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衡计分法的企业供应链评价指标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新丹
摘要:文章在借鉴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目标,从客户、流程、改进和财务4个层次分别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建立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供应链;平衡计分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同其他成员企业(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端)进行交互的窗口和界面,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优劣不仅对企业自身的运营绩效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相关组织的运作。物流与供应链绩效的评价跨越了单个企业界限,需要综合考虑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这从根本上增加了问题的难度,供应链绩效评价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以整合的观点研究企业供应链绩效,有助于建立信息共享的渠道,实现高效准确的信息传递,从而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达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配置最优化。
二、企业供应链绩效分析
供应链基本思想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主导企业供需关系为依托,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优势互补、协同竞争和共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应用现代管理思想、方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和工作流的有效规划和设计,从而将客户、分销商、供应商、制造商和服务商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一)企业供应链评价的目的
为了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必须进行绩效评价以监控供应链的表现,并为管理者提供正确导向,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绩效评价应该强调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运营管理,而不是基于所有制的控制管理及层次型的纵向集成;强调供应链的持久和稳定性的绩效,而不是强调短期、企业级的绩效。供应商跟踪评价与管理在整个最佳供应商选择流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供应商供应绩效评价是供应商跟踪评价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供应商绩效的评价,掌握供应商发展的动态趋势。
(二)影响绩效评价的外部驱动力
1、行业特征。就不同的范围而言,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行业特征使得供应链管理在绩效的考虑角度差异很大。在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从侧重于采购过程及物料管理,并将其作为一个基本战略。而在仓储零售业,供应链管理则偏重于运输和物流管理。
2、竞争者。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为供应链在竞争过程中保持独有的竞争优势。竞争者的技术优势、产品以及流程的创新、人力资源的整合都成为影响供应链绩效的长期驱动力。
3、技术。技术的作用主要是在产品、服务以及信急流上对供应链的绩效的产生影响。先进管理技术的不断推进使得供应链管理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而得以提高管理绩效,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息集成也将信息的滞后和扭曲问题降低到最小。
4、客户。客户作为供应链市场导向和利润来源,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主要驱动因素。客户不断变化的个性化要求、不断降价的要求和消费的偏好,都增加了供应链在运作成本和生产周期上的压力,同时产品的质量、计划的柔性不能有丝毫的下降。
5、经济以及社会环境。它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经济前景和政治环境。经济压力通常会迫使供应链降低成本以而对世界范围的竞争,而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帮助降低成本。
三、平衡计分法
平衡计分法即平衡计分方法,是绩效管理中的一种新思路,适用于对部门的团队考核。平衡计分卡是1992年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复兴国际方案总裁戴维・P・诺顿设计的,是一种全方位的、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策略性评价指标体系,平衡计分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将企业的远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联系起来,它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评测指标,以实现战略和绩效的有机结合。
国内学者将平衡记分卡法应用到供应链绩效评价中,从客户、内部运营、学习及创新、财务等方面来综合评价供应链的绩效,以寻求财务收益与非财务收益之间的平衡它不仅能够反映供应链业务流程集成的绩效,而且能够反映整个供应链运营情况和供应商、制造商及顾客之间的关系。
(一)客户角度
企业为了获得长远的财务业绩,必须创造出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平衡计分法给出了两套绩效评价方法:企业为客户服务所期望达到绩效而采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市场份额、客户保有率、客户获得率、客户满意等;针对第一套各项指标进行逐层细分,制定出评分表。
(二)流程角度
流程角度是平衡计分法突破传统绩效评价显著特征之一。平衡计分法从满足投资者和客户需要的角度出发,从价值链上针对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提出了4种绩效属性:质量导向的评价、基于时间的评价、柔性导向评价和成本指标评价。
(三)改进角度
改进角度为其他领域的绩效突破提供手段。平衡计分法实施的目的和特点之一就是避免短期行为,强调未来投资的重要性。同时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设备改造升级,而是更注重员工系统和业务流程的投资。
(四)财务角度
企业各个方面的改善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企业所有的改善都应通向财务目标。平衡计分法将财务方面作为所有目标评价的焦点。如果每项评价方法是综合绩效评价制度这条纽带的一部分,那么因果链上的结果还是归于“提高财务绩效”。
四、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借鉴Kaplan和Norton发明的平衡计分法,从供应链流程指标、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供应链运行能力指标、供应链创新与学习能力评价指标4个方面建立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供应链流程指标
对于供应链管理而言,只有相关协作方团结起来共同做出改善的努力,才能产生巨大的协作力量。而这种改善在流程上体现得更为突出。通过基于流程的绩效分析,可以高效地找到流程改进的关键点,并共同做出努力。
供应链的流程指标主要反映了供应商的流程响应能力,确定如何能够在合理的成本下,以高效的方式进行生产。因为产品、服务和市场的分布在业务流程上是分散采购、集中制造,还是集中采购、分散制造,都由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决定,而不同的市场层面也会使业务流程在设置上会有相当的差异。供应链绩效所关注的方面也是由于流程的差异而有所差异。该类指标主要包括:
1、产销率指标。企业供应链产销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已销售出去的产品和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该指标可反映供应链各节点在一定时期内的产销经营状况、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有效利用程度、供应链库存水平。
2、配送效果质量。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已生产的产品数(或提供的服务)在顾客的满意程度。
3、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指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是指供应链各节点产品出产(或服务)的出产节拍或出产间隔时间。该指标可反映各节点对其下游节点需求的响应程度。循环期越短,说明该节点对其下游节点的快速响应性越好。
4、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总运营成本包括供应链通讯成本、各物料、在制品、成品库存费用、各节点内外部运输总费用等,其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二)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可采用传统关键性的财务评价指标。当供应链伙伴目标得以实现之后,供应链应该取得财务上的成功。经营目标的实现使得成本大为降低,提高了边际收益率;现金流得以更好的优化,获得更高的收益和资本回收率。本文将财务评价的基础建立在现金流的驱动上,把驱动现金流的行为和流程作为主要目标。
1、供应链成本收益率。该指标由客户的利润除以在此期间使用的供应链的平均资产,它反映了使用其资产的增值性绩效的大小。
2、现金周转率。其是联系供应链的整个流程的关键指标,评价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现金在原材料、劳动力、在制品、完工产品直至现金的全过程。
3、供应链的库存天数。反映了资本在供应链运营中的库存形式的占用天数。它等于某个时期的物料、在制品、产品库存等形式占用的时间。
4、客户销售增长以及利润。其表现为主要客户在供应链产品上的年销售收入和利润率增长。这类指标反映了供应链下游在以下3个主要方面的绩效:客户的销售量按年增长的情况;对于特定客户服务所获的收益随着合作关系的增进而进一步提高的情况;接受服务的基数增加的情况。扩大销售量,增加新的客户都将是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供应链运行能力指标
1、供应链有效提前期率。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在完成客户订单过程中有效的增值活动时间在运作总时间中的比率。其中包括两个指标:供应链响应时间和供应链增值活动总时间。
2、供应链有效循环期率。供应链有效循环期率=供应链增值活动总时间/供应链响应时间。该指标体现了减少供应链内部运作的非增值时间和流程浪费的空间的大小。通常情况下,企业之间的传递空间和时间很大一部分为非增值活动所占用,很多资源被浪费了。
3、库存闲置率。库存闲置率即供应链中库存闲置的时间和库存移动时间的比率。其中,闲置时间包含以物料、在制品、产品库存等不同形式在供应链运作中的总停滞和缓冲时间。库存移动时间则是指库存在加工、运输、发运中的总时间。该指标表现了库存在整体运作中时间占用,提供了库存经营效率的提高空间。
4、供应链生产时间柔性。该指标定义为由市场需求变动导致非计划产量增加一定比例后供应链内部重新组织、计划、生产的时间。
5、供应链物流总成本。供应链物流总成本是对物流系统运作的有效性和成本集约性的考察。它包括了采购、库存、质量、交货失误等方面的内容。
(四)供应链创新与学习能力评价指标
1、专有技术拥有比例。该指标反映企业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产品指标值越大,说明供应链整体技术水准高,核心竞争力强,其产品不能被竞争对手模仿。
2、新产品(服务)收入比率指标。新产品(服务)收入比率是指企业(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提供新型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产品(服务)研发能力和对新产品(服务)的综合营销能力,新产品(服务)收入比率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供应链)的新产品(服务)设计、开发能力越强,对新产品(服务)的综合营销能力也越强。
3、员工建议增长率指标。员工建议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供应链)员工向公司提交的合理化建议数量与上一评价期相比的增长率。该指标值与企业内民主管理意识、员工的参与意识成正比。
五、结论
本文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通过对企业供应链的绩效指标进行分析,提出以实现供应链整体绩效为核心,以均衡发展为导向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保证企业供应链总体方向的正确性,并保证过程控制的有效性,有助于实现基于评价的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1、陈钢,高杰,孙林岩,杨洪焦.供应链绩效评估在国内企业应用现状及体系研究[J].管理百科,2007(5).
2、汪方胜.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J].物流科技,2008(5).
3、于晓胜.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4、陈淑芬.供应链条件下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J].现代商业,2007(21).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出版社装帧印务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64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