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驱动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 虹 刘 宝 范宏斌

  摘要:随着辽宁省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所呈现的问题日益严重,资源型城市转型已经成为所有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借鉴国内外文献及辽宁省各资源型城市相关部门专家的意见,文章设计问卷进行调研;借助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通过因子分析识别出辽宁省资源型城市驱动因素主因子;结合辽宁省各资源型城市的实践探讨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从而提出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驱动模型;最后提出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驱动因素;因子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也遭遇了瓶颈,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资源型城市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匙”。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也因资源枯竭而亡或者转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也是至今为止尚未破解的世界性难题。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既有美国休斯顿这样的转型成功的典范,也有前苏联的巴库失败的案例。目前,世界上很多资源型城市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型城市还处于艰难的产业转型之中,因此,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也是世界其他国家的迫切要求。
  我国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无论是学术上的研究还是政府的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很多资源型城市多已经开展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践,但大部分都处于摸索阶段。对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的驱动因素,国内目前很少进行实证研究。但是,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及问题,一些学者已经开始了研究,文献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及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识别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驱动因素的主因子,并结合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践对主因子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驱动模型。
  二、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驱动因素识别
  (一)样本与调查问卷
  如前所述,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驱动因素,国外有了少量的文献。为全面、科学地分析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驱动因素,参考国内外文献,根据对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各个相关部门专家的调研意见以及国外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分别向鞍山市、铁岭市(调兵山市)、抚顺市、盘锦市、本溪市等地发改委、旅游局、农业局、科技局等处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中向鞍山市发放20份收回20份,向铁岭市发放20份收回20份,抚顺市发放20份收回20份,本溪市发放40份收回35份。盘锦20份回收20份,计发放120份,回收115份,回收率95.8%。
  问卷发放的城市中有3座城市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单位,本溪市也是资源枯竭城市,而且早在20世纪80年代,本溪矿务局就因可开采煤炭资源的枯竭而整体搬迁和解体,使大量的依靠开采而生活的人员下岗,社会问题严重。因此本问卷调研的城市既有辽宁省资源型城市的代表性,同时又具有普遍性,其结果是真实可靠的。涉及的部门都是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直接的、间接的或相关的部门、大企业的领导。
  本研究设计了17个有关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驱动因素的问题(见表1),对每一个问题回答分5级(1=根本不重要,2=不重要,3=无所谓,4=重要,5=非常重要)。
  (二)描述性分析
  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所得结果见表1。被调研的115位辽宁省内几个资源型城市的政府人员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17个方面驱动因素,均值几乎都大于4,表明目前资源型城市已经或正在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且这些政府也意识到资源型城市型对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三)因子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哪些因素是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驱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企业影响的强弱程度,我们对调研问卷进行因子分析。所谓因子分析就是研究相关矩阵内部依存关系,将多个变量X1、X2……XP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F1、F2……Fm以再显因子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因子分析是探求所要分析的指标的共性,将共性大的指标提取出来作为一个新的指标,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即减少分析变量的数目。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的前提是分析的变量间存在共性,而相关分析是检验两变量间是否具有共性的统计方法。因此,首先对17个初始指标作相关分析。另外KMO指标是用来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和偏相关系数的,其值越接近1,数据越适合作因子分析,通常情况下,大于0.7,即可表明要分析的数据可以作因子分析。
  因子提取使用主成分法,并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分析采用Kaiser标准(特征根大于1)并进行碎石图分析。碎石测试和特征根测试均说明对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可以选择4个因子进行深入分析,提取的信息为66.207%,即这4个主因子可以反映初始17个变量66.207%的信息量。通过对17个初始变量作因子分析,其KMO值为0.726,本组数据可以做因子分析。因子负荷矩阵见表2,提取的这4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3。
  为了验证因子分析得出的同一因子各个问题是否测量同一问题,我们进一步做了内部信度分析,得到四个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驱动因素的克朗巴哈α系数分别为0.961、0.855、0.907和0.715。所有的克朗巴哈α系数值均大于0.70的标准,因此保证了因子构造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依据因子分析原理,4个因子之间不具有相关性,而每个因子与所包含的变量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表中的系数为旋转因子载荷估计值,其统计学意义是变量与因子的相关系数,也称之为载荷。针对统计分析所得结果及提取的主因子反映的原始信息,4个主因子可重新定义为:y1为城市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压力,y2为城市资源、环境及社会问题和区域优势,y3为城市经济发展受阻,y4为国家政策的支持。
  文章把其他影响因素设为ya,用以说明主因子没有包含的信息,它的贡献率为1-66.207%=33.793%,影响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驱动因素的表达式为:
  y=0.28048y1+0.18806y2+0.12036y3+0.7316y4+0.33793ya ①
  (四)因子分析结果
  从公式①中可看出,目前影响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驱动因素主要是城市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压力,其累计贡献率达到28.048%,这说明资源型城市内的城市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其次来自城市资源、环境及社会问题和区域优势的驱动也比较大,其贡献率为18.806%,这说明辽宁省内的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环境及社会问题和区域内的优势也十分重视;城市经济发展受阻的贡献率为12.036%,说明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发展都遇到了瓶颈;而来自国家政策的支持的驱动因素的贡献率为7.316%,这说明资源型城市转型同时也需要国家政策地大力扶持。同时,这四个主因子的贡献率差距不大,说明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受到多个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驱动因素的几乎均值都超过4.0,因此,可以说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府面临的驱动力量很强。虽然这些政府认为国家政策支持的影响因素较小,但是政府对国家政策支持的敏感性最强,均值都在4.5以上。其他依次为城市经济发展受阻、城市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压力、城市资源、环境及社会问题和区域优势。

  上述结果说明:辽宁省资源型城市的政府之所以采取转型战略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经济和社会上的问题所产生的压力,但是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资源型城市本身的发展模式的不足,却重视不够。
  三、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驱动因素分析――以本溪为例
  世界上的事物如果要进行前进和发展一般来说要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内外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使得世界不断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也不例外,由主因子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资源型城市在转型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内外两部分驱动因素。外部驱动因素是指在转型过程中,一般不受或很少受到城市影响的驱动因素,通过引导的手段来进行影响,在主因子中即为国家政策的支持。内部驱动因素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可调和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城市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得政府进行资源型城市转型,在主因子中即为城市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压力,城市资源、环境及社会问题和区域优势,城市经济发展受阻三个方面。图1为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驱动因素图。
  (一)内部驱动因素
  1、城市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压力
  目前,由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特点――以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初加工为主要经营手段,随着城市内的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城市发展的速度也在逐渐减慢,甚至停滞。因而,导致城市及农村居民的收入也相应下降,使得辽宁省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都要低于省内的平均水平,或者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要落后于平均水平。城市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压力直接导致了政府对城市发展过程存在问题的高度重视,所谓“穷则思变”,这也引起了地方政府对资源型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途径的思考。面临城市居民的生存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已经势在必行。
  2、城市资源、环境及社会问题和区域优势
  辽宁省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同时也产生了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对地方政府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起到了驱动作用。同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充足的资金也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起到驱动作用。
  (1)资源环境问题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由于其发展模式的原因,主要会对城市产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矿产资源逐渐枯竭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及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例如,在本溪市,矿产资源的长年大规模开采是导致生态破坏和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是无法修复的。城市中心区5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420家工厂,且大部分为重工业企业,其中重排污企业竟有200家之多,“三废”直排破坏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居住质量。2006、2007连续两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单月平方公里降尘量指标均分别在4.5万吨、13万吨和21.5吨以上,列于全省各市指标前列。最值得关注的是本溪曾被联合国认定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足见本溪的污染状况不仅在我国城市中是最严重的,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由此可见,资源环境问题在资源型城市中已经到了不可不解决之问题。
  (2)社会问题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会产生各种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同样在本溪市,在资源枯竭状态下的产业衰退周期内,大部分聚集在城市中的产业工人纷纷下岗,占全部产业工人比重达27%。这些产业工人多为体力劳动者,素质偏低,因此很难实现再就业。由于收入水平低,形成城市贫困群体,需政府提供低保、医疗救助、贫困救助的人口剧增,城市低保人口为11.2万人、保障面10.7%,因公伤、职业病致病残人数达2.7万人,使本已入不敷出的地方财政,更是雪上加霜。
  (3)区域优势
  城市的区域优势可以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一个平台和可靠的保障,为城市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沈阳与本溪同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无论从自然地理角度,还是从区域经济角度,两市都是相对完整的地域单位,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具有经济一体化建设的绝对优势。沈本两市地域相连,沈阳的浑南高新技术开发区距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仅18公里,地理空间相互交融。沈阳和本溪同是满族文化肇兴地,浓郁的满族文化和风情把两市人民融合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具有相同的历史文化渊源。这样在本溪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借助兄弟城市的发展带动本市的发展,进而取得良好的转型绩效。
  3、城市经济发展受阻
  除了以上驱动因素外,由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失衡,造成了经济发展受限也直接导致城市转型的思考。在本溪市的经济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城市结构失衡,本溪是城市人口超百万城市,城市化率高达70%。作为典型的工业城市,只有第二产业足够强大,才可以支撑如此巨大数量的城市人口享有较好的生活水平。目前,由于本溪资源枯竭以及产业、产品、所有制结构等原因,导致第二产业不发达,下岗失业人员增加、贫困人口多、收入水平低。其二,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第一产业不足10%,第二产业比重高达60%以上,而第三产业比重仅占30%左右。其三,产业、产品、所有制结构失衡,重工业比重大,占96.8%;初级原材料产品多,占83%;国有企业比重高,占84.46%,导致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机制不活等问题产生。
  (二)外部驱动因素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外疗驱动因素主要是国家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政策,例如,国务院资源转型城市试点区政策、辽宁省实施的“五点一线”战略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地方政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上的扶持,使得资源型城市在改革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了政策上的基础,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起到了极大的驱动作用。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资源型城市进行转型主要是由于资源型城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型的产业结构造成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及城市经济发展制约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日益严重迫使当地政府必须正确面对资源型城市对未来发展之路的规划,这些资源型城市转型就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另外,由于国家也及时地发现了资源型城市问题,为其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使得资源型城市转型步入正轨。
  通过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驱动因素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驱动因素基本上是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进程,因此,在以后进行资源城市发展的时候,应该首要考虑这些问题,这样,资源型城市转型才能够正确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钱勇,于左.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难题与破解[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2、张冬冬.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
  3、曲庆江.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困境与经济转型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
  4、李德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5、孟超.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
  6、程毛林.城镇生态系统的因子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2(1).
  7、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8、朱庆华,耿勇.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因素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3).
  *此项目属辽宁社科规划基金资助项目(L08DJY110)成果。
  (作者单位:赵虹,辽宁科技学院管理系;刘宝,辽宁科技学院国资处;范宏斌,本溪市钢铁集团公司冷轧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46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