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新媒体艺术与创意设计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景武

  “世界是分为心和物吗?那么I是什么?物又是什么?心是从属于物的吗?还是它具有独立的能力呢?”
  “人是不是天文学家所看到的那种样子,是由不纯粹的碳和水化合成的一块微小的东西,无能的在一个渺小而又不重要的星球上爬行着呢?”
  ――[英]罗素
  
  人类对于世界与自身的拷问从没有一刻停止,而艺术,或许正是哲学与宗教之外的第三条出路。艺术家借“灵感”的帮助化身“上帝之手”,使刹那变为永恒,阐释他所见到的上帝创造的人间。而设计师本身即是方寸间的造物者,以自己的意愿创造万物的上帝。新媒体艺术究竟是基于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而诞生的商业怪胎,还是人类对未来的究极华丽的浪漫想象。这始终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我们无可否认的是新媒体艺术与创意设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艺术本身而言,新媒体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达达式行为70年代的表演艺术等。“新媒体”是当代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最广泛的艺术表达方式,它源于欧洲二战时期的达达主义,并由于杜尚的影响。在美国和欧洲蓬勃发展。新媒体艺术本质上要突破传统的架上绘画、雕塑、建筑的艺术表达形式。采用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影像、网络、动画等等。
  事实上,诸如“新媒体艺术”、“信息艺术设计”、“数字娱乐”、“交互设计”等等这些名词,都是在近些年兴起并渐渐风靡起来的。自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发明以来,电子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迎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艺术设计”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网络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于设计者而言,科学技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设计渠道和条件,设计对象由物质向非物质转化。“新媒体艺术设计”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依托,以文字、语言、图像等多种媒体为载体,具有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的艺术,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数据与信息。从狭义上来说,它是对信息的组织、感觉、传达方式等进行设计;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最能把握时代脉搏,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联的文化。“新媒体艺术设计”突破了狭义的传统艺术的桎梏。拥有着广泛的应用方向:信息设计(信息产品、环境、网络界面、虚拟现实等)、视频艺术设计(数字3D动画、影视广告、MTY电视特技等)、数字娱乐等。它具有数字化、虚拟性、交互性、全球化的特性,因此沟通与合作成为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关注的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介,企图发觉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新媒体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在决定于他的实体形式,更多在于他的形成过程。总之,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和生物学大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然而从新媒体艺术在欧美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一开始就与商业利益紧密地挂在一起。所以它更多的不是展示艺术而是展示新技术产品参观这种新媒体艺术展往往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参观商品展销会,而非艺术展。
  但创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由于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特性,决定了其必须与技术紧密联合。然而对于从艺术道路走进这一领域的我们来说。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电子技术等等是几乎不可能的或者说是十分艰难的,这就不得不引入另外一个名词一创意产业。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学科交叉性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在传统的行业或领域中,创造性只是一种附属品而不具有产品的核心地位。而现在在一些特殊领域,如电影、广告、软件等。创意或创造性成了市场趋向的产业方式的核心。在这些行业中,设计者提供自己的策划或想法,然后通过多领域团队合作的方式付诸实现。当然,这依然要求设计者对于应用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不需全面掌握。这也是社会分工愈细致化的具体表现。
  纯艺术的作用是发现、提出社会问题,而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作用是解决社会问题。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艺术设计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状况。激发人类无限的创造潜能;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可以富于事物或界面相应的互动机制,以协调信息与人的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信息产品赋予价值和体验。然而,这些理论层面的概念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时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创意如果没有现实意义,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如果我们的设计仅仅局限在象牙塔里,那他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作为一名设计者而不是一个职业技术人员,我们首先应该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本着对人类社会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关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品或产品、技术本身。当然扎实的基础必不可少,但首先应着眼于一个高的起点才更有利于进一步的发展。其次。就应该考虑如何将艺术与生活相融合。拥有广泛实用价值的新媒体艺术无疑是信息时代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或许新媒体艺术只是创意设计的一个新的表达方式,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看世界的窗口――一只属于未来的“上帝之手”。
  
  (编辑/刘丽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1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