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非学历教育 构建学习型社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 宏 胡圣红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要建成学习型社会,一个重要的对策是加快发展非学历教育。本文通过分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差异、非学历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来探讨如何发展非学历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非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 学习型社会
非学历教育是指学历教育以外的、根据各种实际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形式,主要有岗位培训、项目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行业培训和各种层次、行业的继续教育,以及包括各种内容在内的中短期培训。它是依赖市场经济需求而成长起来的,和以学习经历为标志的学历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模式。非学历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差异
学历教育是包括初级义务教育、中等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高等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在内的,以学习经历为标志的教育模式。它担负着教育的基本任务,学习内容系统而循序渐进、学习时间固定而有层次,学科设置偏重于理论传授和书面训练,对于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新知识、新理论一般不会在学历教育中得到迅即的显现,对于一些前沿成果,往往是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应用后才纳入学历教育的课程内容的。另外,学历教育的课内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多采取模拟性手段,理论的显现过程也是演绎式的(例如实验室教学方式和书面推导方式)。这些都和实际应用基本上形成脱节状态。
非学历教育具有培训时间上的短期性、培训项目上的实用性和培训知识上的实效性。并且非学历教育一般都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对一个实用性内容,在短期内实现领会和掌握,无需顾及其他相关内容的齐头并进,学习的知识非常集中具体。非学历教育的内容不存在课程的概念,它只是某一项目和某种需要所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一般并非为了积累而学习,总是为了实际需要而进行学习,目的性既明确又具体。它很少追究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渊源,只注重其使用价值。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内容总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知识的产业应用,例如计算机培训、商务英语培训、股市现代经营培训、最新保险代理培训和现代文秘、现代经营管理培训等。它是为最新知识在产业中大规模应用所做的先期准备。
二、非学历教育由边缘走向核心
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急剧膨胀,学历教育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非学历教育逐步由边缘走向核心。
1、终身教育的需要
终身教育由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组成。对每一个社会人来说,学历教育大都集中于个人生活的早期。非学历教育则贯穿于走向工作后的各个阶段,而且与个人的生计紧密相连。
教育应该是人的一生中持续不断的过程,应该能在每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候,以最好的方式为其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终身教育不仅强调个人的终身学习,更要求全社会的人都要能够不断地、灵活地学习。在传统的学历教育观念下,要推行终身教育,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时间、空间、精力以及财力上都无法承受,而这一功能只能由非学历教育来完成,非学历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得到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贴切现时的、前端的学习内容,以全面地提升自我素质,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现代社会的非学历教育已不再是学历教育的辅助性补充教育,而是使社会成员能不断跟上社会步伐、持续取得个人成就的十分重要的教育。
2、高新技术的需要
随着高新技术在工作现场的广泛使用,专业技术岗位的智能结构向深度化、复杂化方向发展,高深的专业技术成为独立的学习内容。近阶段,国际上已出现各种高技术、高水平的国际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例如微软公司的MCP(微软产品专家证书)、MCSE(微软系统工程师证书)、MCSD(微软系统开发专家证书)、网络设备公司的CCIE(网络专家证书)等。而如国际注册会计师证书、GRE、MBA等早已为我国大众所熟知。近年来,证书教育的重要性充分显示出来了,而这些证书的获得都需要非学历教育来完成。
3、自我实现的需要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既使学习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又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学习不只是一种投资,还是一种享受和消费,即学习不只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更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在当今社会,提高生活质量逐步成为人们的需求,而生活质量的提高必然要增加人们生活中的文化教育含量,这种趋势在我国一些地方的非学历教育中已经有所体现,因此,非学历教育已成为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发展非学历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构建学习型社会已成为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非学历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以及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力量,只有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不断地反思与创新,把握各种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机遇,才能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有所作为,并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改革与发展。非学历教育可以通过发展社区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网络教育等来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农村、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网络,从而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建构。
1、发展城市社区教育,构筑学习型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基层组织,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层阵地。社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探索发展过程。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有的地方把社区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结合起来,并且自觉地用终身教育的思想指导社区教育,使社区教育内涵深化,更具时代特征。学习型社区是指以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会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而创建的一种新型社区。
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以人为本,以社区教育为手段,以学习型家庭、单位建设为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素质。社区应根据区内的人员层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如专家讲座、报告,组织观摩、座谈、交流等学习活动。以学习促工作,以学习促发展。树立以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勇于实践,及时总结,善于宣传,营造出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的浓厚氛围。社区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筑全民终身教育体系,营造学习型社会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使社区教育正在逐步成熟。
2、抓好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农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目前,农业面临的问题是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创业等一系列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根本是尽快提高农民的素质。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把流动的农业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5%,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7%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52%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农民的文化、技能素质亟待提高。基于此, 2003年10月,中国颁布《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民工培训规划做出了具体规定。2006年至2010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名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名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由此可见,农村是个市场极大而且潜力巨大的非学历教育市场,农村成人教育要把握机遇,深入农村与农村整合,使农村成人教育成为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围绕这个结合点,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和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确定新的战略、制定新的对策,充分发挥自身功能,设计尽可能符合他们需求的教学内容,使他们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进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并要鼓励引导他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增强自身的素质,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学习型农村做出贡献。
3、推进员工职业教育,创立学习型企业
职业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职业教育既是与经济和市场直接联系的,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就业教育,又是面向不同层次学员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全民教育。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与理论研究,孕育、培植和丰富了学习型社会的思想理论,职业教育的实践成为学习型社会中最活跃、最有特色的部分,职业教育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新鲜的内容和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的发达与否,是学习型社会构建水平的标志。
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型企业普遍存在,发展学习型企业是对现有企业教育制度的一种创新。创建学习型企业旨在通过学习改善个人和组织的行为,使学习的速度大于变化的速度,使员工的工作观由被动反应型转变为主动创造型,使个人与组织善于寻找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强组织和个人的自我成长能力,提升组织的创造力和超越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创建网络平台教育,开辟学习型新渠道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对教育的影响也日益扩大。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给远程教育提供了进行教学信息传播的新途径,弥补了面授教学在教学资源、教学时空等方面的限制,为个性化、自适应的探索式学习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多媒体的、远距离的优化组合教育模式,满足了社会对非学历教育的迫切需求。
相对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网络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使教育资源共享变为现实,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条件,有助于实现交互式学习,有利于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因此,进行网络教育,创建学习型网络,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又一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宪昭:谈企业教育中的非学历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1999(2).
[2] 刘瑛:发展终身教育 构建学习型社会[J].中国成人教育,2005(8).
[3] 李云霄:探究如何构建学习型社会[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6).
[4] 王成胜:论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J].继续工程教育,2004(4).
[5] 李五一、邢永富: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3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