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近郊区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都市农业是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发挥城市近郊区区位优势的有效途径,但在开发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寻求合适的发展模式对城市近郊区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在总结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探索适宜我国城市近郊区都市农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以推动我国都市农业园区规划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 城市近郊区;都市农业;农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8.060
  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协同发展,城市近郊区成为城乡交接地带空间结构变化最剧烈、土地景观转变最快的地区。开发过程中,面临诸如土地破碎、资源浪费、耕地流失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先期规划不到位、建设模式不聚焦、开发运营不规范等。都市农业因具有集约化、开放化以及功能多样化等多种现代化形式,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及发挥城市近郊区区位优势的有效途径。在2016年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都市农业成为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新兴产业。随着城市近郊区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都市农业逐渐与旅游业、服务业等紧密结合,日渐形成产品多元化,生产、加工到消费休闲的经营一体化[1]。研究基于国内外城市近郊区都市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分析各模式的特点与规律,根据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需求,提出适宜我国城市近郊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为我国城市近郊区的开发提供借鉴。
  1 都市农业相关概念释义
  都市农业这一概念最早在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中提出,由于各国发展都市农业的轨迹不同,当时没有统一对都市农业的准确定义。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率先提出,都市农业是指处于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城市科技、人才、资金、市场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供给城市居民以农副产品、休闲娱乐以及多种消费功能的现代农业。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有了进一步明确,即都市农业是指通过生产、加工、运输、消费等一系列完整的经济过程为城市提供农产品和服务,体现出其在城市周边地区发挥的经济和生态功能。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提出,都市农业的内涵不断创新,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如今已将农副产品生产与都市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环保、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功能融于一体,呈现出城乡融合性、功能多样性、生产集约性、发展理念先进性、准公共产品公益性、开放性等特点[2]。
  2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与研究现状
  2.1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美国模式
  美国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分为4类[3]。1)社区农园,以社区居民开展农作物种植为主,一般面积较小、品种单一;2)市民农园,由农民和市民共同生产经营的一种形式,参与者共同分担生产成本、风险及盈利,农民提供耕地和种植管理,市民提供资金参与耕作;3)教育农园,以展示动植物、耕作养殖技术等为主要内容,为学生和农业工作者提供相关的农业知识,达到农业知识普及、农技教育的目的;4)商业农场,以农产品生产、农耕服务、农业休闲娱乐等活动为主,满足市民对蔬果的需求。
  2.2 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的欧洲模式
  2.2.1 德国模式
  德国的都市农业以市民农园为代表,得益于政府建立的“市民农园”体制,每户市民拥有一小块荒丘作为自家的“菜园”,政府不干预经营,但产品不允许出售,能充分实现市民蔬菜生产的自给自足。
  2.2.2 法国模式
  法国的都市农业以家庭农园模式为主,并以家庭农园协会为载体。园区通常设在距市区较近、交通便利的地方,以委托与租借的方式为城市市民提供农业休闲体验以及景观游憩功能,此外还能安排就业。
  2.2.3 荷兰模式
  荷兰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市民都有农业发展的责任。该国特有的交通海运和气候条件优势,使得花卉、蔬菜及奶类等食品能高度集约化生产。此外,该国的都市农业强调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
  2.3 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亚洲模式
  2.3.1 日本模式
  日本的都市农业主要分为3种模式[4]:1)观光农业,以田园为主吸引游人参观体验,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2)设施农业,以现代化的农艺技术为手段,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3)特色农业,依托农业集团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3.2 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都市农业以农业科技园为主,注重农业与高科技的结合。一种是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国家投资基本建设,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另一种是农业生物科技园,主要进行新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
  2.4 以生产经济作物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模式
  拉美、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以生产经济作物农业为主[5],通过家庭食物自产的方式获得部分食物,以城市菜园的形式提高农户家庭及其所在社区的食物数量和质量。
  3 国内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3.1 观光农业园区发展模式
  观光农业园区模式指的是以当地郊区农村的资源为对象,以当地实际的产业与资源特征为基础而建立的特色发展模式,包含观光、教育等多种元素[6],设计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3.2 民俗文化风情发展模式
  民俗指的是建设区当地的风土人情特色,以人文景观为主,结合自然山水的一种文化代表[7]。它通常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性与历史价值,是我国多种多样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借用当地现有的民俗特色,可發展具有民俗文化旅游性质的都市农业新模式。这种发展因力求寻找当地文化的起源,给游客创造文化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使游人能融入当地特色,享受民族风俗、特色建筑饮食等一系列原生性风情。   3.3 主题公园发展模式
  建设农业主题公园是发展都市农业的新思路,兼备园林和农业的主要特征。它使用公园的设计手法,将农业特色景观结合到公园设计中,同时将公园的美感和开放性引入农业生产和加工中,使其变成集公园休憩娱乐和农业生产消费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开发新模式,兼备观光娱乐、科研探索、休闲购物等多种功能[8]。
  3.4 产业结合的发展模式
  市民的休闲旅游往往不是单一产业的内容,而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它是通过融合生活、生产等功能,联合农业、加工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来满足游客需求的模式[9]。相比传统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它更具有多元性和兼并性。游客不仅可以体验到都市农业的自然风光,也可以体验到现代化商业和科技研发的多重视角。
  4 都市农业发展建议
  4.1 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市场化
  都市农业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开发农业生产新型模式,因此依然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产业结构和资源整合的相关调整,走市场化道路,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都市农业不是一味只追求田园风光,更不是简单地将公园设计手法照搬到农业观光景观中,而是根据当地现有的资源条件,开发出特色鲜明、多种多样的休闲娱乐模式[10]。
  4.2 都市農业发展模式的人才培养
  任何一种模式发展的关键不仅在于硬件设施的建设,更在于人才培养以及新兴软件技术的利用。发展都市农业时亦是如此。开发都市农业既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又要考虑当地文化的延续和经济效益的获取。因此,城市近郊区的都市农业更应依托于近郊的地理优势,充分借用其所能接收到的经济、文化、信息、科技等多方面资源,加强对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11]。此外,应加强与周边的高校合作,吸取高校科研成果精髓,共同推进都市农业新模式的发展。
  5 结论
  新时期、新形势下,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必定向多元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更应依托生态经济、城乡统筹等大背景。城市近郊区优势明显,可以借助城市现有的经济、社会资源、城市丰富的人口发展相关的旅游及服务业。都市农业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潜力,近几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各地兴建的农业公园、采摘园、民俗观光游览园等。在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应根据区域不同的发展水平,找寻各自的市场和合理的开发模式,加快实现农业增收,推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沛园.城市农业公园的规划与探索[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2] 郭焕成,任国柱,周聿贞.都市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研究[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C].2002.
  [3] 宋涛,蔡建明,刘军萍,等.世界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J].世界地理研究,2013,22(2):88-96.
  [4] 马黎明.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0(6):49-52.
  [5] 郎朗.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2(9):81-83.
  [6] 陈楠,崔巍,王艳华.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14(5):36-40.
  [7] 辛文.都市农业在台湾[J].北京农业,2012(13):46-47.
  [8] 郝美彬,周君.农业公园规划设计初探——以兰陵国家农业公园规划设计为例[J].农学学报,2018(2):86-89.
  [9] 杨淑云.试析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设计——以中牟·国家农业公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5(11):84-85.
  [10] 解馨瑜.海南省“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6.
  [11] 康杰,杨欣.北京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30(3):11-15.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9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