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拼搏进取,建设富裕开放\文明和谐新白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永林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白山市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综合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等战略机遇,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突出思想大解放、经济大转型、发展大提速,牢牢把握“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着力实施“三动”战略,统筹推进“三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目标,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拼搏奋争,白山发展实现历史新跨越
经济总量快速扩充。“十一五”期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4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45.6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78.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9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4.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7%、27.6%、36.2%、47.8%和25.4%。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2:51.4:32.4调整到10.4:60:29.6。2010年单位GDP综合能耗比2005年降低22%,二氧化硫提前一年完成减排任务,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市中心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18天。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支付改制成本18.1亿元,完成108户国有企业和111户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由53%提高到70%。政府机构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按期完成,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累计引进域外资金741.3亿元,年均增长61.8%。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2.4 亿美元,年均增长10.8%。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交通建设累计投资91亿元,新建公路1026公里,总里程达到6375公里。长白山机场建成通航,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等相继建成,营城子至松江河高速公路、靖宇至松江河铁路等开工建设。市区投资72亿元,完成了道路、桥梁、供水、供热、供气管网改造等一批市政工程。“六路安居工程”完成954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3.8万户。改造农村泥草房2.95万户。市民、农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6平方米、22.6平方米。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5.6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3.3万人。发放社会保障、社会救助资金43.8亿元。城镇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5%、93%和9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8.8亿元,年均增长1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8168元和2577元。深入开展了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成功迈进中国十大生态旅游城、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卫生城和园林城行列。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对口援建四川黑水县洛多乡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提前一年完成。
民主法制不断加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服务型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五五”普法圆满结束,全社会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民族团结进步。
二、开拓进取,奋力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
未来5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实现白山经济大提速、社会大发展的5年。国际金融市场趋向稳定,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性增长。国内经济进入消费升级和结构优化的新阶段,中央继续加大振兴东北战略实施力度,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能源、旅游、矿泉水、人参等产业发展,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白山市必须抢抓机遇,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拼搏奋争,扎实苦干,努力实现白山在吉林东部率先崛起。
今后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经济大提速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目标,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生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培育壮大“352”产业,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转型升级,以发展保障民生改善,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繁荣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打造吉林东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努力建设富裕开放、文明和谐的新白山。
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实现“五个翻番、五个领先、五个突破”。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5项指标翻一番半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纯收入、社会保障覆盖面5项指标全省领先;力争全市GDP突破1200亿元,人均GDP突破9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20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突破80亿元,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迈进全省较发达城市行列。实现上述目标,白山人必须全力建设富民强市的新白山。
致力于产业升级,全力打造实力白山。坚持产业强市,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推动“352”产业优化升级,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年均增长22%,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7:53:40。
第一,努力建设“三大基地”。一是建设东北重要能源基地。以煤炭为基础,以电能为核心,以清洁能源为方向,重点建设赤松核电、华能煤矸石发电、浑江电厂六期等一批项目。到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1500万吨以上、煤化工产品50万吨以上,电力装机容量366万千瓦以上,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8.5%。二是建设吉林矿产冶金生产基地。坚持多保护、精开发、高效益、规模化,加大矿产勘探力度,拉长产业链条,重点建设120万吨氧化球团、太阳能多晶硅、硅镁工业园等一批项目。到2015年,矿产冶金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0%。三是建设吉林林木加工基地。坚持生态资源保护与林业发展并重,实施行业企业重组,扶持地板、刨花板、百叶窗、家具企业做大做强。到2015年,实木复合地板产能达到2700万平方米、人造板产能100万立方米、家具50万件(套),林产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7%以上。
第二,努力打造“三大名城”。一是打造国际矿泉城。坚持控资源、打品牌、扩总量,重点推进美国未来趋势200万吨矿泉水、天士力30万吨六环小分子水等一批项目。到2015年,矿泉饮品产能达到1000万吨,中高档矿泉饮品产值占50%以上,矿泉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5%。二是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城。突出“依山、沿江、跨国、环城”四大主题,促进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山水休闲、冰雪娱乐、温泉度假、红色旅游四大精品线路,重点建设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仙人桥温泉城、望天鹅风景区等一批旅游项目。到2015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占GDP比重10%以上。三是打造中国特产名城。全面振兴人参产业,加快基地建设,抓好精深加工,重点推进以岭药业、绿叶药业等龙头企业开发人参食品、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到2015年,全市人参精深加工达到50%以上,人参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做大医药产业,打响“天然、纯正、独特”的长白山品牌,重点建设刺五加、北五味子等八大名贵中药材保护基地和长白山医药园及长白山生态健康科技产业园。到2015年,医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5%。做大特色农产品产业,大力实施“退粮进特”战略,着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现代特色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重点建设大山合食用菌、特种养殖等一批特色农产品项目,打造长白山山珍食品及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到2015年,特色农产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5%。
第三,努力构建“两大中心”。一是建设吉林东部现代物流中心。重点加快长白和临江对朝跨境贸易区、老营内陆港、靖宇物流产业园区和江源嘉诚物流中心建设,积极筹建汽贸园区和废旧金属回收交易园区,推进星泰市场扩建、红旗贸易城改造和异地新建长白山山货市场,尽快把白山市建成吉林东部铁路沿线的物流集散枢纽。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以上。二是建设长白山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大力发展长白山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中国松花砚文化产业基地,重点建设松花石文化产业园区,推进旅游、演出、会展等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群。到2015年,建设3―5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1处奇石文化城,打造吉林省东部区域性文化中心。
致力于品位提升,全力打造魅力白山。坚持提升品位与加强管理并重,优化空间布局,彰显城市特色,建成宜居宜业的山水园林城。
第一,高起点规划城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城市,着力构建“三核一带”的城乡空间架构。统筹生态城镇化建设,推进浑江区与江源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体系、社会事业、户籍制度一体化,打造60万人口的长白山特色山水园林城;以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为核心,以长白山生态旅游新城、国际会展中心和国际运动中心三大板块建设为基点,建成30万人口的抚松旅游新城;以长白山矿泉水产业集群为支撑,促进靖宇县城与赤松一体化,建成20万人口的靖宇矿泉城;构筑以长白县城和临江市区为中心的集长白山生态产业、国际商贸物流业和环山沿江跨国旅游业为一体的沿鸭绿江生态产业发展带。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特色突出、带动力强的生态特色强镇。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由68%提高到77%以上。
第二,高标准建设城市。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在市中心区建成6个居住区、3个工业区、2个仓储区、6处公共停车场。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改造。建设道路立体交叉口4处、城区主干道79条。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3%。
第三,高投入发展交通。加快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公路总里程达到7500公里,新建高速公路362公里、铁路303公里,实现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公路和铁路,形成南北连通、东西贯通、内外畅通的立体交通体系,成为吉林东部重要交通枢纽。
致力于改革开放,全力打造活力白山。进一步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第一,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及中介组织。创新公共财政体系,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深化行政管理改革,打造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高的地区。
第二,扩大开放创造活力。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实现由招商向选商的实质性转变,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与通化、丹东共赢合作,建设白(山)―通(化)―丹(东)经济带。5年引进域外资金247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2.6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5%、20%和25%。
第三,自主创新增添活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全省前3名,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0%以上。争创中国驰名商标3-5个,吉林省著名商标8-10个。
致力于绿色发展,全力打造生态白山。坚持生态立市、环保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节能减排,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创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
第一,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大力实施长白山天然林保护、生态恢复和矿产资源保护三大工程,封山育林4.75万公顷(71.2万亩)、人工冠下补植造林1.65万公顷(24.7万亩)、中幼林抚育6.6万公顷(99万亩)。到2015年,森林面积稳定在162万公顷以上,林木蓄积量增加2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3.2%以上。
第二,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行“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发展模式,提高传统产业资源利用率,推进煤矸石、粉煤灰、低品位硅藻土、尾矿石等综合开发利用。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85%,水资源重复利用率高于80%,单位GDP综合能耗降低16%。
第三,着力提升环境质量。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省定指标。综合开发利用餐厨废弃物,主要城镇污水处理率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以上,松花江流域出境水质断面达到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鸭绿江浑江流域出境水质断面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市中心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30天。
致力于民生民利,全力打造和谐白山。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公益事业投入,完善公共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第一,农村环境明显改善。新建农村公路230公里,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村安全饮水达到100%,彻底消灭泥草房。实现农民住房砖瓦化、农村公路硬质化、通讯便捷化、饮水安全化、庭院整洁化、村庄秀美化、管理民主化。
第二,百姓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4万人,基本实现充分就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让全市人民住有所居。
第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着眼于打造文化名城,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保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在全省的优势地位。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宣传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文明水平。
第四,平安白山建设切实加强。深化“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切实维护公平正义,创建全省最平安城市,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和谐安全。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完善党政军警民合力治边机制,创建全国最稳定边境城市。全力抓好安全生产,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本文作者为吉林省白山市市长)
(责任编辑:云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4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