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强化预算管理管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 川 陈 伟
【摘要】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是新时期高等院校的总体目标。现阶段,国家对高等院校投入日益增加,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院校建设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经费预算贯穿于高等院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的全过程,是高等院校建设计划的综合反映,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更是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强化高等院校预算的管理和研究,使其在财务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的科学性和效益性,保障院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 预算管理 管见
一、强化高等院校预算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高等院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升院校经费使用效率
高等院校预算是根据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研究任务以及事业建设与发展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高等院校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石。高等院校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控制和预算执行三个过程。加强高等院校预算的管理工作可以充分调动高等院校内部各单位和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院校经费使用效益,使院校资金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以保障院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通过加强预算管理,才能真正实现院校资金的有效运行和成本的有效控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提升院校财务管理水平,实现高等院校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
2、有利于高等院校规范财务行为,促进高等院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强国的战略决策的全面实施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与日俱增,高等院校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迅速扩大,办学层次和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同时,高等院校经费收支总额急剧增加,但收支平衡程度却在有所下降,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加强高等院校预算管理,在区分预算项目轻重缓急后,实行定员定额,科学规范、公正透明地将院校经费按预算分配给院校各部门以及具体项目,并实施全程的监督检查,能降低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风险,推进依法理财,促进高等院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高等院校预算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预算法规观念、全局观念淡薄,降低了预算的约束力
一是院校的各级单位部门中,有的单位和部门不按预算审批程序和权限办事,今天订计划,明天开口子,预算调整不按原程序报批,调增非事业性开支项目偏多,科研经费开支较为混乱。二是院校单位部门有的只顾本部门、本系统的需要,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全局财力和其他单位和部门的影响。给下级布置任务不给钱,科研经费到位缓慢,经费保障额度较小,给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按时完成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同时,有些部门被项目经费的额度所吸引,为了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或为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即使不具体相关研究能力和财力,也得硬着头皮上,导致研究过程中开支增加,形成超支,结果只能冲击正常经费预算,造成经费的浪费,科研经费使用效益降低。三是想方设法骗取资金。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过于追求主体利益现象。有的为了要钱要项目,为确保立项,编报预算时,只算主体工程,不算附属配套工程,项目一旦上马,原申请经费必然短缺,造成工程停滞,然后逼院校党委或上级管理单位增加拨款,成为“钓鱼工程”。四是高校领导追求政绩,面子工程占用大量预算经费。有的院校领导过于追求院校的快速发展或个人政绩,在院校建设上急功近利,不顾院校的财力可能和长远发展,搞“政绩工程”,挤占院校正常的预算经费。
2、高等院校预算编制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
高等院校预算的编制是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它服务于院校运行与发展的总目标,但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着高等院校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首先,预算编制不全面,缺乏量化分析及有效分配。按照预算编制的相关规定,高等院校现行预算将预算内容分为若干科目,并对预算编制的口径及限额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带有高等院校特点的一些支出,如教育训练支出、学生活动、实习调研等支出仍然难以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其次,院校对各项预算支出没有做到具体细化,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主次轻重不分,缺乏调查研究,闭门造车,导致预算脱离院校实际,预算不能准确体现院校建设的实际需要。其次,为节省预算编制时间和成本,有些单位没有采纳科学合理的零基预算法,依然沿用“基数+增长”方法编制,预算项目不能真实反应院校实际的各类支出,预算编制不严谨、不科学。另外,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容易脱离院校事业发展规划,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容易引起校内各单位和各部门之间争夺资金的竞争关系,甚至出现虚报部门项目预算等舞弊情况,造成资金分配不公,影响预算支出的效率。
3、高等院校预算体系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
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强调的是责任和绩效。目前高等院校在预算执行中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也没有相应配套的奖惩措施,院校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在执行中没有将部门经费与工作目标捆绑,没有与工作绩效挂钩,项目经费也没有与具体项目的建设情况相衔接,经费的使用效益的好坏无法准确地确认。由于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预算责任不清,奖惩不明,节约没有奖励,超支没有惩罚,严重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果,同时造成各部门之间争夺资金,加剧了资金短缺的矛盾,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不利于院校事业的发展。
4、预算执行缺乏刚性,监督控制乏力
目前,高等院校预算执行是个薄弱环节,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预算、轻执行的倾向,造成这现象原因有很多,首先,高等院校没有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亦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科室及配备相应的预算分析和预算监督的管理人员。其次,许多虽有预算管理制度,但对预算管理的重视和认识不足,在执行中有章不循,随息更改,预算的刚性被大大削弱,最终导致预算编制与执行各行其道。另外,高等院校预算检查、监控等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财务部门监管不力,预算监督形同虚设,预算检查只是个形式,结果造成些部门负责人盲目使用资金。尤其到年底时,有些部门想尽一切办法把钱用光,使预算执行偏离计划轨道,严重削弱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三、强化高等院校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1、更新院校管理人员预算管理观念
高等院校预算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广泛参与的意识。要认识到预算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能更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及时沟通。这样既调动了部门的积极性又促进了预算编制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使预算编制更为细致合理,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减少因交流不畅而导致的负面效应。同时高等院校财务部门要突破传统的以功能预算为主的管理模式,树立部门预算的管理观念,要改变预算管理仅注重分配的观念,将目标方式下的预算转变为过程管理,强调部门行使职能过程中对各项预算的全过程管理,突出预算的事前控制作用,实现预算向微观管理层次的延伸。
2、运用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
高等院校应采取零基预算与项目预算相结合的预算方式,预算编制机构要收集大量预算编制的基础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和筛选,建立预算项目信息库,在综合考虑高校综合情况的基础上编制经费预算。预算的编制应该紧贴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以“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为指导,同时在遵守“积极稳健”的收入管理原则和“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支出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有利于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预算管理模式。同时,还要加强高校贷款的预算管理。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和发展资金的筹措是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高校应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水平、科研实力、创收能力等等,谨慎预测未来的偿还能力,合理确定当前的建设规模和举债需求,加强财务风险控制。预算的编制应保证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高校各类经费,确保各部门教育和科研事业计划的完成。
3、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
高等院校应根据院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评价考核体系对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的部门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执行情况差的部门给予一定的制裁。这样既可以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又能充分调动院校内部各方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使财务管理工作进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高等院校预算中的绩效评价应该分类进行,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学术交流支出、宣传支出、党务支出等应该按照经费支出效率的标准进行绩效评价。社会服务支出等应该按照经济效率的标准进行绩效评价,行政突发事件支出应该按照行政效率的标准进行绩效评价,科研支出要通过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标准进行绩效评价。其次是建立完整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明确考核内容、指标,将预算执行考核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预算管理水平与效益的不断提高,更好地做好高等院校的预算管理工作。
4、建立全面的预算执行和监督控制机制
预算的执行过程就是对预算的控制过程,而控制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偏离预算目标行为的监控,以及对偏差的矫正过程。这就需要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和职责明确的预算责任中心,随时对项目完成进度、目标完成情况、项目实际效益,预期目标偏差情况等进行阶段性跟踪、评价,借以了解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偏离目标,分析产生偏离的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以调整和修正,合理调剂余缺,做到预算的严肃性,灵活性相对统一。对于预算的追加调整,通常情况下,在没有资金来源保证的前提下是不允许追加支出预算计划的。如遇特殊情况需对预算进行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在院校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方作为追加预算处理。追加预算支出报告需首先提交院校财务部门审核,由财务部门调查追加原因后统一上报提请审批。
【参考文献】
[1] 黄淑霞: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9(8).
[2] 刘莉:地方性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通讯,2009(7).
[3] 孙亚莉、黄爱华:高校预算管理创新思考[J].财会通讯,2009(2).
[4] 方慧:高校预算绩效的评价[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7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