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邹晓明

  [关键词]创新;艺术理论;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之所以常谈,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人类社会就不会发展到今天。二是创新活动是动态的,每个时代每个时期,创新都有不同的内涵和不同外延。今天看来是新的,明天就会成为旧的。正如学者赵翼所说:“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予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可见,新与旧始终处于交替转换之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的艺术理论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是建立了省市两级艺术科研机构;二是以省艺术研究所为主,集聚了一大批艺术理论工作者,并推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尤其是近年来,专著频出,集成志书陆续出版,国家课题、省级课题接二连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等等。这些都标志着我省艺术理论工作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坐在成绩上故步自封。应当清醒地看到,当下我们的艺术理论还有一些需要创新发展之处。一是我们的科研成果多数拥挤于基础理论研究上,原创性成果较少,很多观点和认识缺少新意。二是学科处于较孤立状态。主要表现为艺术研究各门类的孤立,单门类的研究较多,综合联系起来研究的较少;艺术科研机构、组织的孤立,艺术研究人员个体与个体的孤立,而相互沟通与合作的较少。这种孤立现象往往会导致盲人摸象,即每个人触摸到同一大象的不同部位,摸着尾巴的人说大象像蛇,而摸着肚皮的人就说大象像堵墙。三是我们的艺术科研手段较为单一,研究方法还很陈旧,创新思维能力有待加强。
  一直以来,我们的艺术理论界自成一家的人少之又少,研究方法还停留在单维度的艺术学与社会学框架之中,吸收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的最新成果的理论研究很少。有鉴于此,我们的艺术理论创新就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理论要想创新,就要求理论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一个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就应具备如下人格特质:处理问题的灵活性;较强的好奇心;敢于打破常规;对事物的敏感性。仅具备这些人格特质还不够,有创新意愿的人还要热爱理论工作,并在精通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有要改变这一专业现状的强烈愿望,并能够把自己的新想法“低买高卖”出去。“低买”是指寻求一种人们尚不知道的想法或人们不感兴趣的想法,但这些想法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通常,这些想法首次提出时,会遇到阻力,但坚持下去直到让他人信服,这就是“高卖”。
  其次,作为一个创新者,他还要有一个人际关系网络,有以让人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新观点、新认识的能力,从而帮助他完成他自己理论创新的使命。
  再次,应当说我们的艺术理论工作者很多人都有艺术创作和舞台表演的经历,或精通一门艺术专业特长,因此比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人更具有创新型人格特质。我们应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在理论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脑子动起来,眼界宽起来,思想活起来,想法多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具备理论创新的先决条件。
  最后一点也非常重要。创新要有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否则,他的创造力就会得不到充分的施展。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男人去寻找曾经在世的最伟大的将军。当他询问别人在什么地方能找到这个将军时,他被告知:他要找的人已归西,并升入了天堂。他来到天堂门,把此行的目的告诉了上帝之后,上帝指向附近一个灵魂。男人质疑道:“这不是最伟大的将军,我认识这个人,他活着的时候只是一个补鞋匠而已。”“这个我知道。”上帝回答说,“但如果他能做将军的话,他一定是所有将军中最伟大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才提供环境促进其发展和表现自我的重要性。顺此而论,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他们营造一个善于创新、接纳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
  第一,应当积极鼓励创新,并给予创新者奖励;同时以宽容的态度允许错误和失败。只有通过这种态度和政策的转变,创新才能成为常规,而不是例外。
  第二,应当创造一种环境,使创新者感觉到提出某种新理论、新观点是安全的,让那些直言不讳的人不会感到窒息,还应当利用这些人引领该学科的发展进步。
  第三,要有良好的科研课题项目管理,充足的资源和经费投入与精神投资,营造科研团队沟通、合作与共事的气氛,以及争取和完成重要科研课题项目的内部压力等。□
   (编辑/刘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3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