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高引资竞争力的我国外资发展战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建国
近几年来,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积极吸引外资已经成为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国内各地区引资竞争也日趋激烈, 引资方式由政府注重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逐步转向以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营造人文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引资综合竞争力的培育。各地吸引外资工作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层开的,是与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跨国公司投资发展的新战略相联系的,也是改革开放深化与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的结果。迫切要求适应引资方式转变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加快培育吸引外资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国家吸收外资水平和质量。
一、吸引外资综合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竞争力是竞争的动力和源泉,它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企业,世界经济论坛WEF(WorldEconomyForum)在《关于竞争能力的报告》中指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他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现在竞争力的概念已被运用到区域之中,主要研究的对象为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美国学者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国家的竞争力是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文化、制度政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在此过程中,国家的作用不断提升,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国家竞争力”,是“一国能获得经济(人均GDP)持续高增长的能力”,并提出公式:国际竞争力二竞争力资产x竞争力过程。《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联合研究组指出“在一定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国力的强弱程度, 实际上也就是企业或企业家们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就是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
置能力。”
引资竞争力作为城市功能的一部分,是对外国投资在不同城市获利能力的一种综合评估,可以体现吸引外资质量和水平的高低,主要包括市场环境、产业配套能力、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人才环境和国际化环境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口向,成为城市吸引外资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并在一定条件下决定引资能力强弱和外资工作的方向。课题组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提出的国际竞争力理论,结合北京市统计局对全国主要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苏州、杭州、成都、武汉和大连等排名前个位的城市引资综合竞争力各项内容比较结果如下:
一是政府管理环境。包括政府运行的廉洁高效、政策法规可操作性、执行性和透明度以及公务员的服务观念和态度。北京排第4位,前3位分别是深圳、广州和上海。
二是产业发展环境。包括当地原材料采购便利程度及产业工人的数量和质量、产业市场范围及市场辐射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集群的积聚程度、当地生产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销售市场的便利程度。北京排第5位前4位分别是上海、深圳、广州、大连。
三是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包括信息化建设程度及完备性、交通物流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体系、通关设施及通关效率以及金融服务设施完备性和服务水平。北京排第2位,第1位是深圳,上海排第3位。
四是人才环境。包括劳动力的成本和结构、人才的敬业精神和国际化观念、吸引人才的力度。北京排第1位。
五是国际化环境。包括国际服务功能设施、国际化交流环境、环境质量和旅游资源。北京排在第4位,前3位分别是深圳、上海和广州。
吸引外资综合竞争力的总体水平,深圳第一、上海第二、广州第三,北京第四,天津第五。
二、提高引资竞争力的国内外背景
1.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和投资活动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以微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最强大的动力。技术与生产过程的分离产生了“知识经济”,新的高技术产业内垂直分工格局成为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内涵,推动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张。发达国家凭借先进技术和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成为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1 9 9 9年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 (FDl)增长46%,达7320亿美元。目前,世界上80%的研究与开发成果来自于发达国家,全球国际贸易中有54%的产品属于中高等技术产品,在美国1990-1996年公布的公司专利中,世界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占到了1/4以上,1995年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许可证和特许权使用费支出达600亿美元,比20年前增长了10倍。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看重产业配套的聚合效应和核心城市市场的辐射能力,超过 70%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向10个最大的接受国,它们全都是那些开放程度更高、市场范围更大和收入相对高的国家(中国已在1999年由低收入国家调高到中等收入国家)。从人力资源成本、国内市场潜力、产业配套能力和投资软硬环境等多种引资竞争力因素综合比较,中国是最有条件大规模承接新一轮国际间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
2.跨国公司在投资和经营全球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是目前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20世纪80年以来,世界跨国公司得以迅猛发展,从1980年的1万家,海外分支机构不足9万家,增至2001年母公司达 6 5万家,海外分支机构85万家,控制世界90%以上的国际直接投资, 70%的技术转让和40%的工业产出。据统计, 目前仅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全球GDP的 20%,国际贸易的30%以上,工业研制开发的80%。各国相继降低了商品和投资的进入门槛,改善了投资和经营环境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生产、消费和交换各个环节成为可能。因此,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不仅传统制造业跨国公司加速了全球扩张,而且服务和高技术跨国公司也不断提高以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为基础的全球综合运作能力,成为全球化竞争新的主体。
3.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随着多数国家实现了投资和资本市场的自由化,特别是对服务部门取消管制,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以及放松对并购的控制,跨国并购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过去10年,世界生产的增长主要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已完成的跨国并购价值从1 995年的 2290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11000亿美元,占全部FDI的比重由44%提高到87%,达到历史最高。跨国并购更多的表现为强强联合和战略性收购,从电信、医药到金融的全球性并购浪潮,正改变着这些行业的全球竞争格局,重塑国际生产体系。英国沃达丰公司耗资 1900亿美元收购德国曼内斯曼公司,合并后资产达350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并购案。另据美国波士顿公司统计,从1998年到2001年,中国国内发生了1700多起并购案,涉及金额1250亿元,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其中海外企业收购国内企业的交易有66起,金额为66亿元人民币,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第三大并购市场,这也从侧面说明跨国公司正在以更为直接的方式进入国内。目前,国内的银行、证券、航空、汽车、商业、家电、医药等行业均有可能成为外资购并重点考虑和有限突破的领域。
4.引资政策的自由化有力的推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而竞争。在世贸组织的推动下,各国纷纷取消对外资活动的种种限制政策,推行更大程度的外资政策自由化。据统计,1999年,有 63个国家对涉及外商直接投资的 140项法规进行了修改,其中94%的修改是为了给外商直接投资创造更为有利和宽松的环境。1995- 2000年,世界各国间共签署双边投资协定655个,投资协定的签署咸
为外资政策更加自由化和投资环境改善的明显标志。美洲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多数区域一体化组织也把在成员之间实行投资自由化,促进区域内投资作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签订和实施了投资自由化协定。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将按照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逐步取消对外资的歧视性待遇,实行外资政策的自由化,把营造统一、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政策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近期国内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电信、金融、分销、教育、旅游、专业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扩大开放的相关法律法规,
5.国内城市问引资竞争呈现日趋激烈的态势。近几年,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新的特点,流动规模扩张减缓,加上国际投资环境更为复杂、产业结构变动加快和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国际直接投资为寻求利润最大化,主要流向投资环境相对规范、高收益机会更多的地区。2002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接受直接投资(不包含跨国并购M&A方式)最多的国家。与几年前各国之间引资竞争不同的是,现在激烈的引资竞争更多的发生在我国国内城市之间。各地高度重视提高引资综合竞争力工作,以改善投资环境为重点,加快了各领域特别是服务业的开放步伐。上海市2002年1-10月,合同外资达91.0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3%,其中服务业合同外资同比增长97.05%,预计全年吸收合同外资可超过10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增资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落户是上海外商投资加快的主要原因。目前,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的跨国公司、投资性公司达78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达80家。厦门市致公党组织针对利用外资连续两年下滑的情况,专门就提高招商引资竞争力向政府提出党派提案,市领导高度重视,下决心解决招商引资中出现的问题,取得明显成效,2001年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 26%和11.7%。
三、国内外城市吸引外商投资的经验分析
各国、各地区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引资竞争,积累了大量提高竞争力方面的经验。 (一)直接投资和对外借款并重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借款对经济发展各有利弊,外商直接投资没有还本付息之虞,但往往导致产业发展控制权受制于跨国公司,实质是以长远发展利益换取短期繁荣。对外借款有项目效益欠佳、资金循环梗阻而过度负债、经济失衡的风险,但运用得当,能够迅速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东亚经济发展几个成功国家里,日本走的是以借款为主的发展道路,香港、新加坡则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台湾实行直接投资与对外借款并重的方针。根据对跨国公司投资行为的研究,跨国公司为保证其在国际垂直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对东道国投资往往是股权控制、技术控制和市场控制三位一体,要破除跨国公司的产业控制和产业压制必须从破除股权控制入手。在实行国际投资自由化的情况下,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可以用来影响外资和内资企业经营的政策工具非常有限,因此多采取直接投资和对外借款并重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对外商直接投资实施差别化股权安排,对幼稚产业通过制定技术标准、补贴科研、政府优先采购等符合WTO协议的新方式进行保护,对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部分或全部放开股权;另一方面,通过适当扩大对外借款规模,支特重大项目的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结合
过去20多年里,我国实施“市场换技术”的引进外资方针,在实现利用外资增长、国民经济发展的同的,也存在一些问题,难以达到模仿和创新的目的。一些外商愿意转让的标准化技术不但没有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一定程度反而导致产业低水平建设的重复。这方面最典型的是汽车,尽管中国几乎把整个国内汽车市场都给了外资企业,但长期以来,诸如桑塔纳之类的淘汰车型却大行其道。另外,我国重化工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重大技术,外商或是不予转让,或是作为外商独有的技术秘
密,把中方人员严格的隔离出来,因此支柱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不可能以优势股权出让换取核心技术,只能依赖于自主技术创新。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 努力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并取得一定成就的有中国台湾和韩国。他们共同经验是将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结合起来, 为形成独立的技术开放能力而持续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台湾半导体技术的大本营一一工业研究院每年的研究经费为5亿美元,其中2 5亿为政府拨款,研究人员有3千人。经过10年努力,台湾的计算机制造业终于争取到了进入美国主导、为欧美市场服务的生产网络中,接受客户委托,从事专门的设计、加工技本开发。韩国从1960年实现了全民小学教育,到1995年韩国的总入学率达到 90%,大学入学率达到55%,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通过对人力资本的巨大投资,韩国增强了应对全球化的能力,提高了知识吸取的能力,支柱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三)劳动力寻找型向市场寻找型转变
根据跨国公司和外国直接投资理论,外国直接投资类型按照性质分,主要有资源寻找型(包括自然资源寻找型、劳动力寻找型和技术、管理和组织能力寻找型)、市场寻找型、效率寻找型和战略资源寻找型。资源和市场寻找型属于在当地投资建厂的“绿地投论”;效率和战略资源寻找型主要通过跨国并购完成,是国际直接投资的较高形式。有关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01年底,在我国实际利用的外国直接投资中, 70.3%属于劳动力寻找型,26.39%属于市场和自然资源寻找型, 3 29%属于购并型投资,属于外国直接投资的较低层次。这也是跨国公司为降低劳动力成本,将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或生产阶段集中在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集中体现,1995-1999年间,我国劳动成本只有亚洲四小龙的 ?/15到1/30,只有发达国家的 1/30到1/60。2002年以来,我国进入新一轮外资涌入的高潮,外商投资由单独企业的分散投资转向配套企业的组团投资,由一般加工组装项目转向产业基地型项目,由中小企业为主转向跨国公司的增资为主,直接投资正加快由劳动力寻找型向市场寻找型转变。随着我国并购市场的放开,效率寻找型和战略资源寻找型投资将会迅速增长。 (四)区域合作与综合竞争力提高互动
在市长国际企此家咨询会议上,上海提出了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在二十一世纪把上诲建设成为继纽约、多伦多与芝加哥、东京、巴黎与阿姆斯特丹、伦敦与曼彻斯特为核心城市的五大都市圈之后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发展目标,规划构想将对以上海为核心城市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区域大交通体系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相互融通服务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的合作。据统计,到2001年底,上海、江苏、浙江累计批准外资金额 15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将有400多家进入这一地区。据预测, 10年后,苏、浙、沪地区将会有十几万个外商投资项目和累计1500- 2000亿美元的实际外资。浦东作为长江三角地区建设世界第六大经济城市群核心城市的中心,将成为整个区域引资的核心动力。 目前浦东正在全力打造金融服务、经营管理控制、现代物流、会展旅游和国际贸易五大现代服务中心,加快实现由产业经济一一功能性经济一一服务贸易经济的跨越,以实现未来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挥更强的辐射作用。
四、几点结论
城市功能的升级,对提高引资竞争力提出新的要求。改革开放20年,我国初步建立起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型经济格局。传统意义的外部资金流入对经济发展作用已不显著,迫切需要通过提高引资竞争力,从国外引进具有先进技术、管理和高级人才优势的项目。加入世贸组织作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世纪行动,就是要通过参与全球化,调整体制、机制和政策,增强体制、结构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是营造公平、透明、符合国
际惯例的竞争政策和环境政策。尽快建立健全与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政府承诺相适应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工作程序和标准,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制止对企业的乱收费现象。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的项目总量,改进审批方式,推行网上审批。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测评工作,根据政府测评结果和日常受理外商的投诉情况进行清理和检查,加强对企业的后期服
二是根据不同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实施差别化股权安排。充分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转移的有利时机,抓住跨国公司在中国实施大规模系统投资战略的有利机遇,积极吸引国外知名企业、跨国公司投资制造业,利用外资企业龙头产品及配套体系的聚合效应,振兴现代制造业,延伸主要产业、产品和技术链条,形成具有区域特点和竞争优势的现代制造业产业群,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三是多种方式利用外资,适当扩大对外借款规模。积极进行外商投资风险公司、特许经营权转让等试点,探索项目融资、可转换公司债券、BOT等融资新方式。配合奥运和世博会项目规划、建设,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轨道交通专业投资信托基金等。鼓励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吸纳外国资本的能力。适当扩大对外借款,集中资金支持重大项目的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
四是鼓励跨国公司对基础设施、教育、科学研究投资。通过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获得高新技术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并使传统产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本文作者:梁建国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
济学院管理学博士责任编辑:王云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2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