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文化 新农民 新农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邵文杰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宏伟目标,确实有着新的、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从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上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为此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发展农民教育必须抓住关键环节
  
  进入21世纪,多数农民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倡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创造作用。培育新农民应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标准,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要求,应尽快形成5支队伍,即新农村的带头人队伍、农民技术员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农民企业家队伍和能工巧匠队伍。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
  发展农民教育必须抓住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努力解决好农民教育的投入问题、体系建设问题、监督检查问题、激励机制问题。推进农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除了政府支持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者的努力外,要唤醒全社会重视农民教育的意识,利用社会力量举办农民教育;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教育工作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民教育的长效机制。
  
  农民的知识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光靠政府和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既要坚持多年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更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积极组织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广泛宣传发动大家来自愿支持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制度建设甚至法制建设来保护这种积极性。只有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落实有关部门责任,加强督促检查,这项工作才能得到更好开展,使广大农民文化知识有所提高,从而在农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一个魂,这个魂就是文化,而且是新文化。《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未来新农村的面貌是阳光的、健康的、文明的农村,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农村,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互动的农村。
  (摘自:《光明日报》,文/邵文杰)
  (责任编辑:一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6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