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户群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 庆 李小建
摘要:基于共生理论,笔者提出农户群发展的共生分析框架,并以河南省孟寨村农户群为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增加共生界面、改进共生模式、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加强信任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互补作用以及完善农户群的整体规划是促进孟寨村农户群共生发展的主要思路。研究表明,共生理论特别适用于专业村农户群的发展研究,同时,共生理论能为村庄发展提出许多重要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共生;共生发展;农户群;孟寨村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7JJD79015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535025)
作者简介:罗庆(1981-),男,四川合江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农户与农区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李小建(1954-),男,河南孟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2-0048-04 收稿日期:2010-02-26
农户群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一组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农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群体(李小建,2009)。随着农副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农户间的联系逐渐加强,农户群间的竞争也逐步增加。大量事实表明,同类农户资源共享或异类农户资源互补能够有效改进农户群的资源配置效率,这种改进既可以带来农户效益的增加,又可以推动整个农村社区福利的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许多具有丰富资源察赋的农村社区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形成具有良好共生关系的农户群。为此,本文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将农户群视为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生态有机种群,提出农户群发展的共生分析框架,并以河南省孟寨村的农户群为例,对农户群的共生条件、共生机制、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进行分析,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农户群的发展思路。
一、共生理论概述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袁纯清,1998)。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是共生的本质(Paracer et al,2000)。共生的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的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在农户群中,每一个农户都是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也可称为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也反映作用的强度;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关系,也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互换关系(袁纯清,1998)。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与农户群对应的共生环境有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市场环境等。共生理论的三要素相互作用的媒介称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集中体现了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机理,是共生模式形成的内在动因。
共生的三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反映着共生系统的动态变化方向和规律。在共生关系的三个要素中。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重要外部条件。共生模式之所以是关键,主要在于它不仅反映和确定共生单元之间复杂的生产和交换关系,而且反映和确定共生单元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和贡献,同时它还反映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和共生环境的作用(冷志明等,2008)。
目前,对共生现象的研究,已经超越了生物学的范畴,拓展到生态、社会、经济等领域中,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庄晋财等,2004)。譬如,城市可持续发展(张旭,2004)、城乡统筹的运作机理(曲亮等,2004)、城市群研究(马永俊等。2006)、企业集群组织研究(程大涛,2004)、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冷志明等,2007)、区域旅游竞合研究(吴泓等,2004)。在农村社区的农户群中,农户共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然而,国内外很少有学者试图把共生理论用于农户群发展研究。
二、农户群发展的共生分析框架
共生理论作为种群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研究内容之一是种群之间信息传递、物质交流、能量传导及共生的模式和环境(Perru,2006)。农户群共生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农户群的一体化发展,即农户群中农户为实现共同的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和重新配置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协作活动。这恰恰是生态共生理论中共生模式的形成和运行过程。因此,共生理论对于农户群发展研究具有很强适用性。基于共生理论分析农户群的发展,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农户群演进的内在规律。根据共生理论,农户群发展的共生分析包括农户群共生条件分析、共生机制分析、共生行为模式分析和共生组织模式分析4个方面(图1)。
(一)农户群共生条件分析
根据共生理论,判断农户群中农户之间是否具有共生及共生的程度时,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农户是否具有共性或互补性。同类农户的相似程度或异类农户的互补程度决定共生方式。同类农户之间可以强化共同的优势,提高产品层次,在合作基础上重新分工定位;异类农户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2)农户间是否具有地理或社会关系的邻近。农户之间的地理邻近和社会关系邻近可增加联系的便捷性,降低联系的成本。(3)农户之间是否按某种方式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而这通常由农户群内在联系的亲近度、同质度或关联度所决定(吴泓等,2004)。
(二)农户群共生机制分析
共生机制的建立对于农户群共生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户群共生关系形成后,共生界面会演化成共生通道,这种通道的存在是共生机制建立的基础。根据共生理论,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基于市场的竞争机制就是一种信息的自我裸露机制;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亲近度规则和关联度规则就是一种特征排序机制。当前,农村社区正逐渐由熟人社会演变成为半熟人社会(苟天来等,2009)。在这种背景下,农户群共生机制必须以农户利益为基础,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导,以信任机制推动为辅助,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推动农户共生。
(三)农户群共生行为模式分析
按能量特征和分配特征不同,农户群存在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4种共生行为模式。由寄生向对称互惠共生进化,即寄生一偏利共生一非对称互惠共生一对称互惠共生,表现为共生能量分配对称性提高。其中,对称互惠共生是农户群演化的基本方向和根本法则,是农户群共生的理想行为模式。它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同时也是最佳激励兼容状态或最佳资源配置状态。农户群中各农户在承认竞争和利益冲突的前提下,强调通过利益共享和义务共担,在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共赢,构筑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从而获得任何单个一方无
法达到的高水平和整体的最大利益(吴泓等,2004)。
(四)农户群共生组织模式分析
按照共生界面的特征不同,农户群存在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4种共生组织模式。由点共生向一体化共生方向进化,即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共生,表现为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其中一体化共生是农户群的理想组织模式。农户群一体化共生就是指农户群中各农户为了实现自身的预期目标和农户群的总体目标,自愿通过市场主导共生界面,通过社会、资源或生产上的联系,采取全方位合作,包括资源、品牌、信息等的一体化。在农户群中,一体化共生关系的界面生成具有内在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主要来源于共生农户的共生动力,以及在农户群内部交易成本远低于农户群外部交易成本,在农村社区的背景下,共生关系的双方已不具有任何机会主义倾向,而共生关系双方的共生介质的完全一致,促使共生农户的发展方向一致。
三、孟寨村农户群的共生发展分析
(一)孟寨村农户群的发展概况
孟寨村位于杞县葛岗镇,距葛岗镇4km,到县城9km。该村现有人口约2000多人,500多户,耕地3200亩。8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土地是粘性沙土,非常适合大蒜种植,是远近闻名的大蒜专业村。该村有用于大蒜储藏的冷库7个和1支由100多人组成的大蒜经纪人队伍。目前,该村已形成以白某、韩某等为核心的10个非正式的农户群,同时成立了一个正式的农户群――以村委会成员为核心的大蒜合作社。这些正式和非正式的农户群在孟寨村大蒜的种植、贮存和销售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农户群的共生条件分析
从孟寨村农户的居住空间格局看,所有农户聚居在一个自然村庄,这为农户群的形成创造了地理条件。同时,从孟寨村农户的社会结构来看,农户主要以白姓、韩姓为主,农户大多具有同族或同宗的关系,这为农户群的共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从互补性、异质性和协调性来看,各农户群都有从事大蒜生产资料销售、种植、储存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农户,因而,农户群的共生性明显,共生作用较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户群分工明晰,异质性明显。近年来,孟寨村农户群的分工日趋明晰,异质性明显增强。具体表现为沿着大蒜产业链条,农户群中从事不同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不断涌现。1981年,在杞县外贸局工作的田某(孟寨人)把从山东外贸局引进的大蒜种子优先在孟寨村推广,田某在自家土地上种植大蒜的同时,宣传鼓动同村其他农户种植大蒜。随着孟寨村大蒜种植面积的扩大,农户面临急需解决大蒜的销售问题。为此,孟寨村头脑相对比较灵活的农户开始把大蒜运到开封市区销售,并逐渐演变成为大蒜经纪人,这些大蒜经纪人呈现出明显的层级结构,即一级代理商下面有若干较小的二级代理商,二级代理商下面又有若干更小的三级代理商。孟寨村比较典型的一级代理商有郭某(1组)、杜某(2组)和白某(7组)。随着部分农户通过从事大蒜种植和销售的在积累了一定资金之后,他们开始从事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的大蒜蒜种、化肥、地膜、农药等生产要素的销售以及大蒜的冷贮活动。
2.农户群内农户间联系密切,互补性强。在农户群内,一些农户从事大蒜种植活动,而另一些具有较强销售能力的农户则从事大蒜销售活动,分工比较明确,从而在销售农户与生产农户之间形成了比较紧密的联系。同时,随着大蒜种植规模的扩大,农户对大蒜蒜种、农药、化肥以及地膜等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社区内出现了部分从事生产要素供给的农户,而这些生产要素的品质好坏直接影响到大蒜的产量。为了保证大蒜产量的稳定增长,在大蒜种植农户和生产要素供给农户之间开始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在大蒜种植、销售过程中资金的不断积累、所认识的外部行动者也越来越多,他们通过独资和合资的形式建立了多个冷库。相应地,生产农户与贮存农户、贮存农户与销售农户间的共生关系也不断形成。
(三)农户群共生机制分析
虽然孟寨村各农户群中农户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共生关系,但是总体上,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共生发展机制,特别在农户的发展取向以及制度安排上,都各自为政,缺少沟通协作和统一的行为取向。核心农户与其他农户间的联系以信任为主,缺乏经济上的紧密联系,核心农户的组织管理、要素集散和分工协作功能均较弱,极大地制约了农户群结构的提升和农户群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共生发展。譬如,白某作为所在农户群种植环节的核心农户,种植面积仅仅只有10亩,与其作为农户群核心种植农户的地位不相适应。就大蒜的贮存、销售和加工业务而言,各农户群都还没有农户具有从事大蒜深加工的能力,即使各农户群中少数农户从事资本密集的大蒜贮存和销售业务,也主要是与外部行动者合作进行。
(四)农户群共生行为模式分析
各个农户群都有从事大蒜的生产资料销售、种植、储存和销售活动的农户。然而,不同类型农户间对大蒜生产经营的利润分配存在着严重不对称,绝大部分利润被从事大蒜贮存和销售的农户所占有。显然,农户群的共生行为模式是一种非对称性的互惠共生模式,其结果是各个共生单元发展的非同步化,共生关系趋向不稳定,即造成各农户在共生过程中的发展速度不一,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农户间的收益不均衡影响了各农户对于共生发展的原有认识,特别是对于获益较小的农户大大打击了他们共生发展的积极性。
(五)农户群共生组织模式分析
从组织模式上看,孟寨村各农户群的共生界面比较狭窄、单一。共生关系的产生基本上局限于大蒜种植销售的临时性、偶然性、间歇性的共生。在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农户群中,各农户都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注重自身的独立发展,没有从农户群层面上进行合理的考虑,造成各农户发展不协调,生产链条上无法衔接,市场上呈现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而非对称性互惠共生为主的共生行为模式以及核心农户规模过小、中心功能弱等则影响了其对农户群整体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的积极性。此外,大蒜合作社作为正式联系的农户群,虽然是在村委会的主导下成立,但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太多实质性的作用。
四、孟寨村农户群共生发展的主要思路
随着农副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农户群的竞争逐渐代替分散的单个农户之间的较量。在农村社区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农户群体的整合,通过农户之间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产业的配套、技术上的协作、功能的互补,变“单打冠军”为“团体冠军”,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孟寨村的农户群如何营造整体环境,加强农户群的一体化建设,提升农户群的创新能力,促进农户群的互惠共生,成了农户群发展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孟寨村农户群共生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努力增加共生界面、提高共生度
鉴于孟寨村各农户群的共生界面比较狭窄、单一,组织模式以临时性、偶然性、间歇性的共生为主。大蒜合作社也是流于形式,整体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行动准则、联系交流和共生机制,农户之间难以进行长期的、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制约了共生效益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打破原有共生界面,重新建立和优化共生界面,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户群内各农户的共生度,变间歇性、暂时性的点式共生为长效性的、持久的、稳定的共生关系是促进农户群共生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为此,地方政府可以建立良好的农户群内外共生界面。如鼓励农户群建立统一的品牌、定期举办大蒜种植经验交流座谈会、共享大蒜市场信息、共享专业性基础设施等功能性界面,提高农户间的共生度。
(二)改进共生模式,促进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的形成
从行为模式上看,目前各农户群内农户间的共生主要以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为主,造成各农户发展速度不一,发展差距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农户发展共生关系的积极性。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大量存在,已成为影响农户群共生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根据各农户资源禀赋的具体状况,促进农户间资源和要素迅速有效的流动,加强各种形式的协作与交流,促使各种资源要素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此外,在追求农户群的总体经济规模和市场高集中度的同时,培育农户“共生共荣”的理念,促进对称性和一体化互惠共生关系的发展,共生能量的增加,形成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马永俊等,2006)。
(三)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减小农户群共生的阻力
共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因此要确立正确的农户群共生发展观,营造正向的环境诱导机制,形成良好的共生环境,促进农户群的共生。要建立有利于农户群共生发展的正向共生环境,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农户群共生不利的客观环境,变反向环境为正向环境。具体可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地方政府转变发展思维,充分调动不同类型农户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户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发挥农户合作组织的作用,提高农户群内部的开放度,减少农户群结成共生体的阻力,达到各农户共同发展的目的。此外,地方政府还应该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以及相关服务中介进入农户群,完善农户群共生的配套服务体系。
(四)加强市场机制和信任机制的互补作用,提高共生效率
农户群共生机制是农户群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在传统农村社区,信任机制是农户群的基本机制,因为农户群的成员通常都是由具有亲缘关系、邻里关系和业缘关系的农户构成。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市场机制在农户群的共生发展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正成为农户群的重要共生界面,要加强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建设,通过市场运作,调整和优化农户之间的信息、物质、能量等资源的配置结构,完善共生的动力机制,提高共生效率,促进农户群共生体系的进化。因此,必须在充分兼顾各农户利益的基础上,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导,信任机制为辅助,通过农户间要素流动实现互补,按照比较利益原则,推动农户间经济分工和协作,实现在一个开放竞争与创新的农户群中共生共荣。
(五)完善农户群的整体规划,促进互动网络形成
要根据孟寨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农户群发展的整体规划。通过强化核心农户集聚功能培育,增强其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其对大蒜产业支撑和经济辐射功能;通过加快对具有发展潜力农户的扶持,尽快形成资源优势互补、整体合力增强的农户群;通过合理组织社区内的小农户,择优培育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小农户,优化农户群结构,促进农户群的快速发展。此外,要引导农户群内农户间的横向合作和纵向整合,加快以亲缘关系、邻里关系和地邻关系为基础的互动网络培育。进而促进农户群的共生发展。
五、结论
基于共生理论,本文提出了农户群发展的共生分析框架,以河南省孟寨村为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孟寨村农户群的发展思路。基于上述研究可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基于共生理论,本文所提出的农户群发展的共生分析框架对农户群发展研究具有一定可行性,因为共生理论关注生态学中种群之间信息传递、物质交流、能量传导及共生的模式和环境,而农户群内农户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物流、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似性。
第二,农户群发展的共生分析框架对专业村农户群发展研究特别适用,因为专业村农户从事相同或相似的经济活动,有着共同需求行为,同时,农户之间存在着技术和经营等模仿。然而,该研究框架对其他类型村庄是否适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三,运用共生理论可以提出很多村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村庄是否能协调发展与生态群落的协调有一定相似性。一方面,整个村庄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应该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村庄内部各农户群之间、农户群内农户之间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9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