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晓巍
摘要:SARS的袭击,暴露出我国在应对大规模公众危机上缺少足够的经验,也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危机。在这一时期内,社会和公众对“公共卫生”给予了最大的关注,随之专项资金的拨款数量和额度明显增加。然而面对形势的变化,各基层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并没有做好应对准备,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文章针对专项资金从申请、使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解决对策
近年来,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加大了投入力度各类专项资金明显增多。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共卫生支出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例相对较低,这说明从中长期看有增加支出的可能,但是公共卫生支出的另外一个问题却更加需要关注:公共卫生支出使用效率不高,表现在对核心公共卫生服务的忽视,对居民整体健康的边际改善作用降低。因此,从中长期来看,增加用于卫生的公共开支是必需的,但是与此同时,也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保障个人分享卫生公共资源的公平与效率。
一、目前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工作存在草率性和盲目性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它的预算编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造价问题,而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较长时间的分析和论证。现实中,许多单位往往在年底前1-2个月时间内才开始编制下一年度的专项资金预算编制表,科学性和严谨性无法得到保障,导致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工作存在较大的草率性和盲目性。
(二)财政拨付资金进度与事业开展项目在时间上难以保持一致
由于申请和审批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几乎所有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都是在次年的3-4月份才获得财政批复的专项资金,一些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下达到单位更是接近下半年甚至年终或者跨年。拨款时间与项目实施时间的不一致,不仅影响了工作进度和质量而且影响了财务对资金的有序管理,甚至可能会导致资金管理失控。如艾滋病、肺结核和霍乱等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重大公共活动的卫生保障等,不仅投入很大而且不管是否能够得到专项资助,都必须在资金上给予保障,如此势必会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这些专项的批复,如果与开展的时间越不一致,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就会越大。
(三)缺少对专项支出的过程管理和专项成果管理
现在有许多专项资金的管理部门并不是资金的使用部门,其专项资金往往由上级单位申请之后,便根据业务需要拨付到下级单位,上级单位无论是账务核算上还是资金管理上都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使用状况,而下级单位又不能及时将这些反馈给上级单位,这就形成了信息交流不畅。由于信息交流不畅,资金的拨付与项目进度就很难保证一致,人为造成上级单位专项资金长期滞留,导致项目资金跟不上项目进展,影响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四)在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财务控制意识薄弱,财务角色被弱化
重业务、轻财务是大部分事业单位对待专项工作的通病,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也不例外。许多单位把专项工作的财务管理当作纯粹的服务工作,只是赋予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把财务管理完全游离于业务管理之外,财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各项费用基本上是实报实销。至于专项申请是否符合财政要求、专项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和专项资金的效益是否符合预期等财务管理问题则认为是财务的内部业务问题而不加重视,甚至不予过问,严重弱化了财务控制意识,造成了财务管理在专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始终处于盲从地位,无法发挥监督、控制职能。
二、原因分析
(一)体制原因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对于资金的敏感度没有后者高。因为把业务工作做好是对前者的最大要求,至于资金使用效益等经济问题,历来不会成为上级主管部门关注的重点,自然也就不会成为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关心的重点。
(二)预算执行缺乏规范的要求和标准
预算制定固然重要、但预算的执行更为重要,目前的卫生事业单位恰恰存在重制定、轻执行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目前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社会压力,许多临时性、突发性的任务很多。上级拨款难以满足正常需要,导致预算的执行难以按计划完成;另一方面预算的执行缺乏规范的要求和标准也是一部分的原因。许多基层单位都感受到了预算执行上的混乱,但始终没有这个方面的规范要求出台,与逐年加大的预算规模很不相称。
(三)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财务科在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方面都存在薄弱点,待遇无法跟业务人员相提并论,自然难以吸引好的人才、财务人员,也无法像业务人员一样经常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致使财务管理能力弱化。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能力薄弱。
(四)专项资金使用尚未实行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有考核、有评价,才会促进工作,各级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每年有许多的考核,但这些考核还没有把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纳入进去。目前,辽宁省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开始注重专项资金的绩效考核,它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事业单位各业务科所申请专项不再是一个随意和多多益善的事情。申请者会考虑综合因素来确定是否申请,而且申请也不会再过度虚编预算,唯恐有了项目,完成不了,或者评价不好,反而在年终绩效评价时过不了关。由此可见,专项资金实行绩效考核是非常重要和有现实意义的。
三、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和管理体系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和管理体系,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的规范性。结合单位的发展规划确定来年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据此编制下年度预算,应明确专项资金申请条件,分清轻重缓急,优先考虑必须必要的项目,科学合理地在预算中列示项目。
(二)用项目绩效评价来控制专项资金支出
专项资金来之不易,其目的也是希望集中财力办大事。因此,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应该严加控制,才不致丧失专项资金存在的意义。在这一方面通过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已经给各级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管好、用好专项资金起到了示范作用。具体而言,各级主管部门应通过绩效评价机制调动各资金使用单位节约资金的积极性,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设立不同的评价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奖惩并将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专项资金审批的依据。
(三)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从业务上规范专项财务管理
仅从思想上重视财务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是不够的,还应该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如专项资金申请、使用和评价制度以及科目设置和结转等规范化财务管理制度使得管理者、使用者和财务人员从资金的申请、下拨、使用和报销结算的全过程都非常清楚,无法也不能违规。
(四)强化财务管理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监督、控制职能
一旦专项预算批复,就意味着财务管理可以在专项工作开展中扮演着监督和控制的角色。因为资金流实际上决定着整个业务工作的开展轨迹,是否开展工作、是否符合进度、是否符合要求,从资金支出上即可清晰看出,想隐瞒也难于做到。由此可以将财务的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与控制上,对于整个过程参与进行统筹规划,根据“资金流到哪,管理管到哪”的思想加强对资金支出方面的管理,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率。当然这需要整个单位提高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业务人员的积极配合。
(五)努力使财政拨付资金与事业开展项目在进度上保持一致
相对于社会上对于及时有效地防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如流行病暴发、食物中毒等的要求而言大部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常规业务资金可谓杯水车薪,难以长时间地应对一些需要专项资金给予资助的工作。由于财政拨付资金与事业开展项目在进度上没有保持一致,这给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整个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努力使两者在进度上保持一致,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总之,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还存在诸多的不完善因素和漏洞,需要我们不断去探讨、去修正和改进,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任务,决不能一蹴而就。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3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