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 彦

  摘要:文章针对现有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存在的局限,提出了基于因子分析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因子分析;商业银行;竞争力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的金融业体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银行业务;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业务。根据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约为78.77万亿元,占全国金融业份额的72%左右,即中国金融业是由银行类金融机构主导的。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地方性和城市商业银行。受发展年限限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和业务范围相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还相对较小。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例为50.9%,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例仅为15.0%。但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更加活跃,竞争力亦有较大的成长(如招商银行)。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创新和改革,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和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作为较为活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竞争力的评价和提升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因此,有效的评价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本文拟考虑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现有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局限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4)的定义,商业银行竞争力即是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包括外部环境在内的各种资源,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综合竞争能力。竞争力是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表现,由多个方面综合作用形成,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水平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来体现。
  目前国内常用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以及神经网络分析法等,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如比较分析法虽然克服了评价过程中确定各指标权重的主观性问题,但难以将评价的内容量化,对银行制定决策的参考价值不大。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虽然应用数学原理进行了权重的确定,但仍然是基于人为的赋值。虽然赋值经过了一定的检验,但是主观因素的影响仍然较大,其综合平和结果不具有唯一性和客观性。对于神经网络分析法,虽然权重的确定是客观的,但是这个权重的现实合理性难以实现。
  三、基于因子分析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思路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变量或是样品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关注和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或是样品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或样品之间的相关(相似)关系。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或样品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或样品的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或样品的相关性较低。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众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因子分析法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各个综合因子的权重不是主观赋值的,而是根据各自的方差贡献率大小来确定的。方差越大的变量在评价中就越重要,从而具有较大的权重;相反,方差越小的变量权重也就越小,在评价中的重要性越低。相对于其他的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避免了人为确定权重的随意性,使得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合理,而且唯一。该方法可以方便准确地找出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以及它们的影响力(权重),可以用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
  四、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构建是评价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该遵循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包括指标的可获取原则和指标的可比性原则)以及系统性原则。
  根据上述原则,本文参考宋娜(2009)的文献,拟选定10个评价指标,构成本文的评价体系。包括资本规模(X1)、核心资本充足率(X2)、不良贷款率(X3)、资本净利率(X4)、流动性比率(X5)、贷存款比率(X6)、拨备覆盖率(X7)、存款增长率(X8)、资产增值率(X9)、净利润增长率(X10)。
  基于银子分析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的基本步骤包括: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的影响。其次,建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再次,根据特征值和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建立因子载荷阵。最后,对载荷矩阵实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并对因子进行命名解释,并计算因子得分。
  五、基于因子分析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
  (一)评价对象的确定
  目前,我国已经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有10家,本文拟对这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因子分析和评价。原始数据的收集主要来源于2009年各商业银行的财务报告、《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巨潮咨询网。本文将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检验和因子分析。
  (二)公因子命名及得分计算
  首先,经过数据检验,本文数据的KMO统计量=0.868>0.5,球形检验卡方统计量=118.342,单侧P=0.000<0.01,适于因子分析。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要能够概括原变量所提供信息的大部分,前几个主成分的特征值要大于1,累积方差贡献率要达到80%以上。经过分析,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4个,累积贡献率为84.243%大于80%,可以提取4个初始因子。
  其次,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对潜在因子进行解释。通过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进行分析,F1、F2、F3和F4是提取的四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1所示,在各因子上选取相对的评价指标作为竞争力评价因子的解释变量,可得出各因子的解释。
  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F1在X5、X6、X8、X9和X10上的系数比较大,包括流动性比率、贷存款比率、存款增长率、资产增值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其中,流动性比率、贷存款比率代表经营效率,存款增长率、资产增值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反映了发展能力。因此F1可以归结为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和发展能力因子。第二个主因子F2在X2上的系数比较大,包括资本充足率指标,可以概括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因子。第三个主因子F3在X1、X4上的系数较大,包括资本规模和资产净利率,可以概括为商业银行规模实力及盈利能力因子。第四个因子F4在X3、X7上的系数较大,包括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指标,可以概括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因子。
  再次,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并根据根据4个综合因子方差的贡献率,构造出10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模型:F=0.48061F1+0.19600F2+0.093667F3+0.07188F4
  (三)商业银行竞争力综合排名
  根据上述综合业绩评价模型,得出10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竞争力评价得分如表2所示。
  根据本文的实证可知,银行经营效率和发展能力、规模实力和盈利能力、资本充足性、风险控制能力是决定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强弱,主要决定于这几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但是从表2中可以看出,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各因子上的单项之间的排名存在一定差距,表明商业银行在各因子代表的因素上发展不平衡或发展呈弱势,进而影响其综合竞争力。

  六、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
  为了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本文综合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积极发展创新业务,提倡差异化经营。随着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已经共同构成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为了适应新的金融需求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积极发展创新,推行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提倡差异化经营,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求生存、寻发展的必然途径和客观选择。产品差异化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商业银行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取得主动,取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要适应市场差异化的趋势,出台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为此,商业银行应该充分汲取国际国内成功的经验,积极适应中国宏观经济和市场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创新发展模式,提倡差异化经营。
  第二,注重人力资源培养,提高银行经营效率。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运用产权激励。如运用股权分配的形式对商业银行员工进行激励,激发员工责任感和主动性。其次,可以实行功效挂钩,将银行员工的报酬与可观察、可计量且反映员工工作努力程度的可测变量挂钩。再次,实行晋升激励,如通过制定并实施人才选拔制度和方案,建立后备人才库,利用职务晋升及强化心理预期的方式来激励员工。最后,强化环境压力,激励员工的工作斗志。如实行竞争上岗,充分运用声誉机制,建立精神奖惩制度,激发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完善纪律的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提高银行员工的内在素质和银行的经营盈利水平。
  第三,扩大银行资本规模,增加规模经济。为了实现或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银行内部设计实施一套合理的约束激励机制,以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约束商业银行管理者在既定的权力和职责内行事。其次,调整机构网点,实现商业银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再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实现商业银行服务的规模效益。
  第四,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提高风险控制力。商业银行应该确保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的一致。确保风险管理能够涵盖一切业务中一切环节中的所有风险,使风险的分散和集中管理相结合。确保风险管理能够识别银行面临的一切风险,尤其是对于新产品、新业务,应该提倡风险先行的做法,即确保产品、业务在被引进或开发之前,就能识别其风险,并为其制定出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和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际科,杜鹃.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模型[J].控制与决策,2006(3).
  2、陈国斌,迟枫.基于神经网络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综合评价[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4).
  3、王璐,庞皓.综合评价中的指标选择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7(1).
  4、宋娜.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9.
  5、赵瑞红.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评析与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2(5).
  6、唐旭.商业银行的持续竞争力:创新与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3(1).
  (作者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管理科学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37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