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晓娟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农业企业面临着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文章从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出发,对我国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中国农业企业应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治理两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对策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度创新;循环经济
  
  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作为其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其战略突破口就是要提升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农业企业是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是农村市场体系、乡镇企业改造、农业技术进步的载体;它可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转移剩余劳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我国进入WTO以后,更广泛地参与经济全球化,企业既有加快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找到不断提升我国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有其迫切性。
  
  一、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概念最初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教授发表的著名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表现在产品、技术、服务或组织上。
  本文认为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微观基础和着力点,包括:农业企业的商品竞争力、销售竞争力和形象竞争力。
  
  (一)农产品商品竞争力
  农产品商品竞争力是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商品竞争力是指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竞争优势。价格竞争力的高低直接体现在自身产品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比较关系,价格具有优势的关键在于农产品的成本低廉。当前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竞争越趋激烈,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的检疫体系日益健全,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已成为提高农产品商品竞争力的关键。
  
  (二)销售竞争力
  销售竞争力是农业企业推销农产品的能力,包括销售理念、市场定位、营销网络、促销手段、广告策略、激励机制等等。销售竞争力是农业生产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绝非对立的概念,依托农业资源发展的农产品深加工,已使工业和农业达到交融;产品和服务链进一步拉长,技术、营销等竞争已迫使农业企业与其它行业达到同一水平,农业企业应学习其它产业类型的运作,实现农产品差异优势。
  
  (三)形象竞争力
  形象竞争力是指农业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个性特征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产生的印象、认知、体验和评价的美誉度,涉及到企业经营理念、行为和视角识别三个层次,是围绕企业理念而展开的统一体,其核心通过增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识别性、传播性和美誉度,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一般通过实施企业形象识别战略(CIS)来实现。
  
  二、我国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我国农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进入21世纪,农业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第一,中国进入WTO,能够改善我国的农业资源配置和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和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企业的出口;第二,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农业作为最受关注的行业,它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为农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机遇;第三,在2006年,中国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种田积极性也将空前高涨,农业经济发展步入黄金时期;第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为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我国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表现分析
  我国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前提条件不完全具备。首先,土地作为农企必备的投入要素无法通过市场规范而自由地获得,而农业方面的人才资源的获取存在制度障碍和观念的束缚。其次,目前我国农企的规模及实力与国外农企相比,规模偏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科研和市场竞争能力。再次,我国绝大多数农企生产、加工技术落后,科研和创新能力较弱,因而产品档次低,农产品供求结构的矛盾十分突出。仅从科研投入看,据估计,美国孟山都集团年科研投入约5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全国农业科研的总投入。巨大差距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业企业化较晚;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国体制转轨后,大量与科研相关的人才资源和设备,不能直接让企业所利用。另外,我国绝大多数农企产权不清和治理结构不规范。
  2、高素质的农业企业家群体比较缺乏。我国不缺乏一个两个优秀的农业企业家个体,但从整体上看,还没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群体。
  3、多元化泛滥。放眼国际,国内所谓的“龙头企业”绝大多数呈“小而全”、“散而全”、“劣而全”的特征。泰国的正大集团是东南亚最大的农牧工商一体化企业集团,专业化水平相当高,在泰国国内,其生产的饲料占市场的35%,居首位;种猪占50%~60%;雏鸡占70%;肉鸡成鸡占40%;玉米种子占40%。而我国大部分农企是专业化和多元化同时进行,造成一方面低档次、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市场很快处于饱和和恶性竞争状态,反过来又使企业经营受阻和危机四伏;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结构升级和农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4、农业企业对技术的研发比较滞后。这使得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被极大削弱,这样必会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但我国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决不只是以上所叙述的几点,追究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所以分析其表现和成因,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如何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农业企业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
  
  提升我国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分别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同时采取积极的对策:
  
  (一)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的对策分析
  1、加大政府及社会的支持力度。市场经济中,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但这“看不见的手”也会失灵,需要政府用“看得见的手”加以弥补。政府应不断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通过实行“绿箱”政策来扶持农业发展,政府要给农业企业一些宽松政策,在资本、基础设施、科技推广等方面给予支持。
  2、政府的制度创新。首先,政府应通过制度创新,让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如促进土地流转的制度创新和规范运作、在农企与农户的博弈过程中起协调作用、在控制信贷风险和促进农企信贷之间加强协调等等。其次,政府应促进存量的科研资源向农企转化,加强对农业基础性科研的投入,协调产学研三者关系。再次,政府应加快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培育农业企业家队伍,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增强其市场竞争意识,增强其进行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再造、品牌打造以及引导企业向专业化、纵深方向发展的多种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农业企业家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信息、知识、经验以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技能。
  
  (二)农业企业内部治理和管理的对策分析
  1、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提高农业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包括提高研发能力和转化能力,进而提高农业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和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在研发方面,应坚持自研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完善的对外合作机制,建立科学的研发与经营的分工机制,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知识产权收益机制,增强农业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要保持足够的投资,并使研究方向始终瞄准生产需求,促使农业企业的研发目标转化为产品目标。
  2、构建循环企业模式,促进节约型社会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采用的是一种“大量生产、大量浪费、大量废弃”的落后生产方式,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作单向线性的运动。循环经济理念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低消耗、低污染、高质量、高效益”的生产方式,这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正是基于节流思路的一种社会发展对策。
  3、实现规模化、一体化经营。首先,要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有能力、有资金开发原料基地的大户,可以通过“反租倒包”、“四荒”拍卖等形式,使土地适度向企业原料基地大户集中,从农民手中获得土地资源。其次,通过自发筹集、银行贷款、政府支持等渠道为企业搞活资金。在具备了丰富的物质资源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技术,吸引人才。
  4、处理好专业化与多元化战略的关系。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是:先专业化成长,在搞好专业化的基础上才可能迈出第二步,即多元化发展。在企业实际运作中,为了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不能产生核心竞争力的经营活动,或不能为顾客带来利益,不能为企业产生超额利润的业务进行及时撤退或整理,果断放弃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对有希望的、有核心竞争力的经营活动进行资源、能力与环境的倾斜。
  5、完善企业治理结构,重视制度创新。农业企业要逐渐走出粗放经营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韩中和.企业竞争力――理论与案例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王毅等.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1(9).
  3、褚艳芳,牟少岩.农业产业化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5).
  4、邓玲,曾武佳.循环经济与四川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J].四川社科界,2004(5).
  5、左红英.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5(1).
  *本文获华南高校“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优秀奖。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1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