,全国GNP增长11.7,东部为16以上,中西部地区则只9”。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方面的差距,深层次上反映的则是经济结构的差距。西部产业结构单一,经营粗放,基础工业过长、初级产品比重大,扩大再生产能力弱,经济效益不高,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差。西部经济要想较快发展,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2001~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GDP)必须力争达到12左右;2011~2030年必须达到9-10;2031~2050年必须保持在5-6。这样到21世纪中叶,才能与全国同步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准。因此,制定区情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环节。要明确和选准西部发展的产业重点,应以可供利用的资源为基础,沿着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的方向发展。运用科学技术改变传统资源开发模式,使西部资源优势真正转变为新的经济优势。
  因而现阶段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而应定位在培育具有西部特色的新的经济成长机制上。正确处理好当前和今后发展过程中的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单一型经济增长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资源优势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之间的关系。要走以人为本,经济、社会、自然三维交合系统协调发展之路。
  
  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西部大开发的市场机制
  
  市场和政府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相互作用的“规则”意义上讲,社会主要存在两种制度:市场和政府。作为“看不见的手”,市场有能力保证每个经济主体在追求其个人利益和满足程度的过程中所做出的经济决策对整个社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即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然而现实世界与理论毕竟存在着差距,大量的“市场失灵”表明市场需要一个主体进行干预,这个主体必须具有集体(公共)动机和目标,能够超越这些失灵。所以,只能由政府来充当市场干预的主体。但是,政府的干预也不是万能的,同样也存在着“政府失灵”,即浪费、错误的计算、政治家和行政官员的泛滥,部门利益的影响,再加上很难对新问题和我们知道但在不同环境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反应。结果,“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存在决定了“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只能两手并用,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市场化程度低,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自身发展来推动西部地区发展的过程太过漫长。为加快西部发展的步伐,必须要求政府更多地介入,需要政策的强力支持。
  所以,在西部大开发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显得非常重要,“政府创造环境,市场发展经济”。市场体系不健全,要素难以合理流动,社会资源配置就难以优化。要加快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市场意识、市场关系、市场规则,这是西部的新课题,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由之路。西部大开发的机制,只能选择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任何企图重新依靠计划机制或机械运用市场机制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行的。
  其根本问题是制度创新。在这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并没有本质区别。但是,由于地理的、文化传统方面的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甚至包括中部地区)在涉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制度、规则、行为方式等方面,确实比东部地区慢,更多地表现出计划经济的特征。在政策趋同、政策效应充分释放以后,地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制度创新构筑的“软环境”。只有在制度的保证下,技术、知识和资本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实际上,西部落后于东部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的落后、制度创新能力差。而且承担制度创新只能是政府,因为制度创新像其他共用品一样,其创新成本由创新者和供给者来承担,而收益却不能由其独享。这种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其他组织不可能充当制度创新的主体。政府应着眼于市场的建设,废除制约经济增长的制度“瓶颈”,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和有效率的市场环境。
  
  三、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无论要实现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目标,还是要实现把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建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地区和增加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支持的目标,都需要加快推进西部各地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在西部经济中,国有经济至今仍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成分,国有企业的产值、利税仍占相当高的比例。西部各地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应努力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和深化国有资产体制改革步伐。并应将国有企业改革当作一个改革与发展统一的系统工作来抓。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建立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管理体制。

  当前,大力推进西部各地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应继续抓好西部各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与重组工作;重视搞活西部各地区国有小企业;进一步加快西部各地区国有企业重点技术改造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建设;进一步搞好西部各地区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做好建立改制国有企业完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工作、加强改制国有企业监督工作、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和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作。
  
  四、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西部地区及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根据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中科院、国家测绘局等单位的联合调查显示,目前西部地区生态结构单一,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生态形势十分严峻。其具体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草地面积缩水,水资源短缺;经济损失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其经济损失难以估算。20世纪90年代,我国遭受沙尘暴天气肆虐的次数开始回升,西部地区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分别比20世纪80年代增长了7.5%和49%,大概估算表明,由西部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500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3%。鼓励生态建设、防范及惩罚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行为,自然成为了实现西部资源可持续发展、确保西部大开发顺利实施的关键。在加强这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时,如何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譬如,面对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沙漠化的严峻形势,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时,必须兼顾到农民吃饭增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经常掌握不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就旅游业来说,在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后,必然会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贡献。然而环境效益存在着外部性,环境开发的成本和收益的非对称性只会鼓励决策者和经营者充分利用廉价的自然资源,尽快尽多地将其转化为经济指标的增长,而不会顾及环境的损坏程度。这就与可持续发展,与重视长期的、社会的、生态的环保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冲突。而且越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越是落后,决策者对旅游产业寄予的期望更高,开发中的急功近利现象更严重,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对立越深。此外,西部的文物资源也存在着同样的开发与保护的两难选择。
  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外部性问题,直接关系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间的合理配合和实现西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科斯看来,一个社会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制度的选择即产权的确定标准,必须设计出各种制度以保证可能的最大效率。若不存在交易成本,无须政府的干预,市场就可以达到最大效率。但是,实际生活中达成一项协议的交易成本需要政府更多的积极干预,需要政府利用征税、规制、补贴、引入可以出售的污染许可证制度等手段来消除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影响,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很好地协调起来,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长久和持续。
  总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对西部而言,抓住机遇、开拓奋进,西部将从此走向繁荣。我们要透过表面看到其经济学本质,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妥善解决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
  
  参考文献:
  1、蓝勇.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及思考[N].光明日报,2000-02-04.
  2、向春玲.西部大开发理论、政策与实践的研讨[J].理论前沿,2001(6).
  3、纪尽善.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建议[J].经济界,2004(2).
  4、黄刚伟.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角色[J].中国经贸导刊,2002(2).
  5、李世华.中国区域管理概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6、杨充.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学思考[J].特区经济,2002(9).
  7、熊俊.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职能与政府改革[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3).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者为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0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