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的经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曦东 肖慧莲

   【摘要】本文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和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综合运用Mark社会责任动力模型、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根本动力来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应纳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体系,指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误区,提出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正确路径。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企业社会责任理可持续发展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也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保持与环境、生态资源的协调一致。许多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
  
  “谁是企业的所有者,谁拥有企业的所有权”这一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答案是惟一的,即股东天生拥有企业的所有权。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答案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财产是由他们投入的实物资本形成的,他们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理所当然成为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享有者(Grossman&hart,1986,hart&moor,1990),这就是股东中心理论(shareholder primace theory);还有人认为企业应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担了企业的一定经营风险,或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都应拥有企业的所有权(Freeman,1984;Blaire,1995、1998),这就是“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所谓利益相关者,应包括所有能影响企业活动的个人和组织,如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当然,更具实质意义的还是狭义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雇员、债权人、重要客户和供应商等。
  
  “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个概念最早于1924年由美国的谢尔顿提出。根据西方古典经济学理论,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为前提条件而设立的,因此导致了资本的盲目逐利,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采取了漠视的态度。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应得到保障。因此,就有了198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公司法的修正条款,要求公司的经营者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负责,而不仅仅是对股东一方利益负责。目前,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都在《公司法》中加入了对公司利益者相关的保护,强调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如今,企业的社会责任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美国、在欧盟,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已将社会责任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财富》和《福布斯》杂志在企业排名时都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近年来,一个新的国际贸易标准――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附加条件。由此可见,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前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职能而包袱沉重。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企分开及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资本的逐利,及以企业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企业经营理念的思想为众多企业所接受,导致了众多企业忽视环境保护,忽视企业利益者相关权益,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比较严重。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构建谐社会观念的确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已经从外在压力转变为一种内在动力。我们可以用Mark S.Schwartz(2003)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驱动模型来加以分析。
  Mark于2003年提出了三个相交圆来描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和机理(图1)。他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经济、制度、道德,并根据三个动因交集不同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即经济因素主导型、制度因素主导型、道德因素主导型和平衡型。
  Mark企业社会动力模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划分有四个交集。鞠芳辉(2005)认为道德和经济动因往往难以区分,因为很多道德的动因可以被解释为长期经济利益。实际上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无论是经济、道德、制度的动力都可以被解释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效益与公平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企业为了长期的利益的考虑,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必然会重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必然会将对环境、生态的保护转化为内在的行为。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在各种资源产权界定明晰的情况下,为减少交易费用,必然会采取合约的形式承担资源占用或对环境、对生态、对公众利益损失的补偿成本,从而为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利益最大化或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应承担的惟一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会增加社会责任成本,企业的成本就会提高,价格就会上升,企业就会失去竞争力,因此企业只应承担遵守基本社会规则的经济责任(Milton Friedman)。而社会福利经济学认为,企业不仅是经济人,而且也是社会人,不能仅仅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惟一存在目的,而应最大限度地增进包括股东利益在内的所有社会福利。这就包括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社会利益,即员工利益、消费者、债权人、环境利益等等。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关注的是短期利益而后者关注的是长期利益,也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误区
  
  1、强化社会责任管理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这种思想主要是受传统经济学的影响,认为强化社会责任管理会增加社会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从而使企业失去竞争优势。而事实上,强化社会管理将会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改善企业与政府、公众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短期的成本会有所增加。从长期看,会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长期成本不仅不会增加,相反还会有所下降,长期的经济效益将会逐步得到显现。
  2、强化社会责任管理不应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这种思想主要受传统战略管理思想的影响。传统战略管理认为企业战略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经济目标、人力资源目标、财务管理目标、企业组织建设目标、企业技术创新目标、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等。这种思想观念没有考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没有考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企业的可持续的赢利能力,没有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环境、生态的影响因子及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及企业增长方式转变等。因此,制定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将社会责任管理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目标范畴。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社会责任管理的路径探寻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社会责任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强化社会责任管理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的价值,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社会责任感强,可以提升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信任度;对企业员工利益的关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特别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对社会环境及生态的保护,可以赢得政府的支持,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对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的关注,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绿色产品,改进工艺流程,创新管理制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超前研究,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目标体系。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社会责任管理经济驱动走向可持续发展战略驱动。企业应制定切实可行、符合企业特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目标体系,将这一目标体系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目标体系中去,并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与条件,进行认真的经济分析,使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目标与企业的长期收益相一致,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
   3、分类管理,创新社会责任管理的战略措施。陈迅(2005)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把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类型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基本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股东负责、善待员工。二是“中级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消费者负责、服从政府领导、搞好与社区关系、保护环境;三是“高级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积极慈善捐助、热心公益事业。他同时还指出,“基本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必须首先做到的,“中级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的保证,“高级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自愿性选择。
  笔者认为企业应对社会责任进行分类管理。对涉及经济成本的,企业应进行认真的成本效益分析,特别是长期效益分析;对涉及道德伦理的,政府应通过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和调节,如保护消费者行为、保护员工合法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等,应通过环境保护法等进行规范;对涉及制度的,应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如通过税收制度来鼓励慈善捐助和公益事业;对涉及节能、降低能耗的,也可以通过税收制度、补贴制度来鼓励技术创新等。同时,创新社会责任管理,既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需要政府的支持与配合。
  4、理顺机制,构建社会责任管理与企业绩效评价挂钩的评价体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企业内在驱动的社会责任需求,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改革对企业的评价方法,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应将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纳入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美国及欧盟的一些国家已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纳入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如《财富》、《福布斯》、《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哈佛商业评论》等等。国外已形成了一种企业主动加强社会责任管理、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义务的热潮。
  目前我国对国民经济增长提出了绿色GDP、幸福指数等指标体系,还没有制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关指标体系。因此,强化社会责任管理迫切需要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与社会责任管理相挂钩的评价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促进企业社会责任规范化、制度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鞠芳辉等:企业社会责任实现[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2] 陈迅等: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3] 顾群音:上海发电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管理[J].上海企业,2006(2).
  [4] 刘立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社会责任管理[J].经济与管理,2004(12).
  [5] Mark S.Schwartz and Archie B.Carrol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Three Domain Approach [J]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2003(3).
  [6] 历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3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