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 蕾

  摘要:相对一般型城市,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功能和指挥、调节和综合服务的作用,在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这可以带动区域实现跨越式增长。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偏小,辐射能力不强,在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面临严重的挑战。因此,以“郑汴一体化”为切入点建设大郑州都市圈,对于提升郑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及带动整个中原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心城市;区域经济;郑汴一体化
  作者简介:郭蕾(1978-),女,河南三门峡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072-03 收稿日期:2007-01-20
  
  一、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中心城市的特征
  在我国,一般中心城市的规模要达到50万人口以上。中心经济城市作为区域的经济中心,相对一般城市而言,具有显著的特征:
  1.聚集规模效益高。中心城市是生产力集约化布局和资源集约化布局的高度结合。各种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集中,使生产率大大提高(范文韬,2005)。中心城市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竞争力很强的企业群体,在客观上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心城市经济活动聚集的特征,决定了城市经济运行的高效率,有利于市场体系的完善,实现城市发展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2.经济实力雄厚。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雄厚主要表现在其国民生产总值在所属区域内占据较大的份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于区域平均水平。这是中心城市的特征,并影响着它功能的发挥和未来的发展潜力(郭震洪等,2006)。
  3.基础设施完善。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保证中心城市高效、畅通、有序地运转,并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代化的运输网络为城市的辐射和扩散创造了条件。中心城市是信息高度集中的区域,其完备的信息采集与传输功能、先进的信息传输机构与手段,保证了它在区域发展中的有利地位,能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引领与主导作用。
  4.科技实力强。先进的科学技术、雄厚的科技实力是中心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主要表现在智力资源的密集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心城市是区域内人才、技术、科研和设备的聚集地,拥有较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相当数量的科技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有充足稳定的科研投入和发育良好的科技市场。中心城市拥有完善、先进的文化教育设施,为城市培养人才、开发智力资源奠定了基础。
  5.对外开放程度高。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发展中心,是区域对外交流的窗口,是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主要表现在外贸依存度和投资依存度较高。中心城市的政策与国际惯例接轨,进出口贸易繁荣、能够充分利用外资,城市的对外开放领域比较广阔,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层次较高。
  6.中心城市是科技文化人才的聚集地。中心城市是先进生产力聚集的区域,是科技人才荟萃的地方,是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的重要基地。这里集中了众多高等院校,人才优势显著,是辐射周边区域的科学文化人才中心。
  
  (二)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一体化”是指客观主体之间相互整合、融合的过程与最终状态。通常这种组织在地域结构呈现出以中心城市协作基础上的经济一体化(刘治彦,2006)。各地区经济发展首先基于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形成地区专业化分工,而后通过市场贸易交换产品实现经济发展。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迫切需要相邻各地区之间通过市场的整合来实现经济共同繁荣,经济一体化便开始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其空间形态表现为城市圈战略。大城市圈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课题组,2005)。它通常都是在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并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上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在调整经济与社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适应市场一体化和资本的国际化流动这一大趋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并开始推进大城市群战略,形成了一批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强大引领作用的大城市圈,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中心和枢纽。最具盛名的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大都市圈,它们都是以各自中心城市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面积都在2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2000万。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快发展的推动力也由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采取的开放沿海地区的不均衡发展,进入到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已经比较成熟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及城市群,不仅使各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而且对全国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5)在《略论增长极概念》一文中指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弗朗索瓦・佩鲁,1998)。这种意义上的增长极理论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相对一般型城市,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功能以及指挥、调节和综合服务的作用,在集聚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要素的同时,又将经济动力、产业功能和创新成果扩散到腹地,带动区域实现跨越式增长。中心城市联系和影响的范围,就经济方面来说是和这个城市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力水平愈高,其经济联系和影响的范围也愈大。同样,中心城市的发展也总是以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以自身的生产发展和与周围地区经济联系的发展为必要条件。当中心城市急剧膨胀出现经济热能向外辐射和内向经济要素极化时,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扩大,各种要素流动频繁,而中心城市衰落,其经济热能减少,影响范围收缩,各种要素流动也随之减弱。总之,城市发展合理,城市中心作用发展得好,就能强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相反,城市发展失误,城市中心作用发挥不好,不仅影响城市本身,更会影响到整个区域的发展。此外,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服务水平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凝聚力。如果经济实力不够或服务水平有限,甚至周围有更强大的吸引力,都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凝聚力。
  
  二、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聚集作用。城市的聚集作用是指城市吸收、聚合各类生产要素的效能,它是城市最基本的经济功能,也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心城市凭借其在区位条件、服务能力、交通运输、信息交换、设施水平、人口规模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对区域内的资源、资金、人才、信息、产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促使区域内的这些生产要素向中心经济城市集中。因此,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较区域内的其他城市更为突出。

  
  2.辐射作用。辐射作用是指以城市为经济发展的基点、通过其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边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城市经济辐射作用的大小,是同城市聚集的程度成正比的,城市聚集程度越高,辐射和吸引作用越强,区域经济发展越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心城市的市场是覆盖一个很大地区的资源配置中心,拥有高效的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有高效的与这些城市相关联的交通、仓储、金融、教育、科技、信息和其它服务业。中心城市通过技术转让、产业转换、资本输出、信息传播等多种方式,可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迅速发展,从而形成围绕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由此可见,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不仅给自身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而且还促进了周边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挥中心。中心城市高密度的要素聚集导致各种创新活动的出现,使各种新思想、新技术、新时尚等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从而形成对其他地区具有试验导向意义的孵化器功能,决定着城市群体内和区域内科技发展的方向,能够从协作内容和质量两个方面引导区域横向经济的发展方向,加速整个区域的科技进步。
  
  4.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中枢。中心城市作为等级位次高、能量很强的经济中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地,具有生产集中、分工细密、行业和部门比较齐全的特点,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的分工体系。不仅如此,中心城市由于市场集中、信息灵通、市场机制比较完善、政府组织能力比较有力、区域联系成本较低而具有有效的调节功能。它通过中心城市与所辐射的区域社会再生产系统,通过协调性规划、资金的区域性调剂来控制、协调、监督其区域经济运行。它所具有的包括产品供销、交通运输、金融信息、仓储在内的综合性很强的功能,保证了它能较好地调节区域经济的结构。
  
  5.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中心。城市是人流、货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汇集点,它试图在极度分散的供需之间发现某种联系,提供产生联系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支持,这就是城市作为服务中心的意义:全球管理和后勤系统(江漫琦,2001)。中心城市基础设施齐全,由于许多企业聚集在一起,企业和市场聚集在一起,各种商品展览、会议众多,经济信息灵通,企业之间,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交易成本低廉。城市越大,交易成本越低廉,这就为区际要素流动和交换降低了成本,扩大了流动和交换的可能性。
  
  三、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动态分析
  
  (一)郑州的发展态势
  郑州是河南的省会,是中部地区交通最便利,信息设施最完备的城市,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区位看,郑州在城市群中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理位置上的居中条件,使郑州具有非常有利的区位优势。此外,郑州已经成为河南大型物流企业聚集的地区,建立了通达全国的信息与交易网络,郑州的资源与信息优势地位已经逐步确立起来。郑州还是中部唯一具有全国商品交易所的城市。中国有三个商品期货交易所,其中之一就在郑州。期货市场的发展将带动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使郑州作为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同时,郑州也具有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基础条件,在中原城市群中,其服务业的优势最为突出。
  郑州要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从其自身的条件来看,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不高,辐射能力不强,尤其是经济首位度还比较低,郑州经济尚未在省内和区域内起到较强的主导作用,主导不了河南经济,代表不了河南产业发展方向,在国内经济大循环中的节点作用还不明显,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还相当有限,很难在较短时间里显现强有力的辐射力,致使郑州对当地经济拉动相当迟缓。郑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所列的50个城市中位居第50位。其综合生产率、综合经济增长、综合就业增长与综合环境资源成本等指标都在后10位,作为一个人口数量与经济总量基数都比较高的城市,郑州在提高城市竞争力上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二)“郑汴一体化”趋势及其作用
  1.有利于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河南作为拥有近1亿人口的第一人口大省,缺乏超大区域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城市群发展,因此,培育“郑汴一体化”作为河南省的增长极,逐步推进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一体化建设十分必要。据预测,两市一体化后将形成区总人口逾500万的超大城市共同体,将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城市形态区域化。城市发展的规律是城市形态呈大城市化、城市区域化、城市网络化演进的趋势,特别是沿交通干线向外发展,呈“点轴开发”模式。郑州的交通优势尤为突出,郑州、开封、洛阳沿陇海等东西向主要交通干线形成带状工业经济区域。其中郑州和开封沿郑汴大道、连霍高速和国道新310线延展为城市增长轴,作为以中心城市郑州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实现“点轴开发”,辐射和带动中原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
  
  
  3.有利于郑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腾出空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第三产业,提升郑州核心区的辐射能级。在中原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中,作为核心区的郑州定位为河南省省会、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中心、现代制造业中心和创新中心。郑州的定位与战略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大都市“退二进三”的战略方向,符合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腾出空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第三产业的总体趋势。这样即有利于郑州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提升郑州核心区的辐射能级,同时也通过一般制造业的郊区化,大力促进郑州郊区和辐射区工业化的进程,更好地发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实现核心区和周边地区的良性互动。
  4.能够有效地缓解郑州作为城市核心增长极面临的严重土地短缺难题。郑州作为中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带动周边腹地以及辐射中部更大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功能和作用。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郑州都市圈发展受空间范围狭小的制约日益突出,郑州要成为中原城市群强大的经济中心和中部有影响的增长极,都需要进一步扩大其经济空间,因此,借助郑州东部150平方公里、150万人的郑东新区与开封西部的开发区的建设,尽快实现郑州都市圈经济实力的腾飞,以不断加强和巩固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更加有力地参与中部崛起的竞争中去。
  5.能够改善和充分发挥核心区经济功能,提高郑汴核心区经济实力。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在于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城市知名度与品牌之间的竞争。近几年来,郑州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东引西进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毕竟郑州的发展主要始于20世纪50年代,历史文化底蕴与其他文化名城相比略显不足。通常情况下,中心城市应具有独特而古老的文化遗产与传统,或代表了时代文化的潮流而地位显赫,或是现代科技教育特别发达。因此,作为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郑州要发挥强大的影响力、聚集力和辐射力,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郑汴一体化”一方面能使郑州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扩大郑州都市圈的规模,加强郑汴核心区在中部地区竞争中龙头地位的力量。郑州大都市圈除了现在的全郑州市以外,如果再将临近的开封全市也加入进来,按照大都市圈的模式建设“郑汴一体化”,这将使郑州经济功能更加完善,使郑州都市圈真正成为全国六大古都之首,即能有效带动古老开封市旅游业的发展,也能提升整个郑州都市圈旅游业的竞争力,可以使郑州都市圈作为更加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增加其聚集和辐射能力,更加有力地推动中原城市群的发展。
  
  (编校:书 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0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