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威海引进韩资的现状探究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增广 单玲玉

  【摘要】一水之隔的韩国目前是威海最大的投资国, 其
  在威投资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本文以实际调研数据和资料为基础,从数量、规模、类型、分布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威海引进韩资状况做出概貌性描述。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目前的引资状况尚有需要完善之处,并且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威海的地理优势将逐步减弱。因此,威海应该立足既有成绩,强化地区优势,加大对韩招商引资力度,避免总量增势迅猛的韩资被其他地区分流。
  【关键词】威海 韩资 发展
  
  一、前言
  
  威海与韩国毗邻而居,是中国大陆距韩国最近的沿海城市。强烈的地缘优势、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望再加上两地源远流长的友谊,使得威海与韩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
  早在1990年中韩两国尚未建交的情况下,威海市首先开通了与韩国仁川的海上客货运输航线,架起了今天两地来往合作的“金桥”。1992年8月,中韩两国建交后,威海与韩国的合作与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1993年至2000年,连续8届中韩经贸洽谈会在威海成功举办,2001年7月又在汉城举办威海投资贸易洽谈会,规模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介绍,“十五”期间,对韩贸易额达到106亿美元,占总额的47.1%。仅2005年,威海就新增韩资企业755个,合同利用韩资31.9亿美元,占新增总额的80%;实际利用韩资9.9亿美元,占新增总额的77.2%;对韩贸易额达到33亿美元,占总额的43.7%。
  
  二、威海地区韩资发展现状描述
  
  
  1、总体项目规模。韩国投资在威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截止到2005年底,共有3529个韩资项目落户威海,合同利用韩资91.3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68%;实际利用韩资38亿美元,占总额的66%。在到威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韩国投资企业的个数、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均列其它国家和地区之前,居首位。一水之隔的韩国已成为威海最大的投资国。
  2、单个项目规模。动态来看,韩资项目平均规模近年有所上升,但幅度不明显;静态来看,中小型企业居多(约90%)且平均规模较小。虽然调查数据显示有80.9%的企业规模在逐渐扩大,但总体来讲威海地区韩资企业规模还是偏小。近年来大型企业也开始陆续来威投资。2005年7月12日,总投资2.5亿美元的韩国成东造船项目和总投资1650万美元的韩国京和J&P包装项目等两大对韩合作重点项目落户威海。自去年至今,乳山市的威海纺织染整工业园引进包括韩国吾星纤维有限公司在内的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韩资项目9个,已投产运营5个。
  3、项目类型。韩资在威海多是成本导向型投资,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服装加工、工艺品、水产和餐饮服务业等行业,约占总额的80%以上。这些项目以韩国独资企业为多,占到71.4%,多数为加工贸易,有“短平快”的特点。调查结果表明韩国制造企业做转口贸易的较多,即“两头在外”,在加工生产完之后,直接发到其目标市场国。70%以上的韩资企业产品主要销往韩国、日本和西欧,只有不到30%的企业主要目标市场是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市场格局使得技术工人成为在威韩资企业争相追求的人才,甚至一度造成招工缓慢、用工价格偏高的现象。调查数据显示,服装、电子、工艺品等劳动力需求大的企业普遍存在招工慢的问题。有66.6%的韩资企业认为威海劳动力报酬中等或较高。
  4、项目分布。韩资“扎堆儿”分布,而且存在“上山下乡”的特点。所谓“扎堆儿”是指韩商善于根据产业链将一批能为自己工厂配套的企业集中在一起投资创业。威海市引进的三星工业园区和张村镇工业园区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三星电子和大华木业有限公司(韩国独资)扎根后,陆续引来了多个为其配套的韩资公司,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仅三星电子吸引来的配套加工企业就有22家之多。而“上山下乡”意思是说,在威海的韩国企业往往都集聚到了乡镇甚至村里,典型的像崮山镇,仅仅一个镇就聚集了上百家韩资企业。
  5、发展前景。大多数在威韩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对威海投资环境和公司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其中,2004年三星电子公司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在韩国三星电子海外投资的57家企业中名列前茅。多数像三星电子一样的韩资企业均已进入投资回报期。调查显示,有76.2%的企业对投资前景普遍看好,38.1%的企业明确表示近期将有增资打算。
  
  三、现状分析
  
  1、近年韩国投资猛增得益于威海的地缘优势及政策引导。尤其是自2004年始一年一度的“威海国际人居节”成功举办以来,人居环境也成为威海吸引韩资的另一块金招牌。近年来,威海市积极改善行政和法制环境,建立起了“一条龙”优质高效服务体系,亲商、安商、富商已成为威海政府和人民的自觉行动。目前,“居住在威海、创业在威海、成功在威海”已经成为一种理念。为把威海建设成韩国的加工贸易基地,威海市提出招商引资重点面向韩国的中小城市和中小企业,试图将威海打造成开放性、国际化的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装配基地。从而使得中小型韩资企业在威海占据绝对优势。
  2、廉价劳动力吸引韩国投资者的目光。调研中,据威海新兴盛亚电子有限公司有关人员介绍,威海劳动力与韩国劳动力报酬比大约为1:10。由此看来韩国成本导向型投资大规模落户威海也就不足为奇了。而随着威海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基地的膨胀,劳动力特别是技术工人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威海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这样以来必然导致招工缓慢、工人工资上浮。
  3、威海韩资“扎堆儿”和“上山下乡”的分布特点。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韩国企业往往讲究“群聚”效应,因为当今的工业体系分工协作程度相当高,生产一个产品会涉及到很多专业的配套厂家。如果一个行业的领导企业进入某一地区,那么就会吸引其产业链下游的企业随后跟进,产生所谓的“扎堆儿”现象。而“上山下乡”则是威海“产业化布局、专业化配套、特色化招商”的思路直接导致的。根据这一思路,威海对韩投资“准确定位,量体裁衣”,建成了三星工业园区、张村镇工业园区、草庙子镇工业园区和羊亭镇等工业园区,使韩资成功扎根与山上乡下。
  
  四、引资工作建议
  
  虽然威海投资大环境是好的,但不能不引起注意的是:从全国范围看韩国企业对华投资正在进入一个高峰期,韩国正把中国作为“第二个产业前沿基地”。同时,韩国企业对华投资逐渐出现从山东、东北等地区向东南沿海延伸的现象。而且对现代投资者来说,在中国已经全面对外开放的现状下,地理和人文因素已经退居次要位置。随着各地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威海的地理优势将逐步减弱。因此,威海决不能掉以轻心。而是应该立足既有成绩,进一步加强软硬环境的建设,加大对韩招商引资力度,避免总量增势迅猛的韩资被其他地区分流,从而失去在吸引韩资方面的优势。
  1、抓住韩国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搞好基地建设、产业对接和政府服务,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法制环境,加大对韩资企业的服务力度,并进一步提高两地的文化融合力,吸引韩商主动增资;另一方面要继续以招商团组的形式深入韩国各大中城市主动招商,并通过“中韩贸易洽谈会”和“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扩大威海对韩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深化引资模式,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引进领导企业,以商招商。中小韩资企业为威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大批外资的涌入弥补了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了一定的技术和设备,相应地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了威海的出口创汇能力,提高了经济的外向化程度。但现在威海招商引资已经发展到了新阶段,成本导向型且以合资为主的韩资现状明确告诉我们威海缺乏自主产业。如果单纯重视数量、继续重点引进中小型企业将不利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升级,更不能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对地区产业结构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所以,政府今后的引资工作不应再局限于中小企业,而应积极推动从广义型的招商引资向节约型的招商引资发展,从原来的加工贸易向制造业转变,引进技术密集的、规模较大的、科技含量教高的、产业链较长的终端产品企业,引进韩国相应行业的领导企业,深化“以商招商”的模式,优化威海产业结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韩资能在技术、专利、管理经验等关键性生产要素方面发挥作用,弥补我们企业发展的相对劣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走前几年福建痛失台资的覆辙,为威海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有力的发展打好基、铺好路。
  3、抓住契机,打造世界物流枢纽。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迅速发展也在考验着威海的物流环境,但现实并不容乐观。威海现在只有通往北京、济南和汉口的列车,而且速度偏慢。同时,随着济南、青岛等城市与韩国的国际航线正式开通,威海周边城市大大分流了威海市的客流量和物流量;另一方面,青岛港在转口贸易方面的绝对优势和“烟大铁路轮渡”的正式运行也给了威海很大的压力。因此,威海应努力争取,抓住“烟威青一小时经济圈”建设和“中韩铁路轮渡”的契机。目前,烟威青城际轻轨列车概念已初步形成,而“中韩铁路轮渡”尚处在设想阶段。对于后者,烟台和威海都在争取。由于韩国釜山至日本下关的轮渡早已营运,如果“中韩铁路轮渡”一旦在威海实现,就意味着日本的火车可以不用卸货,通过日本本土、韩国、中国穿越欧亚大陆直达欧洲的鹿特丹。而作为东西往来货物停顿点的威海必将成为亚欧大陆桥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延伸的世界级航运枢纽。届时威海将成为一个国际枢纽港口,东连韩国和日本,西部通过欧亚大陆桥与中亚和欧洲相连。中国的煤炭和中东的石油将通过这一海上轮渡项目运往韩国和日本;韩国、日本的出口产品也将通过这一通道进入中国、中亚和欧洲。其对威海韩资、外资的引进乃至经济长远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4、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威海作为一个先后两次获得联合国“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城市”称号的城市,一个荣膺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一个被誉为“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的城市,对污染重、高能耗的项目一定要坚决抵制,不能因为短期的工业发展、单纯的GDP增长而把环境破坏了。环境才是威海的真正品牌,是威海的根本,在引资工作中绝对不可以轻视。单纯就增长论增长没有前途,以牺牲环境换来的经济增长只是一时的“繁荣”,留下的却是长远的损害。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相对来讲,威海适合发展电子、通讯、新材料、高新技术等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
  
  五、结束语
  
  2006年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排行榜”中威海排名第12位,威海开发区在跨国公司眼中的“开发区综合吸引力排行榜”中位列15。这充分展示了“人居威海,魅力威海”的巨大发展潜力。“自强不息,创新创业,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在所有威海人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建设美丽富饶的新威海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张小蒂、王焕祥: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 陶文达、黄卫平、彭刚:发展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3] 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 范跃进、卢新德:新形势下的对外经贸合作[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34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