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理论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音乐美学与中国美学学科发展的比较研究促进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启于中国美学学科理论建设,中国音乐美学界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研究中发掘其在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上是否有着较为深刻的思想,如何展示和重新阐释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这些思想,如何拥有极具“方向感”理论思维能力并在这一能力保障下怎样构建富有体系的中国音乐美学理论体系,都将是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理论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中国美学;中国音乐美学;系统性;思维能力
  历史与逻辑曾被于润洋先生认为是音乐理论发展的两大基石。在中国音乐美学与中国美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中,启于中国美学学科理论建设,中国音乐美学界如何展示和重新闡释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研究中发掘在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上所拥有的较为深刻的思想,将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理论建设与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相结合,并在极具“方向感”理论思维能力的保障下构建富有体系的中国音乐美学理论体系,是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理论发展的重要问题。
  1 发掘、展示和重新阐释在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上有着较为深刻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
  人类文明由来已久,历史的厚重推演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感是人类思想意识中的一种重要品质,它能唤醒历史使其在古今关系中绽放光芒。当代美学思想家叶朗在其《美学理论》《中国美学史大纲》等著作中提出的系统理论和所作的系统性论述是在学科理论建设的统摄下所作的古今通释。叶朗在其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借唐代思想家柳宗元重要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阐述的“美”不是一种实体化的,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美”与审美活动互不分离;又借马祖道一“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固有。”阐明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借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意象世界是由人的意识照亮和唤醒世界万物形成的一个充满意蕴的美的世界。认为意象世界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审美活动与意象世界是不能脱离而存在的,美感活动产生美,表明美与美感的同一。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对象为美学学科理论发展和建设明确了学科研究的对象,作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审美活动不是认识活动而是体验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其把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这些思想加以展示并加以重新阐释,发掘中国传统美学在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深刻内容,并着力与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相融,在美学核心理论问题上认为“天人合一”是研究“美”的问题的模式,在审美中人与世界相融合一。而主客二分的模式是人与世界的外在关系模式,主客二分不应是审美研究所依照的模式,是认识论模式。在其美学学科理论的建构中,其在美学理论上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审美意象是中国美学的情景相融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感性的,具有完整意蕴的,充满情趣的世界,是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在审美的愉悦中产生的美感。
  美学界对美学史的研究着眼于历史中的美学概念、范畴和命题及其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其美学史研究推进美学学科理论建设,在其美学学科理论的建设中,善于发掘中国传统美学在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深刻内容,并与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相融,建立中国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概念、范畴和命题在音乐美学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产生、发展、转化所构成的历史形成了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音乐美学史以它们的产生、发展、转化为研究对象。这些闪耀着思想光辉的范畴、命题、思想体系必然长久启迪学科发展研究。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应以敏锐的视角发掘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的一系列核心概念、范畴和命题,使得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在这些核心的概念、范畴和命题上予以充分展开。而如何展示及其明确处理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的一系列核心概念、范畴和命题,思考音乐美学基本原理与基本问题,把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有着较为深刻的思想与音乐美学基本问题、基本原理相联系,充分发掘其思想的深刻性,使这些深刻的思想在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上,在音乐美学学科理论建设上予以展开。这种展开会在一系列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上观照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解决的。带着学科发展的历史使命研究历史上的音乐美学思想理论,用学科研究方式重新予以显现,在其基础上研究体系化的音乐美学基本问题,明确音乐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课题,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体系化的中国音乐美学学科思想理论。当然,“白马是马”与“白马非马”相斥的窘境我们在对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中也会碰到。为了正确处理音乐美学史研究中的古今互用关系问题,立足音乐美学学科理论发展,阐释历代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古今融合,让古今视界在音乐美学科学理论体系的高度上达到融合。
  2 在极具“方向感”理论思维能力的保障下构建富有体系的中国音乐美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美学学科理论建设中,系列著作体现研究的系统性,富有体系的理论研究成果建构起学科理论建设。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体现史论研究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突出体现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叶朗《美学原理》是立足传统中国文化,开辟的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也不是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就是审美意象,“美”在审美活动中生成,审美活动的核心则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体验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审美意识中的人与世界的交融,是一种与生命、生存、生活密切关联的经历,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的美学理论贯穿在回答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上,认为审美意象是艺术的本体,艺术品在观众的审美感性中呈现一个意象的世界,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就是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意象生成问题就是艺术创造问题,艺术作品的创造始终以一个意象生成为中心的问题。其美学原理也贯穿审美与人生美育问题。张世英在美学基本原理的构建方面也进行了系统性探索,他把西方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哲学加以沟通,其在系列著作中对哲学和美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看法,已形成一系列的哲学美学观,其涉及的领域包含哲学本身、美学、历史哲学和伦理学。陈望衡在其美学史著作中认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就在于它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范畴体系构建起来的不同于西方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在《当代美学原理》中提出的“境界美学”也是他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中获得的启发,是在《中国古典美学史》的著述中大体形成的审美境界的观点。   中国美学理论研究中的这种体系性理论研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科理论建设,这基于极具“方向感”理论思维能力的保障。中国音乐美学理论研究发展问题有赖于这种“理论感”寻求。其实,音乐美学研究因其母学科哲学、美学学科的学科性质而一致于这种“理论感”的寻求。音乐美学学科性质由其母学科哲学、美学学科性质所决定。哲学、美学研究所具有的智慧会让音乐美学研究展现出异样的光芒。
  音乐美学研究要运用其母学科美学——艺术哲学的原理与方法,音乐美学研究才能具有美学——艺术哲学的品格,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的追求是音乐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努力的方向,只有哲学思辨性和美学品性能让音乐美学研究把握明确的方向,“方向感”才能存在。一路从哲学、美学中走来研究音乐美学的学者所获得的正是这种最重要的理论思维的能力。正是这样一种极具“方向感”的理论思维能力,能让我们系统地思考系列理论问题,富有逻辑、富有体系建构学科理论体系,把自己思想中最有建设性的、最有价值的内容在具有建设性的道路上朝着某个有价值的方向深入,建立具有建设性的学科核心理论体系。学会了如何“思”,研究音乐美学的学者才有可能在哲学通向美学到音乐美学学科研究的正确道路上走出坚实的步伐。对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的追求是音乐美学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也是音乐美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基础。音乐美学作为音乐学领域的基础性理论学科,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是其研究的宗旨,在明确学科研究对象基础上用美学与艺术哲学的高度研究学科中的相关课题,探讨音乐的一般规律,研究音乐审美活动中音乐艺术创作、表演和欣赏的最普遍的规律,揭示音乐的本质与特征,研究音樂内容与形式,研究音乐的表现与社会功能,揭示音乐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在音乐历史发展的考察中研究人类审美意识、标准、观念和习惯形成原因以及演变规律。音乐美学作为音乐学基础理论学科,在思辨中需深入进行分析、归纳、阐述、价值判断、理想建构等,音乐美学基本原理为音乐评论等应用学科提供理论依据。
  音乐美学学界的智慧决定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学会“思”,学会研读历史上那些哲学大师的经典著作,掌握其概念、范畴和重要命题在哲学、美学史中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学会用各个时代人类最高的智慧来滋养,学会用各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来建设发展学科。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是锻炼音乐美学学科理论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美学学科理论建设需要在这样一条有效的途径上不断提高音乐美学学科界理论思维能力。这条道路是中国音乐美学学界正确的学习与研究道路,坚持走这条路其研究才能在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上有所突破,极其有利于音乐美学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 张世英.张世英文集——哲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 张世英.张世英文集——境界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6] 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 于润洋.音乐史论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龙珲(1972—),男,江汉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美学的教学与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