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砚丹

   【摘要】总部经济和都市圈从发展条件、发展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点,现实中具有联动发展的可能。而从更深入的角度看,二者又具有相通的发展规律和理论应用。本文由现象逐渐深入到理论来讨论总部经济和都市圈联动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并以东京发展过程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关键词】 总部经济 都市圈 联动 东京
  一、引言
  
  纵观世界著名的经济中心城市,我们很容易发现很多大都市不仅是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还是企业总部聚集的焦点。如东京集东京大都市圈中心、总部聚集城市、日本首都及日本经济中心于一身。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虽有不同,但是又有相互融合共通之处,很多著名的大都市在发展过程中都实现了总部经济与都市圈的联动发展。东京位于东京都市圈中心地位,周边带有崎玉、神奈川、千叶、茨城南部和多摩等五个职能分区。同时聚集了全日本30%以上的银行总部、50%销售额超过100亿日元的大公司总部,是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的典范。
  
  二、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的基础
  
   总部经济与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交叉融合之处,从发展条件、发展结构、发展规律、以及理论基础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二者具有联动发展的基础。
  1、发展条件相似。能够最终成为总部经济城市和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大都市肯定有很多客观优势,总部经济和都市圈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对客观条件的相似需求,我们列举几个较为主要的进行论述。
   第一,区位条件。与具有总部经济潜能和位于都市圈中心地位的大都市一样一般都处于地势平坦、面积广袤、气候适宜的地区,并且拥有天然良港。这种区位一般有利于各种资源的集中与扩散,便于两种经济形态的形成。
   第二,交通和通讯。任何经济中心城市都离不开便捷的交通和通讯网络。总部经济城市一般都是国家和地区的航运中心、信息中心,拥有国际水准的海港、航空港和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系统。都市圈则要求具有首脑功能的中心城市位于交通和通讯网络的中心,与周边次级都市圈联系迅捷紧密。
   第三,要素流动。人才、资金等要素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总部经济和都市圈当然必须具备这种要素优势。一些著名的大都市正是具备了人才和资金聚集潜力才吸引了众多的企业总部聚集,成为总部经济城市,也在都市圈各城市中优势突出,发挥核心城市功能。
  2、发展结构相通。总部经济是在具有人才、资金等资源优势的城市吸引企业总部聚集,而将企业生产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所形成的发展结构。总部经济城市与周边,甚至是更远地区的生产基地通过企业产业价值链和空间价值链联系在一起,形成最优化经济发展形态(见图1)。
  
  都市圈一般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对周边形成经济辐射,由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连接形成圈层状结构。都市圈一般会形成多个不同职能分区,各司其职,通过交通网络紧密联系,一体化发展(见图2)。
  
  总部经济主要关注城市内部各种总部经济条件的聚集发展,而都市圈主要关注整个区域内职能分布与一体化发展。二者虽有区别,但是在客观发展中形成了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协调发展的相近结构。
  3、发展规律相近。首先,从城市演化角度看,总部经济和都市圈的发展载体都是城市,城市的发展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二者共通的发展规律。大都市的发展历程主要由商业城市―传统工业城市―大城市―郊区化成长―银河状大城市几个时期组成。都市圈基本追随了城市发展的这一规律。而总部经济发展略晚,但也依附于城市发展的规律。 其次,从演化动力角度,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是聚集与扩散两种力量的互动,作为在城市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总部经济和都市圈来说,这种推动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4、理论基础趋同。总部经济理论和都市圈理论同属于区域经济理论的分支,有共同的理论应用基础。二者在理论发展过程中均应用和融合了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
  
  三、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的竞争优势
  
  都市圈的发展可以为总部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对企业总部具有更强大的吸引力。都市圈的单中心或多中心的圈层结构便于企业将总部置于中心城市,将生产基地置于周边其他职能分区。在都市圈规划发展过程中会为了避免城市规模过大或资源的枯竭而将生产性企业逐步外迁,企业外迁过程中也将总部继续留在中心城市,享受那里的资源和服务业高度聚集的优良环境。
   总部经济可以强化都市圈结构,促进都市圈进一步成熟。总部经济入驻都市圈中心城市有助于加强中心城市与次级都市圈的联系。中心城市内企业总部聚集有利于提高金融、房地产等高附加值产业的聚集程度,提升中心城市的首脑地位。而企业总部将生产基地置于其他职能分区,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使得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其他职能分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四、东京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过程分析
  
   东京作为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的典型城市,从第一、二次都市圈规划开始就有总部经济现象出现,在之后的发展中更是两种经济现象相互结合、共同发展。本文以东京为实例研究,能够系统的展现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的过程与现实意义。
  1、都市圈规划发展与总部经济萌芽诱生(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此时东京都市圈的第一、二次规划已经展开,主要方向是在东京外围发展卫星城,以控制工业用地向建成区的扩散,防止东京规模过大。这显然抑制了工业的发展,东京工业逐渐向千叶、横滨等周边地区扩散。到1975年,东京的制造业企业减少了5000余家,制造业地位下降,支柱转为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制造业向周边地区的迁移在这个阶段虽然对东京制造业地位造成了影响,但是就日后东京总部经济的发展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即周边地区可以成为东京总部经济的制造基地,对聚集在东京的企业总部提供便利的生产条件。都市圈第一、二次规划为企业总部在东京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都市圈规划与总部经济发展并肩同行(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东京进入都市圈的第三次规划时期,主要是在东京都市圈周边县发展小型城市,以避免东京圈单中心的结构,从而形成多极构造的城市复合体。同时日本政府迅速调整产业政策,加大力度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东京制造业的衰退和向外扩散开始加速。1975―1980年是东京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下降最快的五年,占就业人数总数的比例降低了2.5个百分点,人数减少了12.31万人;而第三产业则快速发展,就业人数在总数中的比例上升了2.9个百分点,人数增加了19.59万人;第三产业中,生产者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86年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开放标志东京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在80年代末,全日本30%的各类金融机构和世界最大500家公司中的89家公司将总部设在东京,东京总部经济极得到了大的发展,总部聚集趋势加强。
  3、都市圈与总部经济融合促进成型(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这段时期正值第四、五次首都圈规划实施过程中,政府采用了“多核”的新型城市圈结构设想,计划将城市中心的多种功能分散到周边地区。这一次规划使得东京强化了中心功能、生产性服务业等各种经济力量进一步集中,而且东京都市圈初步成型,外围多极核心对东京中心的支持效应开始显现,既提供了服务业集聚的经济环境,又提供了总部经济价值链延伸的条件,加速了总部在东京的聚集。相应的,总部经济产业价值链和空间价值链的延伸对都市圈“多核”结构和内部职能分区的发展又起到了强大的推进作用,促进了都市圈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五、对上海的启示
  
  上海在现阶段发展中已经初步具有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的契机,具有进一步联动发展的基础。上海作为长三角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已经初现总部经济的端倪,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必然是未来的方向。但是在现阶段还存在很多缺陷,东京的发展过程可以给上海很多宝贵的可借鉴的经验。
   第一,上海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在巩固长三角都市圈中心地位的同时紧抓总部经济发展。上海目前已经处于长三角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地位,在条件和结构上都已经为总部经济的发展建立起良好的基础。而总部经济在上海也已经落地,上海应抓住这一优势,继续兼顾总部经济和都市圈两个经济形态的发展。
   第二,上海应与长三角都市圈的次级中心加强联系,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大后方。江苏、浙江为上海提供了广阔的低端制造业外迁的空间,上海应该利用资源禀赋差异,使低端生产企业逐渐迁往苏浙等地,而将企业总部留在本地。如此,上海可以巩固自身地位,更好的发挥都市圈首脑职能和发展总部经济,成为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的大都市之一。
   第三,上海应为总部聚集提供良好条件,并利用总部经济的企业产业价值链和空间价值链,强化长三角都市圈网络结构。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必然将企业总部聚集于上海,正好迎合了上海作为长三角都市圈中心实行首脑职能的需要。而企业总部与其生产基地之间的联系,更强化了都市圈内部的联络网。上海总部经济的发展显然是使长三角都市圈发展层次更近一步的优选路径。
  
  【参考文献】
  [1] 孔凡静:日本经济发展战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 高汝熹、张建华:论大上海都市圈――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 赵宏:总部经济(第二版)[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 施用海、高耀松、章昌裕:世界都市圈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5] 李廉水、Roger R. Stough:都市圈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6.
  [6] 俞文华:战后纽约、伦敦和东京的社会经济结构演变及其动因[J].城市问题,1999(2).
  [7] 周八骏:战后香港经济发展与目前面临的问题[J].亚太经济,1990(3).
  [8] 卢明华、李国平、孙铁山: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职能分工及启示研究[J].地理科学,2003(4).
  [9] 姜玲、杨开忠:日本都市圈经济区划及对中国的启示[J].亚太经济,2007(2).
  (责任编辑:胡冬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1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