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剧团如何闯出大市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廖建洲 王传普 覃 涛

   恩施市民族文工团始建于1956年2月,其前身为恩施县南剧团。该团现有在岗演职员47人,其中国家二级演员4人、三级演员15人、四级演员16人。近五年来,该团每年演出近300场,演出足迹遍步大江南北,在表演和创作方面共受到各级各类表彰40多次,多次被省人事厅、文化厅评为“基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文化厅连续三年评为“上山下乡先进集体”;团长焦大贤等8人连续五年被评为“百团上山下乡先进组织者”。2008年,州委、州政府要求全州剧团向恩施市民族文工团学习,并组织全州各县(市)宣传部长、文体局长、剧团团长来恩施市民族文工团参观学习。
  一个县(市)级山城小剧团何以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弄潮儿,何以在文化市场异常繁荣的今天,闯出如此之大的市场?就此,我们最近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政府支持,强化工作后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推进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事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十分重视和支持市文工团发展。
   1、抓阀门,统一思想
   十年前,与同全国其他县(市)文工团一样,恩施市民族文工团遭遇了一次发展中的尴尬,随着文化市场的逐步活跃,专业剧团的市场空间受到挤压,使其庞大的队伍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有门路的演员纷纷设法跳槽,没门路的演员则“改甲归田”,脱下演服做起了小本生意。有人提出解散文工团。面对这种情况,市委、市政府迅速抽调专门力量,广泛进行调查研究,把加强县(市)文工团建设与发展提高到三个高度来认识:即提高到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使全市上下充分认识到,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提高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使全市上下充分认识到,没有和谐的文化,人民群众就没有团结进步的精神支撑;提高到以人为本的高度,使全市上下充分认识到,没有和谐的文化,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热切的愿望。
  2、抓关键,强化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按业务精通、管理内行、事业心强、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和要求配齐配强了恩施市民族文工团领导班子。市文体局专门抽调1名既熟悉土家族、苗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又有丰富舞台编导和表演经验的副局长常驻文工团,强化文工团的工作协调与业务指导。
   3、抓服务,加大投入力度
   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文工团建设与发展的大事,协调相关部门及时为其排忧解难。一是加大软件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对市文工团的管理体制机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将市文工团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根据剧团发展需要,及时从艺术院校招录优秀人才充实剧团,补充新鲜血液,对年龄偏大的演员则通过调整工作单位等方式进行分流,保持文工团队伍充满生机与活力,彻底解决演职人员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大硬件投入力度。近五年,市政府在文艺创作、演出设备添置以及演出经费等方面的投入达1000多万元。2008年,市政府还为该团修建了两栋56套演职人员单身公寓。
   二、立足特色,打造旺盛生命
  特色,是群众文艺的生存之本。县(市)级文工团文艺演出属于群众文艺演出,群众文艺要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离开了特色就是一句空话。
   1、立足于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特色
   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浪潮中,恩施市民族文工团积极挖掘土家族、苗族文化,责无旁贷地成为传播土家族、苗族文化的使者。近几年来,该团重点挖掘、整理、编排,提高了具有本地土(家)苗民族民间特色的恩施扬琴、恩施灯戏、恩施耍耍、恩施女儿会、恩施三才板、恩施民歌等艺术形式,其中恩施扬琴、恩施灯戏、恩施耍耍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该团每年定期不定期约请土家族、苗族民风民俗专家,诸如牟廉玖、焦随东、李勋等进行歌剧(戏)文字脚本创作,约请土家族、苗族音乐专家孙邦固、陈朝汉、黄应柏等进行土家族音乐词曲作品创作。在此基础上,文工团由既熟悉土家族、苗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又具有丰富舞台编导和表演经验的专家曾亚琼等对各类演出节目的文字脚本和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性编排。同时,对服装、道具进行精心设计,使其民族服装亮丽,道具别具一格。重点节目的编排还特请省级知名专家姚晓明、何忠华等前来进行现场加工提高。
  2、立足于艺术服务主题上的特色
   在挖掘、整理、编排民族民间特色文化遗产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做到每一台文艺节目的创作、编排和演出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让群众喜闻乐见。近年来,该团创作编排和演出的大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文艺节目,如反映区域特色农业和富硒食品加工业的“魔芋节”、“板党节”、“茶叶节”、“板粟节”等系列文艺节目;反映区域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女儿会”及女儿会歌、女儿会舞;反映各行各业改革发展与稳定的以五五普法、道路交通法规、财税改革、城市建设与管理、土地管理等为主题的文艺节目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三、紧盯市场,走产业化道路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不仅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更要推动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的创新。
   1、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特别是边远乡村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剧团坚持送戏下乡,定期不定期深入乡村巡回演出。近五年来,该团每年下乡演出200场以上,2009年,已送戏下乡223场,观众达50余万人次。
  2、走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千方百计扩大演出市场
   近几年来,该团坚持五个不放过,即不放过国家、省、州,各级各类大型专业、业余文艺调演汇演;不放过州、市各级各部门普法、执法宣传演出;不放过州、市“四大家”及其各部门各单位贵宾接待演出;不放过周边县(市)及外省、外地区邀请演出;不放过州、市各种节庆演出。近五年,该团除完成公益性演出外,共参加国家、省各级各类大型专业、业余文艺汇演调演90余场次,选送剧团自行编创、排演的三人舞《女儿会》、恩施灯戏《寡妇门前》、恩施三才板《取名》、《土家油茶汤》、恩施小曲《茶山春》、恩施耍耍《担水》、恩施扬琴《爱的火花》、舞蹈《清江河》、小品《懂怪夫妻》、情景剧《周国知》等一大批节目在全国农村题材比赛、全国少数民族曲艺比赛、金凤奖、文化奖、群星奖等比赛中先后分别夺得金、银、铜奖,其中恩施三才板《取名》获第八届群星奖金奖,并于2006―2007年成功闯入中国第八届艺术节决赛,并获表演奖;恩施小曲《茶山春》先后获全国农村题材比赛和全国少数民族曲艺汇演金奖;恩施耍耍《担水》、恩施扬琴《爱的火花》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分别获一金一银表演奖和一个最佳作品奖;三人舞《女儿会》、《木叶恋歌》获湖北省群众舞蹈汇演金奖。演职人员获得创作、表演、编导金、银、铜奖100多人次。中央电视台1套、12套、3套多次播放该团演出的《女儿会》、《担水》、《油茶汤》等节目,广西、山东、广东、福建等省电视台多次播放该团演出的《女儿会》、《取名》、《茶山春》等节目,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宁夏分社、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宁夏日报、楚天都市报等省内外媒体对恩施市民族文工团的演出多次报道。
   随着剧团声誉倍增,知名度不断提高,演出市场不断扩大。五年来,该团共参加省、州、市和周边县(市)及外省外地区各级各类商业演出1000余场,演出收入逾400余万元。2009年春节期间,该团代表湖北省赴澳门参加为期8天的春节文化展和民间习俗演出,场场爆满,影响巨大,澳门特首何厚铧亲临现场观看,澳门电视台、澳门日报、濠江日报以及亚洲新闻等媒体均进行了专题报道,并给予了极高评价。
  四、加强自身建设,夯实坚实基础
  1、着力打造学习型机关,强化思想业务素质建设
  一方面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组织全体团员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团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团,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另一方面,坚持把每天的练功排练演出作为必修课,同时,对全团演职人员采取鼓励自学、分期分批选派培训进修、离职学习教育等多种方式,使其业务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2、着力人才兴团,强化队伍建设
   坚持高起点、多渠道吸纳各类专业骨干艺术人才。近三年先后吸纳了来自省艺校、武钢、山东省师范大学以及其他专业艺术团的各类专业骨干艺术人才39人。目前,该团国家二、三级演员和大专以上学历演员分别占在岗演职员的44.43%、90%,演员平均年龄23岁。
   3、着力严格内部管理,强化制度建设
   该团建立健全了学习、练功、排练、演出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对练功、排练、演出实行积分制管理,打破了旧体制下的铁饭碗和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陈旧陋习。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破格提拨业务骨干,对台柱子演员实行月加发工资,同时还为有发展潜力的演员创造成名发展的机会。2007年,该团青年演员邓晓嘉参加中国第八届艺术节微笑大使比赛,在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季军。
   4、着力改善设备设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该团音响设备可满足3万余人的大型活动需要,拥有各类演出服装10000余套,可供300名演员同台演出交替使用。
  
  (责任编辑:胡婉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12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