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运堂
[摘要]互联网是一种在现有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是一种新的生产力。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化、民主化、社会化建设,无疑将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新的拓展。本文阐述了互联网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 作用
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化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是由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素养以及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的。受教育者则是客体,因此,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仅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范围内和方向上发挥作用,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作用。这种观点的典型表现是“我讲你听,我大你通”的单向灌输模式,其工作方式往往是不分对象,一刀切、一锅煮、一律化,要教育对象“老实听话”、机械模仿。而在互联网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教育主体完成了其时代角色的转变,由主体半主体化、主体非主体化再到三者并立而不悖;在互联网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去被认为是高高在上实行思想灌输的思想权威不再只是教育主体,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制造、传播和监控互联网信息,兼有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身份,从而导致主体半主体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互联网上信息的制造、传播者是具有高新技术和广博知识的人群,具有不确定身份,并不只是思想灌输的权威,他们和教育客体的地位是相等的,不是上级与下级、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发表在BBS(电子公告)上的思想也并不是“说服”,而是“影响”、“引导”、“启发”,于是,主体非主体化了。事实上,互联网无形地分割了思想政治教育“权”,导致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自发整合,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接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碰撞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学习者自己操纵计算机浏览组织者提供的学习软件,本质上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说教”为自由浏览,学习方式由过去的一方念一方听的“听觉二维”变成自己有选择地看的“视觉三维”,学习内容由过去的一个层次的文件变成多层次的大量文章、图文并茂的各种资料,使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另外,在大量的学习资料之间,再穿插大量生动健康的娱乐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十分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地、松弛有度地选择浏览对象,在主动的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从而大大增强了教育的高效化。
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往往处于一种信息优势和经验优势地位,具有了这些优势,再加上其他因素的作用,教育主体容易树立起威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方式上就体现为“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在这种方式下,没有受教育者在表达思想上的自主性,犹如没有平等一样,也难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而在互联网条件下,教育主体的信息优势、经验优势至少是部分丧失,在受教育者面前不能再以权威者自居,而是与受教育者平等交流,增强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而这种自主性正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民主化的前提条件。
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围绕学校、家庭、社区及所处的社交圈进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学生所接受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教育者及其周围各种环境,传统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而互联网客观上构成了影响青年思想的环境之一,极大地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一方面,互联网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国内延伸到国外,教育者“一言堂”的教育方式被信息高速公路所形成的丰富的互联网信息资源所取代,学生可以迅速地了解外部世界所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互联网丰富的信息和跨时空的交流与协作功能,越来越把一个单位、一个系统、一个区域乃至全世界联成一体,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机会,不仅能使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他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库;而且优秀的教育者或专家以及每一个关心青年的人都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对青年提供思想的引导和帮助,从而有助于青年在一个比以往跟加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社会知识,顺利完成个人的社会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4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