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雪卿

  摘要: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起步晚,范围相对狭窄,缺乏风险管理机制和有效的制度规范,与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文章在参考国外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理论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具体针对性的对策,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有所借鉴。
  关键词:风险管理;衍生金融工具;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经济的特殊部门,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伴随着银行业的日益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被利用的越来越充分,银行业也越来越脆弱,发展到现在,银行业要承担极大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随着金融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危机对经济的影响越加明显,这给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分析和论述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有效的商业银行监督。
  一、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核算表内核算与表外核算不一致
  将衍生金融工具完全放到表内进行核算是一个具有颠覆意义的突破,在国内没有相应的会计准则或者核算指引的情况下,很多商业银行还只是逐步地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在合约签约日的账务处理并不复杂,尤其是象远期、互换合约,在合约签订日的公允价值都是零。在签订日的表内确认实际上都是零确认,在形式上跟传统的表外核算并没有区别。表内核算衍生金融工具的难点实际上是在整个合约的存续期间,也就是要定时甚至逐日地对衍生金融合约进行估值,并且及时地把估值结果反映到损益表中去。
  (二)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岗位轮换制度没有得到普遍推行,未能很好地造就业务的多面手和综合管理人才,也难以避免因为岗位人员老化而产生的各种弊端。
  (三)基础金融衍生市场相对来说不够完善
  相比西方国家,在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交易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之后,才诞生了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是在基础金融工具市场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发展与完善市场环境,使实体经济能有效地承担风险的发生,从而是衍生金融工具与基础金融工具市场相匹配。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银行资金构成和经营特点带来的风险
  银行经营的负债性决定了其资金构成的债务性。银行负债偿还的不确定性要求银行必须留有一定的周转资金。如果周转金不足,就有可能给银行经营带来冲击。从银行负债来看,主要包括各种存款、出售金融资产借入资金、向中央银行或同业借款以及办理业务中的临时占用资金等四个方面。其中存款占主要部分,而存款偿付的不确定性使银行随时面临客户提取存款冲击。如果银行不能满足存款客户取款的要求,就导致银行信誉下降,发生挤兑风潮,造成银行资金紧张甚至面临停业倒闭的危险。
  (二)银行资产规模及期限结构带来的风险
  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是放款与投资。银行根据负债情况进行放款和投资,如果不合理,造成短存长贷或超规模贷款与投资,都可能造成资金短缺,使银行周转不灵,发生经营困难。
  (三)经济管理体制
  在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承担企业经营风险的主体不同,银行的风险程度也大有差别。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逐步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允许企业破产或倒闭,经营的风险性明显增大,而承担风险的主体由财政变为企业,但企业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当出现长期亏损时,借入的资金便会逐步被占用,一旦破产或倒闭,就难以收回,造成资金损失。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防范机制
  重视风险管理体系标准的建设。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指导,以国际管理标准的“过程模式”为框架,将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导入银行内部控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全力打造风险管理环境和风险管理执行工具,使风险的监测评价、信息交流和反馈都在一个运转良好的运行机制中得到实现;着重加强风险预警工作,把风险的监测管理从单一向全面、从静态到动态、从事后向事前转变,从行业、区域、产品、客户等多个维度进行标准化的评级和预警,从而达到实现深层次挖掘风险成因、准确捕捉风险变化、及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保证资本充足率,适度限制衍生金融品的发展,加强资产负债组合管理
  资本充足率是一个用来衡量银行资本与资产风险预防程度相对而言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对于资本充足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修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决定中作了如下规定:“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核心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三)加强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
  商业银行自身应建立表外业务报表制度,提高表外业务信息透明度,表外业务的风险在于其极强的隐蔽性,信息透明度很低,以致银行监管当局无法加以有效地监督、控制和防范,我国商业银行业目前有着蓬勃发展的势头,按统一标准建立表外业务会计准则和报告制度已极为必要,为此,应建立严格的表外业务经营状况报表报送制度,以便各商业银行决策者及时了解表外业务经营项目分布状况、经营规模以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表外业务经营中可能带来的风险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
  (四)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控制制度
  从企业风险形成的内因出发,大多源于企业内部经营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对关键部门和关键岗位缺乏严格的职权控制,相互牵制的力度没有到位,给企业风险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条件。企业要确定内部管理体制和管理目标,明确内部经营控制制度设计和风险管理建设方向,明确规定企业各级机构职责和具体岗位职能。在此基础上,设计起草内部经营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企业管理层要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员工在对本企业风险管理的完善程度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完善内部经营控制制度、加大内部经营控制力度、消除风险隐患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隽,朱明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5).
  2、马立军.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朱振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8).
  4、卜华,王先鹤.资产证券化的反思――从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说起[J].财会月刊,2009(6).
  5、陈秧秧.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准定的回顾与展望[J].财会通讯,2008(7).
  6、葛建新,徐经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胡开珍.新会计准则对上市银行的影响[J].财会研究,2007(8).
  8、霍艳丽.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上市银行市场预期表现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9、贾建军,张文贤.新企业会计准则运用对境内上市商业银行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7(1).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3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