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的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红涛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产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创新,文章针对这些创新进行了比较,并且提出新苏南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创新;方向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和苏州、无锡和常州(有的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
  新苏南模式,主要是指苏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经过连续几年的企业产权改革转制和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对苏南模式进行的创新和提升。
  
  一、新苏南模式对苏南模式的创新
  
  (一)产业结构重新调整
  苏南模式形成时期,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1988年,苏南乡镇工业产值占农村农副工三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52.51%提高到90.83%,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在新苏南模式中,经济(产业)结构的三产布局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生产环节层层紧扣,无明显薄弱项目。苏锡常的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例适当,同时突出了工业的核心地位,这符合苏锡常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现状。近几年苏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产业链逐步拉长,供应链得到有效整合,基本形成了从采购、研发到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的比较完善的生产体系。2007年,在产业结构上,以制造业为主,占51%;服务业占38%,剩下的则是农业。2007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紧次于上海,达15914.7亿,加上无锡8945.1亿、常州4253.9多亿,三个城市工业产值相当于整个中部地区产值的总和,可见工业规模的惊人。在新苏南模式下,苏锡常在全国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同时,第三产业的比值和所占GDP比重大幅度提高,苏锡常将迅速从单一制造工业环节向流通和服务业市场质变。
  (二)经济形式的更新
  苏南模式形成时期,所有制形式以集体为主。“一公独大”曾经是20世纪80年代苏南经济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的主要特征。在各级政府直接参与和推动下,苏南乡村集体经济的规模空前壮大,在计划经济时代,这是苏南的体制优势,也是苏南跨越发展的内在动力,苏南乡镇企业是在社队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撤社改乡(镇)后,但在苏南农村,乡村企业的集体所有制性质没有变,而且由于其特有的优势,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占尽先机,发展速度不仅超过国有经济,也与个体私有经济不相上下。
  在新苏南模式中,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比翼齐飞的混合互补型经济格局,成为苏南发展的强劲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南地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加快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迅速催生了大量“次生型”民营企业。如,苏州外资吸引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大中小城市第一名,无锡常州紧随其后,成为外资高地,截至2007年底,已有200余家世界500强公司在苏锡常落户。同时,苏锡常的民营经济具有雄厚实力,2007年苏州市民营经济总量、企业总量和民营资本注册总额,是民营代表城市温州的两倍以上。据有关统计显示,全国100强民营企业苏锡常的就有近20多家,比如无锡尚德、苏州沙钢、常州中天钢铁,都是在重要领域扎根且做出品牌的民营企业。而国有经济方面,苏锡常的老牌国企精简求新,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主导地位也大大加强。
  (三)企业组织集团化
  在新苏南模式中,苏南乡镇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苏南模式形成时期的个体私营企业不同,集中化、组织化程度较高,“江阴板块”的崛起和张家港规模企业也是苏南经济引人注目的现象。而同样是县级市并与江阴毗邻的常熟,以5个中国名牌、2个驰名商标、11个产品全国“单打冠军”和34个江苏省名牌异军突起,拥有的全国名牌和江苏省名牌占到了江苏省的半壁江山,在苏南呈现出另一种发展态势。在苏州及其管辖范围内的昆山,园区经济已经成长到一个新的高度,仅昆山一地,目前共有台资企业1200多家,其中有30家是台湾的上市公司。在过去的10年里,台资在昆山投资超过100亿美元。与由外资投入发展IT产业,使产业结构迅速得到调整的苏州、昆山、吴江相比,江阴、张家港经济依然集中在传统纺织、化工、机械等行业上。
  (四)市场结构开拓
  苏南模式中,苏南农村的要素及产品市场以区内国内为主,而在新苏南模式中,外向型市场结构日趋发展完善。20世纪90年代初,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苏南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以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为载体,吸引国际产业资本大规模地向这一地区转移,并形成了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呼应浦东开发开放,在建设开发区上又占了先机。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建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先自费开发,后被国家承认为国家级开发区;张家港建成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保税区;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也建在苏州;再加上各县市的省级和市级开发区,苏南地区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态势。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乡镇企业实现了第二次异军突起,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信息化成就了新苏南模式
  首先,政务信息化是龙头。苏南地区的政务信息化已走在全国前列,电子政务建设的内容不断丰富、政务信息公开的渠道多样化、服务型政府的职能特色不断显现。常熟首先建设了一套政务信息移动查询系统,通过手机短信和WAP的形式为百姓提供政务公开信息。宜兴市则加强对政府网站下“咨询与建议”系统的管理,体现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和便民的服务原则。
  其次,企业信息化呈多层次。1996年,昆山好孩子集团成功开发的公司成品仓库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解决了成品进销存管理及结算管理上的问题,迈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如今,自主研发的基于互联网应用的网络分销资源计划管理(DRP)系统和商业连锁零售系统(POS)已经在各部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内在需求的提升,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强有力的推手。苏南地区发达的经济依赖于当地企业实力的壮大,企业信息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各企业在行业和规模上存在差异,在信息化建设水平上也各有高低,但随着信息化意识的增强,苏南各企业正逐步走上一条自主化的信息化道路。
  (六)乡镇政府职能变迁
  在苏南模式中,当时苏南地区的大部分乡镇企业是由乡镇政府,或者利用原有的集体积累,或者利用政府的动员力量,或者由政府出面向银行贷款兴办的。这里的社区(乡镇)政府与其说是执行政府职能,不如说是利用政府职能全力兴办和发展乡镇企业。乡镇政府严格地说是农村社区政府,是中国最基层的政府,农村社区政府的利益与乡镇企业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社区政府更多是作为乡镇企业的总代表行事。而在新苏南模式中,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在已有明晰企业产权、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乡村范围内的集体财产所有权(包括土地所有权),并通过建立和健全社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如乡村股份合作社),占有、处置、使用、经营现有的社区集体资产,实现政府与乡村经济组织的职责分开。这些新苏南模式的特征,可概括为“三为主、一并举、二化、两分开”,即以股份经济(或混合型经济)为主、以集团型网络企业为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传统加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并举;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政企分开,政经分开。
  此外,还存在其他的创新。如: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原苏南模式是粗放型经营,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获取少许经济效益,产品附加值低;新苏南模式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产品附加值高。从城乡关系来看,原苏南模式是乡村经济,农村支援城市;新苏南模式则是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反哺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新苏南模式存在的问题
  
  新苏南模式,作为对苏南模式的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从苏南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新苏南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开发区的不断建设导致土地供应紧张,失地农民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发区如火如荼地建设,苏南地区土地供应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开发区的建设侵占了大片耕地,使农民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侵犯。据统计,新苏南苏、常、镇、宁共有各类大小开发区数千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0多个,省级开发区30多个,其余的就是以各级政府名义创办的。开发区小辄占地十亩二十亩,大辄数千亩。苏州仅2003年上半年,就占用农地8.6万亩,然而与此相配套的就业、保障、赔偿等却迟迟跟不上,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经济飞地”的状况使苏南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末端
  以苏州为例:苏州经济的所谓新亮点纯粹是外资大规模的涌入带来的,因为苏州是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心脏地带,处于传统经济发达的轴线上,与上海浦东近在咫尺,所以,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选中苏州作为它们的加工基地。苏州外资企业的兴旺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苏州本地生产力衰落的事实。只看到外向型经济飞速发展,财政收入显著增加而掩盖了苏州改革的问题,在这方面,苏南乡镇企业以发展代替改革是有教训的。不仅如此,外资企业一般是只生产成品,其研发基地、核心技术及市场销路都由外资掌握,因此外资企业无法很好地与本地企业配套、扩散,也不能指望依靠外资孵化出高科技的产业,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在一定意义上并未实现。虽然世界上许多大的跨国公司落户苏南,但由于苏南地区自身产业结构层次和产品档次不高,自身创新能力不强,很难在世界范围的结构调整中,抢占有利地位。所以,外资为主的园区经济是一种“经济飞地”,对苏州等苏南城市来说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三)GDP的高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环保问题
  太湖蓝藻事件,无锡饮用水危机,都令人想到了"杀鸡取卵"这个词。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经说过:“中国用20年改革取得了西方100年的经济成果,但西方100多年的环境问题也在中国20年中集中体现。”环保问题目前在全国普遍存在,作为在经济发展中走在全国前沿的苏南,也不可避免地更早、更严重地出现了这些环保问题。
  除此之外,如苏南地区外资企业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本地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强政府”的影子仍然存在。
  
  三、新苏南模式的创新方向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帮助企业实现品牌战略
  苏南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固然带来了一些问题,但并不能因此就不排斥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而是应当注重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把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要充分利用各类开发区尤其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载体功能,在更高层次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更广领域内加速二次创新,实现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跨越,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纺织、新材料和软件等优势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从以加工装配为主向价值链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提升,促使外资“浮萍经济”落地生根,延长产业链条。形成聚集经济。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和环保问题
  在新苏南模式中,针对发展过程中日益加剧的人地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苏南地区必须走集约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三农问题,制定并且严格遵守相关赔偿、安置制度,解决苏南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同时,要改变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方式,实行绿色GDP指标考核,即在重视GDP增长水平的同时,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考核体系,加强对于经济效率以及单位GDP的资源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污染排放量等指标的考核,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委党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6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