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校田径运动训练管理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温林林

  摘要:现代经济的发展,使高校田径运动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如学生来源,教练员、田径运动员管理,经费来源等。文章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为高校体育的普及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田径运动训练;管理模式
  
  一、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组织形式
  
  (一)田径运动队的组成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课余训练的田径运动队主要由两大类学生组成:从在校普通大学生中选拔出体育基础好,专项技术突出的学生,形成以参加省高校比赛为主要参赛目标的课余代表队。采取降分录取的方式从体校或体育试点中学等选拔出来的体育尖子生,经高考文化达到相应标准后入校组成的田径运动队,其参赛目标是全国大学生比赛。
  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形势下,校代表队的两种组队形式,前者是基础,代表着一个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总体水平,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为促进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上层次、上水平所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对学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体育科研乃至整个学校的经济实力的综合反映,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二)田径运动队的生源
  生源的质量是最终决定田径运动成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拥有好的生源,田径运动水平起点就高,再经过入队后的进一步训练,所能达到的田径运动水平预期也就会更高。这对于一般只有四到五年训练期的普通高校田径运动队而言就更为重要。
  校田径运动队的生源由于组队目的和参赛目标的不同,决定了选择方式和要求的不同。为参加省内比赛而组建的普通学生队主要从本校有一定体育基础的普通大学生中选拔队员。因此,学校体育行政部门应该主动与学校招生部门积极配合,在每年度的招生工作中,充分利用国家的招生政策,结合本校田径运动项目开展的布局,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入学。
  掌握住这部分学生,再由各项目组教练员负责从校内普通生中遴选有一定田径运动基础的学生组成各田径运动队,开展课余训练。对于学校重点建设的田径运动队,可以根据部分较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入学的情况,重点建设和投入。
  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部分高校高水平队采用招收退役田径运动员或挂靠体工队现役田径运动员的做法,在短期内提高田径运动队成绩。采用这种方式短期内效果明显,但缺乏持久性。这种做法并不是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初衷。真正最终达到建设我国高校使之成为高水平田径运动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还是要以此为契机培养出自己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田径运动员。
  (三)训练方式
  课余田径运动训练时间为下午第七节课和第八节课,平时一个星期集中训练五次,赛前一个月进行强化训练,每天都进行训练。重点田径运动队全年训练,平时利用每天下午第七节课和第八节课的时间进行训练,训练采用课的形式,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属必修课,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学生属选修课,每学期为五个学分,这样,就避免了训练时间同选课的冲突,既提高了训练水平,又保证了训练质量。
  
  二、训练管理
  
  (一)训练管理的必要性
  科学的训练管理是决定普通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多出优秀田径运动员和快出成绩的重要保证,只有对训练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才能充分调动教练员,田径运动员和其他辅助人员的积极性,创造出优异的田径运动成绩。
  目前,普通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发展不平衡,管理不配套的情况较为严重。在训练管理上管理松散,不能坚持长年训练和系统训练,对田径运动员和教练员缺乏长远目标管理,把比赛作为训练的惟一目的,田径运动员参加完一届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就不再系统训练了,或者停止训练,不管其是否有发展前途,都是如此。由于训练管理跟不上,导致了训练的系统性不如业余体校,训练管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不如业余体校。现行的管理模式无法调动教练员、田径运动员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普通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发展和提高。
  (二)加强训练管理的措施
  1、教练员的管理。训练过程是通过教练员和田径运动员,借助场地、器材的相互配合完成的,教练员在训练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教练员的训练水平高低,决定着田径运动员的成绩高低。因此,抓好教练员的训练工作管理,是课余田径运动队训练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普通高校在课余田径运动训练中存在的缺乏有效管理,教练员事业心不强,敬业精神不够,训练水平不高等问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改善。(1)教练员的聘任。我国普通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教练员绝大多数是由体育教师兼任。宁波大学体育学院根据教师的专项业务能力及思想作风,择优聘任,下达任务。各队教练员上岗之初把训练大纲、训练计划的书面的形式上报体育学院备案。学院定期检查教练员的工作,对不能正常履行职责的教练员予以解聘。(2)教练员的学习。学习提高方法主要有:派出去深造(国内);系统自学;科学研究;参加大型比赛;院校交流,请进来,走出去听课、看课等。(3)教练员的工作量。鉴于目前高校教练员多为兼职的现状,在教练员训练工作量的统计管理上加大政策倾向。对于重点队教练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其训练课按课时计入该教师教学工作量,并相应减少其承担的普通体育课的教学任务,逐步向专职教练员过渡。
  2、田径运动员的管理。(1)统一训练时间管理。体育学院与教务处协调,把文化课的学习时间确定在上午和下午的第五节和第六节进行,下午的第七节和第八节为统一训练时间。(2)奖勤罚懒,合理淘汰。每学年对田径运动队进行一次调整,从思想和田径运动成绩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奖罚及时兑现。在各级比赛上获得好成绩者,按规定给予奖励,同时,在院校报刊及广播中进行宣传表彰,对于违反纪律的田径运动员按规定及时处理。(3)正确处理好训练与学习之间的矛盾。普通高校课余训练代表队,应该是以学为主兼顾课余训练。从根本上说两者是统一的,前者是中心和主要任务,后者应是从属地位。对文化课成绩较差的队员要加强学习辅导,因比赛耽误了学习,要及时同教师联系安排补课。对于学习不认真,表现不好,考试多门不及格的田径运动员,坚决按学籍管理条例处理。不搞特殊化,全面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的专门人才。
  (三)田径运动成绩的指标化管理
  高校特招田径运动员入学,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本校田径运动水平,在较高层次的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为校争光。因此,田径运动员入校后对他们的各项管理都要与其田径运动成绩挂钩。作为各队教练员要严格管理,严格训练考勤制度,田径运动员训练出勤率要与训练补助挂钩。参加省或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取得优异成绩者,可获得文化课程系数的奖励,从而减少田径运动员训练、竞赛和学习的冲突所造成文化课跟不上的现象。对于没能参加代表队的田径运动员,文化课程不乘系数,按普通生对待。
  对于在本科阶段学习成绩优秀又能在省和全国田径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队员,可采用保送攻读研究生的方式延长其在大学阶段的田径运动寿命。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均采用了这一方法。
  
  三、课余训练的经费来源
  
  (一)经费来源的现状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课余训练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划拨,纳入体育院、系部的专业维持费用统一计划,归口管理。
  调研发现,普通高校对于重点建设的队伍大都拥有自己的专项经费,经费数额多少不等。一般由体育学院根据本年度训练竞赛工作的安排情况,向学校申报专项经费,专款专用。
  (二)经费来源的新渠道
  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必将引起整个体育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发生重大的变化,其中也必定涉及到各个具体竞技体育田径运动项目,使各竞技体育田径运动项目的管理运作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普通高校各田径运动队应立足于自身建设,提高田径运动水平,更新办队观念,依托市场,积极吸引效益好的企业介入高校体育,组建具有造血功能的俱乐部,以改变过去单一由学校承担经费的局面,广开门路,扩大财源。
  
  四、结论与建议
  
  高校课余田径运动队的训练目前以一般训练和重点训练两种形式出现,在二者的划分上有明显的区别。随着高校经济实力的提高,高校体育师资科研力量的增强,二者将逐步走向统一。
  教练员管理应从人事制度上创造条件,使教练员由兼职向专职过渡,改变现有的教练员任命制,逐步向聘任制转变。
  在特招学生的管理上要在训练竞赛与学习考试之间为田径运动员设置较为灵活的标准,用田径运动成绩作为调控的依据。
  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经费来源目前还主要依赖于国家教育经费的行政拨款,但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化,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赞助必将成为现实,以改变过去单一由学校承担经费的局面。
  总之,科学化管理、训练是普通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必由之路,立足于高校课余田径运动队建设和发展这一主题,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课余田径运动训练队的特点,认真总结田径运动队管理的规律,从而使高校田径运动队管理工作更科学、更合理。
  
  参考文献:
  1、曾小松.我国高校高水径运动队管理体系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2).
  2、詹建国.我国田径运动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4).
  3、周莹,申萍.高校体育杜会化的功效及实现途径[J].体育与科学,2002(3).
  (作者单位: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7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