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曲迎波

  摘 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不断强化、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应从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不断加快改革步伐,通过拓展优势产业与产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优化企业组织管理、打造优秀企业文化、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伦理品质等,不断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产业;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企业文化;伦理品质
  作者简介:曲迎波(1965―),男,河南新密人,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5―0106―03
  收稿日期:2006―06―30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扑朔迷离的外部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强化其竞争优势,大力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一、拓展优势产业,提高产品竞争力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家企业,优势产业都是其发展的强大动力。从宏观上来讲,优势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导向性的带动作用,其变迁的过程就是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优势产业能带动相关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1]而从微观来看,拓展或进入优势产业,是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壮大发展后劲、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基本依托和重要保证。目前,我国正在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在此过程中,企业能否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以趋利避害,改善自身的竞争地位,增强竞争力,其关键就在于能否进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
  企业在其竞争与发展过程中,要拓展并进入优势产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有拓展和进入优势产业的强烈愿望和意识,要能充分认识到优势产业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战略意义,能敏锐地捕捉并准确地把握到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二是要充分利用政府的相关产业政策,借助政府的引导,最大限度地参与优势产业的竞争,以谋取自身发展的优势;三是及时选择那些竞争优势明显、成长性较好的产业,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以从中分享优势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好处;四是提高自身的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能力,并根据自身情况,打造富有特色的专业化产品,不断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同时,企业还必须重视有竞争性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推广。过去,受卖方市场的影响,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方面,既无动力,也无压力。但在当今市场供过于求、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产品开发就显得格外重要。企业要想在产品竞争上赢得优势,其一必须作好市场预测,搞好产品定位;其二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管理;其三要整合所有可能的创新资源,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模式;其四要构建自主创新的产品开发模式。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并实施以市场为中心,以科技为主线,新、特、奇相兼顾的产品开发战略;其五是要将自主开发与引进、吸收、消化、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施展自身开发能力的同时,积极联合国内外同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国外专家的研发力量,为我所用;其六是完善产品创新机制,通过研发力量的有机整合、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等,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七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产品创新的强有刀支撑。
  
  二、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实现内部管理机制上的进一步突破和创新。首先,企业组织结构应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对企业进行组织变革设计时,要注重对企业组织结构动态分析,一方面根据其发展方向设计对应的组织结构,另一方面根据其战略单位完善其组织变革策略。其次,组织变革应综合考虑,不能为了变革而变革。不应一味强调变革;而不考虑员工或管理层的接受程度。对于重大组织变革,应深入了解各个层面的意见。而小的变革,应在日常的工作中连续进行,着重考虑怎样既能满足变革的需要,又能避免造成震动性破坏。最后,组织变革应围绕客户进行。组织变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优势,从而带来更多的企业利润。组织变革最终目的不应是为了调和内部权利,而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客户需求,创造客户需求。因此对组织结构应该是按照客户服务的满意度来评价,而不是从内部权利平衡性来评价。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的生命所系。企业要做强做大,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受研发经费严重不足、研发机构不健全及缺少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社会环境、舆论氛围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技术进步对企业、对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过低。今后,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除从政府与社会的角度,提供必要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完善相关立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民族工业的保护、在全社会建立倡导企业自主创新的氛围与转化保障机制外,就企业而言,一是必须尽快改变国内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国外企业差距巨大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完善创新开发体系,增强创新开发能力;二是要加强科技合作,强化技术的引进与消化,通过合资、合作、购买专利技术或许可证等形式引进一批能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并加强技术的消化和改进;三是要建立技术创新的人才保障机制。要重视企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要为技术人才建立良好的事业平台,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规范人才流动秩序,防止人才竞争的恶性循环。
  
  四、打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渗透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无形理念,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企业独特的价值标准、传统、观点、道德和规范,是被企业员工普遍遵循的信念和习惯作风。当今社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等多方面的功能,能够造就优秀和成功的企业。未来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将是那些有文化内涵的企业。企业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善于

不断地为自己注入企业文化的活力,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目前,国内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存在着各种误区,如把企业文化当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务虚”之物;把企业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提口号、画标志等,流于形式;照搬国内外其他企业的文化口号;等等。实际上,企业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各具特色。国内企业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文化的提升来带动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须注意以下问题:其一,要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意义与作用。企业文化不仅是表现在器物和标识上的表层文化、表现在交往礼仪上的浅层文化,更是企业组织管理、意识形态等深层次的文化。特别是企业的精神、道德观、价值观、目标追求和行为准则等,无不是企业的行为指南;[2]其二,要把对企业利益、企业价值观、员工奉献精神的强调与企业员工的正当需要有机地融汇在一起,使企业与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以确保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其三,应通过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的结合,对员工进行“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均衡激励,使员工行为始终指向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共同构成的企业目标;其四,要构建“自我与超我结合、文化与制度并重”、制度与文化相辅相成的企业管理体系。[3]
  
  五、提升企业的伦理品质
  
  在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众多“精神资本”因素中,企业伦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企业应有其自身伦理道德,其原因不是因为道德价值观本身,而是因为它能指引企业迈向成功。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伦理是调节各种经济关系的一种自律性的行为规范和他律性的公共准则,它能在法律没有提及或无法涉及的范围内发挥积极有效的调节作用,从而实现企业从“无道德神话”到道德经营的转变。市场经济演进的历史告诉人们,市场经济越是趋于完备,竞争越激烈,越要求企业肩担责任、恪守信用,越要求社会排斥对消费者或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公平竞争、互惠互利、诚实守信已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特定的制度安排、技术变革和文化创新基础上,凭借有效的伦理管理开发人文力量,特别是道德冲动力,通过企业内部共同的价值观引导,以信誉树立品牌,来增强员工忠诚度、顾客满意度和市场信誉度的综合能力。
  古人云:百行需以德为首。同样道理,企业的经营活动也需以伦理道德为依托。企业伦理品质直接关系并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重要的“道德资本”,是企业参与竞争所应具备的条件。企业伦理品质的培育与提升,首先应辨证地对待并协调好竞争与合作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有着相互利益关系从而与企业发生双向互动作用的个人或组织,其内容包括雇员、顾客、政府及其他企业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忠诚与否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密切相关。企业竞争理论强调合作中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这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竞争与合作,也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这种具有团队精神的竞争与合作理论强调以合作为主,以竞争为辅;用竞争激励员工的协作精神,用合作促进员工的进取心。在竞争与合作中,成员个体之间的关系协调会增加每一个成员对集体的认同感。其中,合作是企业团队精神的基础,它要求市场主体在进行竞争时注重合作,即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展开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效率;只讲合作不讲竞争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同样道理,只讲竞争,不讲合作在现实中也是不大可能的。“如果各方在资源、风险、市场等分配上为了自身的利益明争暗斗,互不相让,甚至不惜牺牲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则结果必将在各相关主体之间形成零或乃至互损的恶性竞争关系”,[4]必将损害各方的利益。而伦理约束和道德自律则可为达成有效合作创造必要条件。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期,企业须从传统的不赢即输、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转向现代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以共谋利益的“双赢”或“多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利义并举的经济。企业言利也要讲义,即既重视物质利益,也重视精神生活或道德生活。义是以利为基础的,不讲利,义就失去了物质基础;义是利的思想屏障,不讲义,企业实践活动就失去正确的思想指导。“离开功利谈义,或者把功利仅仅作为理解义的参照系,都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5]企业总是在奉行义利并举的原则下,积累企业信誉。企业积累信誉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树立品牌的过程。品牌是企业形象的载体,也是企业外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好的品牌往往代表产品好的质量、好的信誉以及优质的服务、实惠的价格等。信誉战略,贵在积累,重在实践。这是基于对社会秩序与价值规范的道德呼唤,也是培育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总之,打造核心竞争力是中国企业迎接市场化、国际化挑战的迫切需要,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核心竞争力需通过市场竞争中的不断积累和提炼而获得,进而成为具有创新性的企业推进力,并最终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表现在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上,更表面在企业的组织、文化、伦理品质等方面。从现实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拓展优势产业与产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优化企业组织管理、打造优秀企业文化、构建良好的伦理品质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对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编校:沈 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05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