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绿洲经济新增长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绿洲寓于沙漠,有着非常脆弱的生态本底,绿洲经济的发展必然有其独特的规律。本文在回顾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内因论”经济发展模式,以此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绿洲经济发展的本质属性,指出生态产业是符合“生态内因论”经济发展模式,生态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绿洲经济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生态产业 绿洲 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与“生态内因论”
经济增长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议题之一,其研究历程大体上经历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三阶段。在古典经济经济增长理论阶段,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因素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阶段则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这一因素;新兴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阶段中,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认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新发展理论则把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创新学派则认为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依然认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以科斯、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则阐述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时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增长发展观,关注的是资源和技术。当代的增长理论关注了社会、制度、文化等因素,趋向于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发展观。但它们却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仅仅是一种人类向自然索取的单向关系,都把生态环境看作是经济增长或发展的外生变量,是生产力发展的外部条件。生态缺失的经济增长,是以巨大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与现代经济增长一并而来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枯竭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诸多经济增长理论指导下的各个经济体的增长实践都或早或晚地、不同程度地遭遇了经济增长的困境,人类的发展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形成一种新型的关系,环境变迁、生态发展将日益决定现代经济发展的模式、运行方向及其发展趋势。健全的生态条件和优良的环境质量是直接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它不仅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而且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因此,本文作出经济增长的“生态内因论”这一基本判断,即:生态环境决定自然力并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主导性地位。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若生态这一基础因子缺位,经济系统则是一种畸形发展,生态、经济和社会将进入恶性循环,进而崩溃;反之,生态因子将为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继而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子,使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高效发展。在这一经济增长理论的指导下,经济实体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生态产业将居主导地位,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生态产业的基本概念
生态产业的概念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生态经济的浮现而提出的。生态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体现为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产业是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的产业类型,发展过程中散发的各种效益,也主要体现着生态经济的能量和效益,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1、生态产业的定义。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
2、生态产业的结构。生态产业包括:主体部门――生态农业,基础部门――生态工业,支撑部门――生态信息业,应用部门――生态服务业。
3、生态产业的功能。生态产业是维护“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使“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达到动态平衡,从而提高整个生态圈的生产能力、消费能力与还原能力,而解决生态平衡的关键则是微生物的还原能力。因此,在生态产业建设中,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4、生态产业的效益。生态产业与传统经济产业相比较,它的不同之处在于:生态产业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通过不同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为废弃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物质的再生循环和分层利用,去除一些内源和外源的污染物,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改善了的生态系统能够溢出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更好地改善生态系统,这样,经济和生态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生态产业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生物圈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规律为依据,以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为发展模式,以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手段的生产事业。发展生态产业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与人口问题的最佳选择,生态产业将是21 世纪的主导产业。
三、绿洲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及面临的困境
从景观角度看,绿洲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以荒漠为基质的各级植被斑块及镶嵌系统。故绿洲寓于荒漠景观中,无沙漠无所谓绿洲。脆弱的荒漠生态本底,使绿洲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不可逆性的特点。绿洲经济是建立在绿洲这一载体之上的。绿洲赖以存在的生态条件,使绿洲经济活动规律明显不同于东部,先天的生态脆弱使绿洲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生态限制,生态风险大,使绿洲经济必须比任何一个经济系统更加重视“生态”这一因子的基础性地位。离开了这个基础,绿洲的经济活动就无法存在和发展,绿洲的经济发展不允许生态的缺失。所以,绿洲经济就是在绿洲生态系统提供的可供开发、利用的物质条件下,人类对绿洲生态系统所进行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一系列生产、生活活动,其本质是生态经济。绿洲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生态因子起主导作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经济增长。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心,属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荒漠化以及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人类活动基本上集中在几千块孤岛式带状的绿洲上,是典型的绿洲经济。由于生态要素的缺失,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指导下的产业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给绿洲带来了更大的危机和挑战,新疆绿洲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困境。
1、绿洲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无序扩张和环境失调,使绿洲生态系统超过了承受的极限,致使绿洲生态系统呈现“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人工绿洲的扩张,人口大量集聚,生产、生活用水成倍增加,地表截流、地下提水等人为过程使下游荒漠自然给水量日益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泉水溢出地带及湿地消失,造成水资源环境恶化;土地利用不合理,重用轻养,有机肥施用不足,养地作物苜蓿、绿肥及豆科作物面积小,不能合理轮作倒茬,土壤肥力下降;重灌轻排,灌排失调,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造成土地沙漠化严重;农田生态系统不合理或无节制的用水,将地表水(包括洪水)全部截留,荒漠植被大量消失,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
2、化学污染、工业“三废”无治理排放,使绿洲生态系统“熵值”不断沉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绿洲内化学污染、土壤沙化、次生盐渍化不但影响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制约着当前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益。例如:挖渠排碱同时也排走了大量的土壤肥力,长期大量使用化肥致使新疆中低产田占60%。绿洲城镇工业、生活废水无治理排放到下游水库,农业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化学污染使绿洲生态环境越来越不适宜绿色、安全生产,甚至威胁人类生存。
3、因地理与交通阻隔绿洲农业经济系统外部经济环境的物流、价值流、信息流交换不便。新疆许多偏远地区的资源优势及名、特、优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优势;绿洲生态系统自组织功能差,只有依靠外部输入能量(水源等),生态系统才有高产出;同时绿洲经济系统能量输出不平衡,大部分工业性生活资料及全部生产资料依靠外部供给,绿洲大量农产品外销,在经济大循环中,绿洲输出的是物质产品和财富,而积累的是污染和贫穷。环境恶劣、生活贫困、掠夺环境、生态恶化、贫困加剧的“生态贪困”现象普遍存在。
4、产业结构单一,生物能量转化、增值率低。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区总播种面积的近50%,宜棉区超过80%。单一的种植结构,致使作物病虫害增加,土壤肥力破坏,农业物化投入增加,产品成本居高不下,是典型的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益生产模式。同时,新疆农产品的综合加工率不足50%,且加工层次很低。
四、生态产业是绿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严峻的危机和挑战提醒人们,绿洲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把“生态内因论”作为绿洲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引导绿洲经济走生态和经济双赢的发展道路。
1、发展生态产业有利于绿洲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产业是以不损害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准则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生态产业可以使绿洲生态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有利于提高生态环境巨大的经济价值,提高环境投资的回报率,遏制退化的生态环境,从而形成良性的生态和经济关系链。
2、发展生态产业,有利于绿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绿洲经济的增长,是以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为代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延续旧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将是生态、经济的全面崩溃。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经济要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
3、发展生态产业,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优势。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绿色消费将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观念是生态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生态产业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将保持较高的增速。绿洲有特殊的生态资源,特别是其丰富的光热资源,具有发展特色生态产品的优势,这有利于绿洲经济突出地域特色、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突破国际贸易壁垒,规避环境风险,形成新的经济支柱。
【参考文献】
[1] 仇恒喜:发展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4.
[2] 毕秀水:经济增长理论生态要素的缺失及其重构[J].学习与探索,2004(6).
[3] 王如松:转型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0(5).
[4] 李万明:绿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新疆农垦经济,2003(2).
[5] 范海燕:黑龙江省发展生态产业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3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