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编导意识在人物专题片创作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宫晓雷

  [关键词]编导;意识;人物专题片
  
  对于一部人物专题片来讲,编导需要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但是,不同的创作思维决定了不同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需要编导主观意识的介入。因此,编导需要在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进行不同方面的介入和创作,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加趋于完美。
  编导前期介入笔者定义为寻找,每一个人物身上总有那么一种独特的气质需要编导寻找,那么这种气质就是全篇的基调。在浏览了海量资料后,编导首先要寻找这个人物的特质,为片子定下一个基调,基调为整部片子奠定了基础。另一个需要编导寻找的是一个能折射出人物品质和精神的元素,这个元素可以成为一个符号。编导要赋予其深刻的寓意,这样才能够让整部片子有一个灵魂,使人物鲜活生动。
  编导中期介入笔者定义为发现。在创作一部作品的时候,需要编导在采访和拍摄中发现细节,发现故事。发现能够转场的画面和角度。细节的发现能够让故事细腻生动,采访中地深入挖掘可以呈现惊喜。拍摄时转场的设计和运用能够让片子精致而意味深长。因此,编导中期介入是创作片子的核心部分。
  编导后期介入笔者定义为升华,拍摄结束后,张弛有度的剪辑和契合节奏、情境的配乐和配音都能成为提升整部作品质量的手段。画面的剪辑要借鉴国画的思维,要有留白和浓墨重彩的地方,也就是说,剪辑要讲究节奏。另一个方面,配音和配乐如果能够契合画面的节奏和情境,会成为片子的点睛之笔。因此,编导的后期介入可以为片子锦上添花,进一步渲染主题。
  可见,编导的主观意识介入对人物专题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将以一些曾经做过的片子作为案例,具体分析一下编导意识在人物专题创作中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编导前期介入――寻找
  
  在海量资料摆在面前时,编导需要静下来感受一下这个人物,像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或是柔情中的铮铮铁骨,或是英雄气概背后的涓涓柔肠,或高山仰止,或拳拳寸草……总之,每一个人物身上总有那么一种独特的气质需要编导寻找,那么这种气质就是全篇的基调。每一个人物都是丰富、多面的,在定片子基调的时候也不应该拘泥和定性。片子的基调确定后,就可以围绕这个基调确定画面的拍摄风格、剪辑风格、画面的整体色调和音乐风格。因此,定下一个基调是制作一部片子的基础。
  创作一部人物作品,编导要寻找一种元素,这种元素可以是一个物品,一句话,一个声音,一个习惯,一个故事细节等等,它需要具有一定的特性,就是能折射出人物的品质和精神。不同的人物,都有不同的人生历程,但是,总有那么一件东西让他记忆犹新。让他荡气回肠……那么,这就是全篇的魂。找到了一部作品的魂,可以让片子灵动而悠长,也可以让观众印象深刻。
  
  编导的中期介入――发现
  
  1.细节出彩,一鸣惊人。所谓细节,在字典中的一个解释是: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在我们的创作中,细节的运用对表现主题有点睛的作用,往往一个细节的发现可以概括这个人物的精神。片子可以综合运用各种视听语言去展示,一段字幕、一段没有声音的画面、一些录音片断等等,都能成为展现人物的元素。
  
  2.在采访中发现。制作人物专题片,前期采访非常重要,因为采访中往往会发现新的角度和故事,有时候会给编导带来惊喜。采访中发现的细节比资料中读到的更生动,更有表现力,因此,编导应该有充分的前期采访。
  
  3.转场――让起承转合灵动起来。转场(TBANSITON)的定义如下:构成电视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一个个镜头连接在一起形成的镜头序列叫做段落。每个段落都具有某个单一的、相对完整的意思,如表现一个动作过程,表现一种相关关系,表现一种含义等等。
  在短短十几分钟的片子里,要展示一个人物的一生,并不容易,因此,需要把这个人物最精彩的几段故事展示出来,这样就会遇到一个问题,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转换。如何排列结构,如何过度自然也成为需要编导解决的问题。
  
  编导的后期介入――升华
  
  1.画面编辑:疏可走马,密不容针。清汪维堂《摹印秘论》云:“秦篆如丝袅袅,汉文玉箸端庄。空处可以走马,密处毫不容针。
  在国画中,“疏可走马。密不容针”通常用在描述整个画作的布局上。就是一种艺术的造型与空间的分割。这是书家画手孜孜追求的一种境界。可见留白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后期剪辑上,片子的布局也像创作一幅画一样,要有留白和浓墨重彩的地方,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剪辑的节奏。在紧张的段落,要充分利用视觉元素表现紧张的氛围,而在舒缓的时候,不需要过多的陈述和语言,只要静静地展示,有时候甚至没有声音,也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配乐和配音――作品的华彩。优秀的配乐和配音是对片子的二度创作,能够给作品加分。有时候,一段音乐可以把观众带回到曾经的年代,一段简单的铃声,能营造一个空灵的氛围,一段急促的音效能够悬念迭起……总之,音乐的制作在片子的制作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编导要有效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情绪。片中的音乐并不需要铺满,而要根据节奏和内容留出空隙。上面提到画面剪辑的节奏要求同样适用在音乐的应用上。有时候,相应的同期声也能够起到描绘意境的作用。比如一段七八十年代的画面内容,这时候可以不需要音乐。只要一两声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就可以传达那个年代的信息。
  此外,解说词的配音对一部作品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或急或缓,或慢或顿,都要切合解说词的意境和人物的心情,千篇一律的声调是不能给描画人物加分的。
  总之,一部人物专题片的制作需要多个环节互相配合完成,如果一个环节薄弱,就会影响全局,因此,只有编导在前期、中期、后期各个环节都下足工夫,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编辑: 刘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2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