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研究与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昌仁
【摘要】 外汇风险管理始终是困扰企业的一道难题。本文从企业外汇风险因素分析入手,剖析了目前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例解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外汇风险 风险管理 策略
外汇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可能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也可能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所面临的外汇风险将越来越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元不断贬值,将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推上了风口浪尖。因此,如何有效规避外汇市场上不断波动的外汇风险,努力实现从被动承受向主动管理,从危机应对向风险预警转变,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
一、外汇风险因素分析
外汇风险的产生受多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与金融发展变化
未来世界经济运行变数加大,经济发展变幻莫测,特别是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金融衍生工具种类层出不穷。这些衍生金融工具大多都是高杠杆交易,在规避外汇风险的同时也将风险进一步放大,一旦预测失误,所带来的损失往往是致命的。
2、汇率制度变化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固定汇率制度被废除,世界各主要经济大国都采用浮动汇率制度,由此引发汇率频繁波动,使得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由于汇率波动出现了汇兑损益,对进出口企业的收支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产生汇率波动风险。
3、物价水平变化
一方面,美元汇率不断下行推动物价持续上升,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问题变得极为严重,另一方面,原材料市场供需矛盾急剧加大,导致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从而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4、生产能力变化
工业企业生产能力急剧扩张,由此产生盲目接单倾向加大,可能存在全球生产能力过剩而打压出口价格的风险。
二、我国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外汇风险管理的认识总体不高
2005年以前,由于人民币汇率相对比较稳定,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以美元进行结算的,不需考虑汇率波动问题,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对汇率稳定形成了依赖心理。而在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呈现升值趋势,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心里准备,对外汇风险的管理和认识仍停留在传统水平上,无法对未来汇率走势做出合理判断,许多潜在外汇风险没有引起重视,可能对将来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2、外汇管理基础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基础薄弱,虽意识到外汇风险的存在,但是缺乏相应的应对办法;有的企业虽有规避外汇风险的方式方法,但基本上还处于凭经验管理阶段,风险管理手段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致使常常出现决策失误。因此,对于那些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来说,如何找到实用的外汇风险管理办法,有效规避外汇风险,获得外汇风险收益是值得深入分析研究的。
3、缺乏专业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
多数财务人员不具备分析国际金融市场形势、进行外汇汇率预测及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规避的能力,缺乏足够的国际金融知识。因此,即使一个企业的股东或管理层意识到防范风险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专门的外汇理财人员而导致外汇风险管理不能从根本上得到实施。
4、外汇风险管理理论与实际脱节
虽然针对外汇汇率变化的理论有很多,如利率评价理论、购买力评价理论、汇率超调模型等,但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很苛刻的假设条件下的。现阶段,多数企业不能妥善把握和利用这些理论来防范和规避外汇风险,而是孤立或完全照搬这些理论,导致理论丧失了其内在的指导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与实际脱节,甚至与实际相悖。
5、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认知、分析和判断力存在偏差
有的企业把衍生工具当成是炒汇工具,盲目炒作,铤而走险,结果亏本;另一种更普遍的情况是,企业对衍生工具有惧怕感,缺乏相应的风险承受力,而且觉得做衍生产品来避险还需要成本,不如不做,甚至有的企业还要求财务人员在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资金运作后只能赚不能赔,致使财务人员压力很大,不敢做,也不愿做。
三、外汇风险管理的宏观应对策略及应用举例
1、外汇风险管理的宏观应对策略
(1)强化企业汇率防范意识。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汇率风险的危害性,才能加强防范意识,积极应对汇率风险。在组织架构上将原来的财务会计部改造为资金财务部,积极开展资金运作。对于成功的企业来说,其资金和财务管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能力体现在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敏感性上,体现在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资金的科学运作上。
(2)聘请或培养外汇管理人才。防范汇率风险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准确地预测货币汇率变化趋势是避免外汇风险的前提条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投资自由化的发展,汇率波动的复杂性增加,对企业外汇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要求其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外,还要求他们应通晓国际金融知识,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要加强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不断充实外汇风险管理方面人员,安排专职人员从事汇率的预测和防范汇率风险的研究工作,以适应企业各项业务发展的需要。此外,应聘请专业的律师对供货合同和风险进行有效调控。由于出口业务涉及较多的专业法律知识,因而由专业律师提前介入能够通过合同调控规避外汇风险,并能有效地防范不必要的法律风险,以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3)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和市场环境变化的研究。多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和市场环境的中长期变化,待条件成熟后可设立自己的经济研究所和经济学家。多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研讨会,及时交流对未来市场预期的研究意见,以全面把握国内外多方位经济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为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4)采用内部技术手段和外部衍生工具相结合的办法避免汇率风险。交易风险防范的内部技术是指企业内部用于防范和降低外汇风险的方法。在实际业务中,针对汇率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企业往往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调整法,选择适当的币种、在合同中订立保值条款、适当调整商品的价格、通过风险分摊、提高预付款比例、提前或延迟收付法来防范汇率风险。当汇率变动难以预测时,企业可以运用银行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以较小的代价将未来不确定的收益和成本固定下来。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主要有远期结售汇、款到即结汇、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货币互换、利率互换、外汇期货等。
(5)重视与外汇指定银行沟通、交流活动。外汇指定银行是外汇业务管理的金融机构和前沿阵地,企业经常与这些金融机构沟通交流,注意听取内部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跟踪、掌控汇率变动的相关信息,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2、应用实例
例1:选择适当的计价币种。对出口合同的价格最好采用复合币种,即美元+欧元的形式。由于美元和欧元是目前国际结算的主要支付工具,彼此间一般情况下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遵循“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理,对合同价格采取50%美元+50%欧元的定价方法,从而规避单独以美元或欧元一种货币计价的汇率风险。
假设某轮船制造企业承接1100TEU一艘轮船,其轮船的合同价由50%的美元+50%欧元组成,计USD1100万元+EUR880万元(EUR:USD=1.25)。该艘轮船占合同价约48%的进口设备是用欧元支付的,若能从银行借到欧元,则用欧元贷款支付进口设备款,那么,合同价款按照先付美元后付欧元的方式订立,尾款收到的欧元直接用于归还欧元贷款,以避免汇率风险。在同样的合同付款方式下,若只能从银行借到美元,则把贷到的美元与支付的欧元进口设备作一外币调期业务,同时对尾款收到的美元,再做一笔欧元兑美元的外币调期。也就是即期卖美元买欧元支付进口设备,而远期卖欧元买美元归还贷款的调期业务,则通过调期来锁定汇率。如果合同付款采取先欧元后美元的方式,则把贷到的美元与支付的欧元进口设备进行即期货币互换的外汇交易,用尾款收到的美元来归还美元贷款,从而防范汇率风险,把汇兑损失降低到可控制的范围内。
例2:实行款到即结汇。为预防人民币升值,对合同的各期进度款实行款到即结汇。通过贷外币来支付进口设备,用交货时的尾款来归还外币贷款,从而防范外汇汇率风险。企业对于进度款无论美元还是欧元,一律收款时全部结汇。
仍然以该轮船制造企业为例,由于该艘轮船中进口设备约占轮船造价的45%~48%,其中80%以上是用欧元计价的,把收到的各期进度款及时结汇,用于支付国内的料、工、费,从而防范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损失;一艘轮船的预付款最多只有轮船价格的50%,剩余的剔除该艘轮船毛利后约有40%需要造船厂在国内银行融资垫付。通过融资欧元或美元套换欧元后支付进口设备;尾款用来归还外币贷款。当支付的进口设备的外币与贷款的外币币种不同时,可以采用货币调期来实现即期与远期两种货币的买卖,从而有效规避外币风险,把这种汇兑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例3:提高前期预付款比例。把预付款的比例提高到合同价的50%或更高,并对未来一年以内收到的外币采用远期结售汇的办法,用比较小的代价锁定汇率风险。现阶段能够对一年内结汇的人民币进行套期保值的只有这唯一的工具。通过远期外汇套期保值,把企业从时时刻刻变化的外汇汇率的紧张状态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狠抓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尽量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计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材料的综合利用率,节约开支,做到“堤外损失堤内补”,从而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例4:采取远期外汇交易。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后,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与汇率进行交割的外币交易。目前,在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下,此种做法是较理想和可行的方案。
应用举例:假设某企业2012年5月有1亿美元的出口货物,当前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为6.82人民币/美元,远期汇率为6.56人民币/美元,签订远期合约一年后按照6.71人民币/美元的价格购买人民币,同时订购了设备。到期如果汇率为6.66人民币/美元,低于约定汇率,则达到了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清川:我国国内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初探[J].金融观察,2008(3).
[2] 吴明煌:对规避外汇风险若干问题的探讨[J].福建金融,2006(8).
[3] 徐荣贞:国际金融与结算[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张琼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0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