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共生视域下应用型高校产品设计教学群构建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共生是哲学和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指两种或多个不同个体彼此互利生成矛盾统一体的理念。目前,国内高校的产品设计教育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而产品设计是多学科结合形成的边缘学科。在具体的高校教学中,需要通过整合诸如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语意设计、产品改良设计、产品交互设计等专业课程,各个学科协同合作,在一个统一体中发挥各自的效用,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工程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共生;产品设计教学;课程群;工程化教学改革;工作坊
  目前,中国应用型高校的产品设计教育教学由于过于重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快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设计生产要求,要么只会单纯地在电脑前完成制图和制作,要么整日思考和绘制企业要求的简单方案,缺乏创意的表达和人文精神在设计中的体现。抛开中国企业现在还处于OEM贴牌代工生产阶段这一客观制约因素不论,中国设计教育和工业设计教育仍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借助符号和符号学的相关知识点,通过设计符号这一工业产品设计必备的媒介,可以促进现行工业及产品设计课程的改良、设计创意的培养,达到对产品设计人才的人文熏陶。
  1 问题语境
  1.1 文理分家
  在地方应用型高校现行的教育学科设置上,存在文理分家的现状。理科型和文科型各自为政,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存在很大的缺陷。中国的产品设计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存在很大的问题,缺乏地方性课程。“理工型”教育注重技能、技法引导,教学计划以工科课程为主,院校毕业的工科类的学生往往机械、呆板、缺乏创意,动脑与动手能力比较差,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缺失。“艺术型”教育的师资大多来自美术类或地方院校出来的老师,其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业产品设计实战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设计的造型感觉比较强,但做设计时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尺寸意识、人机工学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理性思维能力较弱。
  1.2 急功近利,设备和软件跟不上时代
  中国应用型高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发展迅猛,院校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十几所发展到现在的一千多所。设计教育资源和师资建设短期内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设计资源的短视和急功近利,用高校毕业生迅速填充到高等设计教育队伍。这样的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理论走向理论,设计实践经验严重缺乏,培养出来的设计专业的学生市场意识薄弱,人机工程学知识不足,实际操作能力极低。同时设计行业是朝阳产业,设备和软件更新淘汰快,院校采购的设备很快就会跟不上时代发展,而且设计院校使用的软件大多只是入门级别,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很难适应社会和企业公司的实际需要。
  很多院校开设课程教导学生使用Pro.E4.0和3D.MAX做产品电脑仿真模型,但产品设计企业和公司大多有自己的软件平台,如Alias,安徽奇瑞汽车公司用的软件是Sol产品Works和catiel。
  1.3 软件设施跟不上,办学思路不明晰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工业设计院校的师资缺乏实践操作经验,软件设施跟不上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致产品设计类学生学习的知识只是皮毛。学校可以在企业和设计行业招募、外聘教师,但是中国企业的实际设计能力也比较缺乏,这样做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社会、企业和高等院校通力合作,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 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面对以上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有很多,比如与时俱进,设置特色素质课程和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专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还可以引入共生思想来尝试解决问题。
  共生理念是并存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重要思想。在自然科学领域,最开始出现在生物学领域:“共生(mutualism)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动物、植物、菌类以及三者中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共生’。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1]各个生物个体共存在一体,形成互惠合作的关系,有利于生物整体的生存和进化。在人文科学领域,共生体现为一种哲学思想,最初出现在两希文明和印度-华夏文明中,指他者通过内在的“他者”逐渐显现出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轮回的历史观也形成了生与死的共生。后来这个重要的思想被基督教教义借鉴和吸收,实现了哲学意义上多重“主客间性”的互补互助互利,成为西方哲学中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存在论、价值观和伦理观;之后,借助东方思想的土壤,在中国、印度、日本和中国台湾形成一股“巨大的旋风”席卷东方大地。
  在设计领域,著名的现代日本国际设计大师黑川纪章便将共生思想很好地融入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中,寻求内在的“他者”,发展自者、他者和在新陈代谢中的介质,最终将三者杂糅,汇入混沌意识,倡导设计中的新陈代谢和变生理论,创造出其独具一格同时又为世界所认可的设计风格。在产品设计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搭建起共生的专业教学群,以期实现多个课程之间的效能,达到效益最大化,优化产品设计教学,服务于工程化教学的实践和改革。
  3 共生视域下的解决策略
  从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高等设计教育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制度角度的,有高校学科和软硬件建设层面的,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有课程设置方面的,还有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方面的等等。这些问题的形成过程错综复杂,它不是瞬间产生的,因此解决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诸如企业、制度等社会方面和高校综合设置、硬件建设方面的问题,不是单靠个人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目前能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软件能力、学科建设和学生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层面。
  3.1 利用共生思想,建立产品设计教学群
  第一,利用有效资源,综合工科和艺术型的设计专业教学。就目前“工科型”和“艺术型”设计分支的条状分割現状,可以综合相同及相异资源,改进课程设置的方式。设计符号学和产品语意就是这样的课程体系,它能够利用各种各样的形态、色彩和材质符号激起工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对人文和艺术的直接感知,以流畅的外形、贴切的色彩和触感、视感优越的材质,感染、影响、塑造他们的产品美学感知和价值观。   第二,建设产品设计专业群,加强课程群的建设。建设产品设计课程群,势必带来课程群的革新。产品设计课程群是指在同一学科专业下若干课程的集合。此集合要求课程之间内容紧密、联系性强,能够承前启后,形成一个具有较强逻辑性、内在联系性和相互促进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针对产品设计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如将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语意设计、产品交互设计等进行紧密的组合编排与重新架构,通过此课程群的建设使产品设计相关课程一体化,突出整体优势。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产品设计的专业群又细分为不同的课程群模块:基础课程集群,特色专业课程集群,实践创新专业集群。通过这三大课程集群的建设,将专业和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优化教学资源,拓展专业基础和应用。例如在特色课程群建设中,以产品语意设计为切入点,打造特色课程群,最终辐射到其他专业以及其他地方院校。目前,产品交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各个大中城市和各大高校的发展日趋完备。其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产品设计中别的学科分支,因此以产品语意设计为突破口来探讨产品设计特色专业集群的构建和课程集群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时代性、代表性和前瞻性意义。
  第三,确定专业课程集群设置的结构。从基础课程集群,特色专业课程集群,实践创新专业集群这三个专业集群来展开专业群的课程模块建设。基础课程集群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的综合,这些课程奠定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特色专业课程集群包括三个特色学科的课程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设想的未来工作和研究的方向,选择课程群重点学习。学生经过系统学习特色专业课程群后,加深了对该方向的了解,有利于就业和研究生继续学习。实践创新专业集群是以前面两个模块为基础,在学习了前面的课程群后,参加该方向的科研训练、创新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产品交互设计》课程为契机,探讨专业集群教学改革,从《产品交互设计》课程的产品规划和定位、设计思维方法和创意、产品草图与建模、产品实现、测试与评价这四个模块逐渐过渡到产品设计相关专业的课程构建,从基础理论模块、专业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和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模块四大模块,开展课程结构的构建。
  第四,基于应用型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教师设计工作坊”制度,加大特色专业集群的覆盖面。学生通过师生双向选择进入相应的设计工作坊,成立创意设计团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激发教师的主动意识和工作积极性,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不断强化专业特色。可先进行试点,公开选拔学术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及责任心较强的专业教师,在系部的监督管理下建立工作坊。例如成立“木工制作设计研究所”“皮雕设计工作研究所”“包装印刷制作工作坊”等和专业群有关联的工作坊。在工作坊中,学生通过各个专业课程集群阶段性实践练习,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分解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另外,利用工作坊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支持,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完成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完成设计论文,申报科研奖励,参加设计作品竞赛,促进本科生教学和科研的良性发展。
  3.2 其他解决方法
  第一,紧跟时代步伐,设置包括实践和人文素养培养的专业课程,将之作为长期战略。
  对于软件的教学,可以鼓励和选派有条件的教师深入工厂第一线学习最新的软件,如catiel或Alias等的实际操作,这样教师开设出来的专业课才具备较强的操作实践性。另外,如产品语意学、设计美学、地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这样的以设计符号学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和特色课程,兼具专业设计和传统文化熏陶的双重性质,可以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起到极大的作用。这些课程的实施有一个共同的媒介,那就是符号,将符号背后的语境和地域文化背景导入设计教学中,将给设计教学展开一个全新的领域。
  第二,采用特色教育课程和地方课程,构建专业课程群。对接地方工业特色产业、地方特色文化的制造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围绕蚌埠市玻璃产业、安徽得力日用玻璃有限公司、三联木艺包装公司和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共同构建产业集群。以企业为先导,优化产品设计专业结构,撤销、整合一批专业,为专业群服务。根据地方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结合科研,考虑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对其进行适当地增删,将课程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在内容上进行合理组织,以培养人才为驱动,让学生广泛积累专业方向上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校企一体、产教并举”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4 意义
  共生思想本身就体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适当结合。共生思想和高校产品设计课程群的融合,体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打破了课程自身固有领域,整合教育教学的资源包括课程自身的“他者”资源,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近年来随着产品设计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产品设计专业及专业群不断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出发重新规划课程体系。
  第二,对接地区产业,改变专业设置,将产品设计类专业优化,整合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的专业设置,建设产品设计专业群,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改变以往几门课自成体系、知识重复交叉、理论繁杂的局面。
  第三,形成“校企一体、产教并举”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联合当地企业共同办学,积极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紧密合作的“校企一体、产教并举”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共同建设产品设计专业群,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学校企业的统筹下,整合校企教学资源,试建立“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各个成员单位,展开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
  第四,以地方性企业所需的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优质核心课程。课程建设思路为: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适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教材。
  5 结语
  共生是生物科学和生存哲学的重要思想。在产品设计专业出现诸如文理分家、急功近利、办学思路不明晰等问题的今天,结合具体的产品设计课程,搭建产品设计专业群,实现工程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是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改革的一个良好的途径。借助这一方法和策略,以服务于地方企业的产品设计专业群的设置为引导,可以全面改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集群教学现状,使之更加符合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特点,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上更加与所属专业紧密联系;利用企业的综合生产制造资源及人力技术资源,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建立有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专业教师不定时到公司生产实习,参与工程技改项目,并把实际项目转变为学生课程设计题目,提高师生的工程能力;借助共生思维改进教学方法,可以集产品设计专业课程集群与实训于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以地方性企业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设置单独实训环节,强化训练。开发内容比较丰富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如是阐述道[D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B1%E7%94%9F/3149491?fr=aladdin.
  作者简介:彭心勤(1979—),男,安徽来安人,硕士,蚌埠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设计思维与方法、文化创意产品和符号语意及美学方面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