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现历史新跨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加海 焦 初 王 强 史维学

  这里是渴望知识的圣殿,众多寻求者燃烧着充满希冀的渴望,绽放出绚丽的生命之光;
  这里是栽种希望的沃土,用爱心播种,用思想浇灌,用人性指引,让千千万万梦想在这里成为现实;
  这里是人才的摇篮,让莘莘学子带着生命的光芒走来,让自信去拥抱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这里就是被誉为中国绿色米都的建三江,这里粮食总产是黑龙江全垦区的1/3、是全省的1/8、是全国粮食总产的 1/95;这是个全国闻名的大粮仓,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
  就是这充满希望的地方,有一座美丽的校园,她凭借“弘毅坚强”的品格,“笃行求真”的韧性,用热诚的双臂担当起共育桃李的历史使命,一位位辛勤的园丁在这里诲人不倦,精诚播撒文明的阳光雨露,她就是建三江分局第一高级中学。
  目前,全校共有教职工255人,在校学生3 600多人,现有74个教学班,中学高级教师58人,其中1名特级教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教师学历达标率99%。近年来,学校在分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立足实际,放眼长远,大胆创新,严格管理,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
  2009年高考,建三江一中二表以上总进段人数607人,其中一表进段162人,比最高年份2007年还增加35人;二表以上进段人数比2008年增加97人。总局教育局局长冯永庆到建三江调研时高兴地说,“今年总局二表以上进段人数增加100人,而建三江一中就增加了97人,大面积提高升学率,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2009年高考建三江一中创造了四项历史新纪录,一是一表以上过段总人数创造新纪录;二是二表过段总人数首次突破600大关,创造新纪录;三是文科二表以上进段率居总局第一;四是在总局八个学科平均分和文科、理科总平均分十项评比中七项获得第一。”谈到这个成绩时,建三江一中崔锡印校长高兴地说:“这是分局党委高度重视教育的结果,是深化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果”,这一成绩预示着学校未来蓬勃发展的前景。
   建设一流的校园,致力打造 “中国东北部最好的学校”的办学目标,“用一流的管理,育一流的人才”成为建三江一中每位教职员工的共同任务。
  建三江一中近几年先后荣获 “黑龙江省创新教育实验先进学校”、“全国创新学习先进实验学校”、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科学研究与实验”先进实验学校、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实验学校、黑龙江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面对这一切,建三江一中师生感慨:荣誉桂冠都是用勤奋编织而成的。
  
  建一流学校
  
  建三江一中创建于1980年8月,系农垦总局重点高中,总局示范性高中。二十多年来,建三江一中在风风雨雨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几经沧桑,风雨兼程,一中人始终秉承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不断将知识的种子撒播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使文化的雨露滋润着一个个焦渴的心灵。
  步入今天的建三江一中,校园洁净,教室整洁,教师人人充满信心,学生个个勤奋向上。晨曦中,琅琅书声不绝于耳;夜色里,宽敞的教室灯火通明。这一切,都在昭示着建三江一中新的腾飞,新的辉煌。
  “教育无小事,时时有教育;管理无小节,处处见规范”。校长崔锡印如是说,让学校每一个环节都近乎完美,是一中人的办学宗旨和理念。
  实现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学校校舍设备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了适应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需要,建三江一中克服重重困难,大力加强学校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在分局党委、分局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原有教学楼基础上,从2002年至今已相继兴建5 142平方米的科技楼1座,10 000平方米的新教学楼1座,8 456平方米行政办公楼1座,集洗浴、餐饮为一体的5 000平方米综合楼1座,5 000平方米的男、女公寓楼2座,今年又兴建了 6 204平方米的艺体馆1座,6年间学校在硬件基础建设上投资达到近亿元。学校硬件建设逐步完善,校园基本实现了硬化、绿化。目前,已投入200万元建立了校园网,投入186万元建立了4套现代化的理化生实验室,4套微机室,2套语音室,班班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确立远景发展规划,提高办学品位是建三江一中不断追求的新目标。该校还将进一步建设校园文化广场、多功能教学楼、室外运动场、塑胶跑道、图书馆等,使学校硬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在积极进行校园规划的同时,学校还确立了“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和“探索一种模式,形成一种风气,创建一种文化,打造一所名校”的发展目标,使办学环境日新月异,办学水平逐年提升。
  2009年,建三江一中各学科的高考成绩十分突出,在总局高考成绩综合评比中,该校以综合得分18.5分的成绩位列总局第一名,理科的总平均分及文科的总平均分在总局十项评价指标中七项位列第一名,语文、理综位列前三甲,刷新了历史记录。办学声誉和办学效益的快速提升,吸引了周边局(县)人的目光。近年来,学生出现了“返潮”现象,要求转往外县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少,慕名要求从外局(校)转入的学生与日俱增。
  
  塑一流队伍
  
  有人说:在教育这个竞技场上,校长是领跑者,校长跑得多快,老师们就能跟多快。建三江一中校长崔锡印在教育领域“奔跑”了几十年,这位充满睿智、富于进取的校长,把满腔的情怀和大半生心血都献给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使他在学校管理上沉着冷静、应对自如。
  校长崔锡印曾在全校教职员工面前立下了要把建三江一中办成中国东部最好的学校的誓言。
  为达到此目标,学校近几年来始终提倡,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校长崔锡印说,“没有教师质量的提高,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教师的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发展”。
  因此,建立优秀的教师群体是兴校之本,学校要尊重教师完善自我的需求,给教职工成长提供发挥聪明才智、体验成功快乐的舞台,使教职工“顺其气,显其才”。
  另外学校还通过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此筑牢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管理工作全过程。他们在人事及分配制度上推行“聘、考、效、酬”的方式,在干部聘用上,让中层干部通过竞聘演讲、职工代表投票考核测评、领导班子审定后聘任上岗;在教师岗位聘用上,为力争优化组合,由学年主任、教务主任提名,经学校班子审定,最后确定人员岗位,到目前经过考试、评议,并结合常规考核成绩,转岗教师2名,根据分局内部退养政策,办理内退教师4名,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学校将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岗位绩效工资先行推进到位,将班主任、中层干部原档案工资的20%工资拿出来进行活化,并根据班级、学年管理情况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量化考评,发放绩效工资,大大增强了学校干部与教师的责任心。
  教师不仅要做讲师,更要做人师,要以自己的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这是建三江一中老师人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建三江一中有这样一支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2009年2月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的建三江一中数学教师王红香便是追求这种境界的教师代表。王红香1987年从教至今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教学成绩显著,相继被评为黑龙江省骨干教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特级教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数学学科带头人。她自从教以来,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她以“人格是最高学位”的育人宗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感染着她教过的每一个学生。她乐于和学生交往,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学生把她当做亲人,有困难乐于找她帮助,而她总是竭尽全力地帮助学生,她也因此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重,几乎年年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 ”。同时她的教学成绩逐年提高,不断创造新纪录;从1992年至今她所带班级学科高考分多次创造了省平均分最高纪录和总局多连冠的纪录。她的教学成果及人格魅力也同时感染了她身边的每位老师。

  一位新毕业分配到一中的老师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很多时候,我感到很累,想瞌睡,但是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当我面对学生时,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面对学生的目光,想想王红香老师的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想想为了我们学校的辉煌,我不能懈怠。”
  优秀的老师传授了丰富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在建三江一中,爱岗敬业的优秀老师很多很多。他们披星戴月,呕心沥血,一心扑在班级工作上,没有八小时工作制的概念,为了学生的前途,除了爱心就是奉献;面对家长的重托,除了责任就是使命,一流的教师队伍保证了建三江一中屡创佳绩。
  
  创特色德育
  
  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千校一面”是办学大忌,特色越来越成为学校的“立校之本”。建三江一中近几年在打造特色教育,提升高品位校园文化上狠下工夫,相继打造了建三江一中特有的“马丁精神”和“载村、慧中情怀”。
  美国旧金山的马丁・甘拉克先生于2002年自愿来到建三江一中任英语教师,到目前已整整任教八年却分文不取,还拿出8 000余元资助贫困学生,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感染了所有的教职员工;张载村、陈慧中夫妇曾是建三江分局七星农场的知青,是印尼华侨,现定居香港。2000年,他们夫妇回访建三江时得知,当地每年有许多学子由于经济困难,难圆求学之梦,便于2001年3月成立了建三江一中“希望之光”载村、慧中扶助贫困学生基金会。他们每年拿出18万元资助优秀及贫困学生,至今他们夫妇已投入164.605万元,资助高中生2 789人。
  “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是建三江一中特有的德育资源。他们的义举激励了全体师生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如今,学校聘请张载村为学校名誉校长,他每年都定期来学校给全体师生做有关师德和德育工作报告;聘请马丁先生不仅传授英语还兼介绍美国文化,使学生在锻炼了纯正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还学会了如何做事、做人。学校借此把弘扬“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与加强师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多一份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多一份对事业的敬业与奉献。通过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了学校良好的校风、班风、师风、学风,打造了一支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教职工队伍。相继涌现出了以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北大荒百面旗王红香、省级巾帼建功标兵张淑华、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刘思成老师为典型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并把弘扬“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用他们高尚的人格去感染激励每一位老师。
  建三江一中还以开展主题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上得到进一步升华。
  学校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组织开展了学雷锋、革命歌曲歌咏比赛、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希望之光奖学金颁发大会”、“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等活动,启迪了学生心灵,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开办了青年业余党校,现已举办了12期,培训学员2 000余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现已发展学生党员26人;开办了青年军校,举办16期军训,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纪律观念。另外学校还加大了宣传力度,创办了《北雁》、《绿川》、《新声》、《教育教学研究》等刊物,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宣传阵地,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在这些刊物上发表心得文章,这一系列举措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洗礼和文化熏陶。
  
  做人才摇篮
  
  翻开学校20余年上下求索的历史,我们发现,学校能有今天的可喜局面是学校多年来坚持“修炼内功”的结果。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坚持把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当做中心工作来抓,在培养优秀学生达标率上下工夫,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几年来相继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校园,争做学习型教师”,“教师大练兵、大比武”等活动。活动包括新老教师结对子的青年教师拜师会及青年教师汇报课等内容,促进教师业务的迅速提高,营造了教师互帮、互学、互助的良好氛围;开展教师业务比武,加强教师学术交流,促进教师业务提高的作用;开展了请进来走出去活动,邀请哈师大附中的特级教师来校讲学、派教师参加高考讨论会,并到各校哈师大附中听课学习。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建三江一中教师找到了提高学生成绩的抓手,相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学校教育教学成绩也飞速发展,高考升学从2000年开始到目前九年迈出九大步:高考成绩从1998年当时全总局第九名到2000年一跃上升到总局第三名,2001年至2003年建三江一中连续三年夺取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高考成绩第一名。在此期间先后有3名学生夺取垦区理科状元:1998年,崔丹丹同学以679分的成绩为学校首次夺取垦区理科状元,并考入清华大学,当年在全省排第6名;2001年,王启超同学以673分的成绩,第二次为学校夺取垦区理科状元,并考入清华大学,当年在全省排第10名;2002年建三江一中有14人高考总分超过600分,其中,杨欣同学以667分为建三江一中第三次摘取了垦区理科状元的桂冠。2003年高考,建三江一中二表以上入段人数312人,一表入段101人。其中尹飞龙同学以617分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徐晨同学在文科类以599分的好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这一年高考建三江一中体育术科有2人以92分的成绩排全省前30名,体特生刘峥同学高考术科成绩列全省第一名,美术考生张晓萌同学美术成绩列全省第一名,徐越鹏同学美术专业术科成绩在全国排第18名。2005年高考钟振宇以660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于野以645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2006年牟媛以663分的成绩夺得总局文科状元,并考入北京大学;2007年王浩伟同学以641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在2008年省数学奥赛中,全总局只有3名学生过百分,建三江一中就占两人,高三的陈奕丞同学以120分的成绩取得垦区第一名。
  建校29年来,学校高考多次名列总局前茅,先后有3名学生夺取总局理科状元,1人夺取总局文科状元。共向上级院校输送新生9 200余人,其中本科生6 600余人。
  建三江一中校园有这样一句话: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路,为学生的成功、成才搭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回顾历史,建三江一中已经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学校设施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教学成果日益突出,近年来,建三江一中学校、教师、学生多次荣获省级、国家级多项奖励。学校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展望未来,学校将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桑梓。
  面对挑战,一中人锐意进取;面对未来,一中人信心满怀。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一中人,正信心百倍地努力,向着“创建垦区一流教育”,打造“中国最东北部最好的学校”的目标进发,用拼搏进取的精神去迎接更加灿烂的明天。□
  (编辑/丹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37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