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宜春民俗旅游的SWOT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 巧 袁萍国

   [摘要]民俗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程式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我国的民俗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意识民俗三大种类。民俗旅游是历史文化旅游的深化和发展,区别于另一块的自然景观旅游。
  [关键词]宜春 民俗旅游 SWOT
  
  一、对宜春的民俗旅游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
  优势:(1)宜春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物质民俗丰富,当地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宜春古为“农业上郡”,现有耕地33万公顷。可养殖水面3.7公顷,102万公顷林业,山林资源居全省之首。特色农产品有红花油茶、花果山桐子、厚皮毛竹。宜丰县被命名为“中国竹子之乡”,历史上以毛竹为原料的手工加工业非常的发达。“苎麻之乡”,宜春旧志中有“非宜产不中选”“价倍他邑”的记载,唐代,袁州区的苎布就列为贡品。“油茶之乡”茶油色清味香功效甚多,被誉为“保健油”,比国外的橄榄油还要好。宜春还是“柑橘之乡”、“绿色食品之乡”,“全国釉陶的生产中心”。宜春的好山好水好气候,使得宜春名副其实;社会民俗丰富多彩,意识民俗源远流长。(2)旅游的消费水平相对低廉:从地理位置,交通便利上来说,宜春素为湘赣的交通要道,京九铁路纵贯南北,浙赣复线横穿东西,沪瑞、赣粤高速公路以及320、105国道穿境而过。宜春中心城到南昌昌北机场和长沙黄花机场行车时间只要2个小时左右,有直达上海的动车,2011年宜春的明月山机场即将完工;宜春的人均工资为一千元左右,不管是在省外还是省内都是比较低的收入水平,而且宜春自古就是丰衣足食的农业生态小城市,流动性小,那里的人们环保和生态意识很好,食宿物美价廉。
  劣势:宜春的自然风景宜人,但是相对对于整个江南地区来说,其并没有绝对优势,文化历史底蕴相对于其他城市差距很大;整体的旅游品牌还没有做起来,旅游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相对于省内的南昌、井冈山、婺源、庐山,省外周边的湖南长沙云贵等地,宜春的旅游业是21世纪才开展起来的。旅游业本来就是一个注重宣传、品牌的产业,在知名度不高,没有品牌效应的情况下,自然少有人问津,无法发挥其自身的旅游资源的经济效应;我们整个的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后续资金投入还是比较低,基础设施还是薄弱,民俗旅游资源不是现成的自然风景,而是要把当地精神文化的东西通过物质的东西展现出来作为商品,这个需要依托和体现在旅游整个的产业中,而宜春从交通、住宿、旅游产业相关人员的整体从业素质都是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配套的旅游产业链,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更不用说了,而作为旅游消费者,希望在旅游中能够便利的享受到一条龙的服务,而这个不是短时间努力就能够形成的。
  机遇: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机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和平的政治局势,人们在富足闲暇的情况下,自然想出去走走,我国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业成为各省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江西省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提出成为中国生态旅游业强省。发展宜春的民俗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的政策是相一致的,并且与江西省“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的创想相互补益;宜春政府近几年对旅游的大力扶持发展,“月亮文化节”已经举办四届,明月山―温汤旅游线路的开发,全国摄影大赛在宜春举办,从21世纪开始宜春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申报城市开始到现在,政府部门在如何开发当地的各种旅游资源,开创品牌效应上一直都是不遗余力的。
  威胁:宜春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具有绝对优势的资源和品牌,不管是自然风景还是人文历史底蕴在江西省内都拼不过南昌、庐山、井冈山这些江西老牌旅游地区,更不要说在全国范围内和北京、上海、江浙、云贵等地比较。现在全国都在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怎样在先天条件并不是很优越的情况下,最大化的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是我们需要长期规划的问题;旅游业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大量外来人口带来的环境和交通压力,开发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对资源的一种破坏,这是所有旅游资源开发都会遇到的问题,怎样有效合理长效的利用资源是我们要重视的;民俗资源的原生态的问题也是我们遇到的威胁,随着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原来的一种相对闭塞的格局,那么民俗资源作为一种当地的特色文化,自然不可避免的会与外界进行同化。那么当地民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威胁。
  二、建议
  1.宜春的旅游资源丰富,虽然自然风景资源还是民俗旅游资源与其他省市比较没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宜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不同县市各自独特的风景和民俗,如果能够把袁州区、万载、铜鼓等三个县级市、六个县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发挥这两方面的优势一定能够吸引交通便利这些路线中的旅游者,宜春地区内线的内需能得到调动,外线的旅游市场也能够发散性的吸引过来,成为具有与其他地区有比较优势的旅游产业。
  2.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双赢战略,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地规划旅游接待量,制定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考虑旅游点的承载力,不能进行过度的掠夺式的开发,发展民俗旅游生态旅游,避免民俗文化的商业化和庸俗化,同时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
  3.政府应该有效的规划和持续的资金投入,以规范和支持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开发充实现有的民俗旅游内容,不断的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当地的人才的培养,因地制宜的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的品牌。
  民俗是一个地方不可替代的特色,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标志,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的精髓,他往往与当地的山山水水融合在一起,我们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时候不可能脱离当地文化来搞旅游开发,脱离民俗旅游资源的旅游产业发展是苍白而短暂的,也许在当地司空见惯的东西却是吸引旅游者的内涵所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们宜春旅游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9.
  [2]孙志泉.佳丽宜春.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9.
  [3]韩双斌.试论江西开展民俗旅游的可行性.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
  [4]张冰.甘肃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1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