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评价与开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梅青

  内容提要:针对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评价的复杂性、模糊性等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效结合,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并以青海热贡地区为例,为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评价及开发提供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热贡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4-0079-04
  
  目前对区域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集中于产业化发展及保护等方面,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定性的描述与说明较多,而资源价值量化评价研究相对滞后。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研究已经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正确地、客观地以可度量的标准为基础,判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品位、丰度、开发条件和发展潜力,为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可靠依据。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问题,评价涉及的内容较多,评价指标受考评者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个人偏好的直接影响,客观上要求分层次进行综合评价,因而民族文化旅游价值评价是一个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问题。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Process,AHP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民族文化综合旅游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模型,并以青海热贡地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一、综合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物质、制度、精神及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物质属性和非物质属性),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它具有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分布特征,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又使它具有文化和经济特征。本文在对影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与合理汇总的基础上,构建多级综合指标体系,评估体系共四层,即目标层A、综合评价层B(3项指标)、因素评价层c(13项指标)、因子评价层D(32项指标),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区域民族文化综合旅游价值评价的基础。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首先制定问卷的内容,然后采用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进行权重值的调查。本研究邀请了旅游局、旅行社、高校的旅游学、历史学、民族学等相关专家55人,向其发出调查问卷。回收问卷后,通过计算机处理进行层次单排序及层次总排序,得到各因素权重值(保留四位)。经一致性检验,CR≤0.1,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通过排序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影响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B层因子中,其权重从大到小依次是资源价值要素(0.5713)、现状条件评估(0.2567)和旅游开发条件(0.1721),显然在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评价中旅游资源价值是最重要的评价因素,决定了区域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成败。
  (2)对层次总排序可以得到影响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c层因子中,其权重最大的是旅游资源的价值性C4(0.3550),其次是艺术性C3(0.3377)、市场条件CIO(0.3203)、真实性C6(0.2967)、区位条件Cll(0.2786)、基础设施C13(0.2281)。
  
  (3)最后对层次总排序可以得到影响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D层因子(前10位)依次是:吸引力(0.0722)、感染力(0.0722)、奇特度(0.0494)、表现力(0.0484)、典型性(0.0395)、特殊性(0.0395)、合理性(0.0323)、美感度(0.032)、规模度(0.032)、组合度(0.032)。
  通过对影响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因子进行单排序和总排序,可以指导我们在保护与开发工作中,能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抓住重点与要点,同时也不忽视细节,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从而可以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使投入产出最大化。
  
  二、评价方法
  
  (一)评分标准
  获得评价因子的权重后,进一步需获得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各评价因子的具体得分。由于评价对象受多个因素的制约影响,很多问题难免带有模糊性与主观性,因此采用模糊数学十分制计分法,设计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模糊评分调查表,向有关专家、游客、当地居民进行调查。评价等级中9分为极好,7分为好,5分较好,3分为一般,1分为不好。
  
  (二)模糊评价矩阵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关键在于正确规定模糊评价的论域和合理构造模糊评价矩阵。根据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分别请专家、游客及当地居民填写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模糊评分表,统计各评价指标项在评价等级论域U上的数量,评价等级论域U实际上是确定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评价等级。设评价等级有n个,其评价等级论域U可表示为:U=(u1,112,…,un)={I,Ⅱ,…,N}。假设有m个评价因素,评价因素论域V表示为:V=(v1,v2,…,vm),在规定好评价论域后,经正规化处理,作为评价指标项在各评价等级上的隶属度,根据评价等级论域U和评价因素论域V之间存在的模糊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R;再依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评价指标权重w=(w1,w2,…,wn)及由调查得到的模糊评价矩阵R,进行如下计算:
  B=w・R=[Wl,W2,…,Wn]-R==[Bl,B2,…,Bn]
  将B中结果做正规化处理,依最大隶属度原则,取正规化向量中最大值作为评价等级。
  
  三、实证研究――青海热贡地区民族文化综合旅游价值评价
  
  (一)青海热贡地区民族文化概况
  “热贡”即“金色谷地”,是藏语中对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地区的称谓,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数百年来逐渐形成了以地处隆务河中游的吴屯上下庄、年都乎、郭麻日、尕撤日等数个自然村为中心的文化区。热贡地处汉藏文化、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处,是西进西域、东往中原的交通枢纽和文化廊道。热贡地区在数百年的文化融合中形成了多元兼容,多元共生的文化形态――热贡文化。从文化潜质上讲,热贡文化是以藏传佛教艺术为代表,以各类物质和非物质形式为载体,能够体现热贡地区特色的所有文化元素的集合;从文化形态上讲,热贡文化又是当地常住民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适应农牧交错的高寒自然地理环境、传承藏传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升华而成的一种特色区域文化形态。热贡文化包含了传统工艺美术、古建筑艺术、民风民俗、民间歌舞、民间说唱和具有藏传佛教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等几大类。其中热贡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融合多种地域文化的热贡艺术,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唐卡绘画、雕塑、堆绣、建筑彩绘、石雕、木雕等。热贡文化所涵盖的还有物质文化形

态,如保安古城堡等屯堡式村落堡寨,隆务寺等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还有非物质文化形态,如土族於菟、黄南藏戏等。
  
  (二)综合评价结果
  本研究在2010年5-7月期间,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对70余名相关人士(旅游局工作人员、旅行社、高校教师、学生、游客及当地居民)进行调查。通过整理模糊综合评判调查表,经过修正系数的调整,得到青海热贡地区民族文化综合价值模糊评判的数据。通过最后的模糊综合评判,经DPS(DataProgram System)数据处理系统处理,依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
  1 资源价值综合评价
  计算结果显示,在资源价值综合评价中极好占46.7%、好33.3%、较好13.3%、一般6.7%,因此热贡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要素评价的最终等级为“极好”,其中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悠久性、珍稀性、典型性、感染力、吸引力和规模度等方面的分值极高,得到专家和游客的认可,反映了热贡地区民族文化在历史性、艺术性及自身价值方面比较突出,文化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独特,文化对游客的心理影响很强,同时对游客的吸引力较高。其中有83%的专家和游客认为热贡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悠久性为极高和高的等级,85%的专家和游客认为热贡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罕见和少见,认为热贡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典型地方风格的专家和游客有87%,83%的专家和游客认为热贡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吸引力,87%的专家和游客认为热贡地区民族文化具有极高的感染力,91%的专家和游客认为热贡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在单位地理范围内的数量和单件规模大。
  (1)艺术性:长期以来的相对封闭状态,成就了热贡地区比较完整而独特的原生民族文化系统,艺术表现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涵盖了藏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宗教等诸多内容,并逐渐提炼、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如唐卡、雕塑、堆绣、版画、建筑彩绘图案等多种艺术形式,被誉为“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瑰丽的明珠”。
  (2)历史性:漫长的历史发展使热贡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涉及自然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艺术文化和民俗文化等领域,不但是青藏高原多民族融合的文化见证,青海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更是黄河谷地文化的结晶。如年都乎村等地的土族居民,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在祭祀山神中跳的“於菟”舞,不仅游客可以感知它的原始、独特以及活动场面的神圣,更重要的是它的古老性和完整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热贡地区每年从农历六月十六日开始的“六月摊祭”,亦称“六月会”,其中神舞、龙舞和军舞三种舞蹈比较典型,其场面壮观,气氛热烈,还有高跷、武术、婚嫁、杂耍、合唱、对歌等各类民间艺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是树立文化旅游品牌的绝佳载体。
  (3)价值性:热贡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青海和安多藏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分布相对集中。此区域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地势北高南低,依次分布有草原牧区、山地农区,气候适宜,交通便利,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在全省乃至整个藏区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青海民族文化最为集中,最具多样性、唯一性、独特性的地区。
  2 现状条件评价
  计算结果显示,在现状条件评价中极好占7.1%、好占57.1%、较好占7.1%、一般占14.3%、不好占14.3%,因此热贡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条件综合评价的最终等级为“好”,表现在:知名度、自然结合度、环境安全度、保护机制、自豪感、居民好客度和参与旅游等方面分值高。反映了热贡地区民族文化在真实性、环境条件及居民意向等方面比较突出。
  (I)真实性:由于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附着性,很容易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从实际分布情况看,热贡地区民族文化与自然风光相互衬托,区内分布着麦秀林场景区、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李家峡景区等,以及年都乎村、隆务寺、郭么日佛塔等人文景观,这种分布使自然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绝佳的组合形式,便于旅游的配套开发。有84%的专家和游客认为热贡地区民族文化与相邻自然景区联系很强和较强,认为很强的游客就占了63%。热贡地区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宗教文化十分发达,是安多地区藏文化的中心,对整个藏区影响很大,知名度很高,82%的专家和游客对热贡地区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2)环境条件:热贡地区民族文化布局构思与环境和谐统一,表现出较好的生态意识;且周边社会环境良好,有81%的专家和游客认为热贡地区旅游安全程度高;
  (3)居民意向:热贡地区的居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倍感自豪,对游客持较欢迎的态度,居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较高,当地居民对如何让他们所拥有的热贡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3 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计算结果显示,在旅游开发条件评价中极好占16.7%、好占16.7%、较好占50%、一般占16.7%,因此热贡地区旅游开发条件综合评价的最终等级为“较好”。表现在:环境容量、市场条件和可进人性等指标的分值较高。热贡地区的旅游业处在发展阶段,游客容量呈不饱和态势,有71%的专家和游客认为热贡地区旅游发展空间巨大;通过分析发现热贡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市场需求量大,有57%的专家和游客认为热贡地区是青海当前最为重要的民族文化旅游区,其文化的异质性符合了旅游市场体验异域风情,感受异文化的价值取向;热贡地区距省会西宁130公里,是环中国夏都2小时经济圈最具后发优势的重点地区,区位条件优越,与外界的交通联系比较便捷,但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公共基础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需要加快建设步伐。
  总体来说,热贡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独具魅力、种类繁多,在物质、制度和精神诸方面的内涵极为丰富,并且在参与式、体验型旅游产品或项目的设计方面是极具有潜力的,这与当前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另外在民族村寨可利用程度、文化保存度、文化的同化程度、文化传承度和保护修复措施等方面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在热贡地区的民族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合理开发的意识,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同时艺人队伍断层,完整的手工艺制作濒临失传,热贡艺术商品化现象严重;加之管理不善,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遗失、损坏,许多节庆活动面临庸俗化的境况;保护机制尚不健全,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信息失传或濒临灭绝,热贡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规范管理机制和完善的审定、评审、管理体系,以及规模的科研、培训、传习、教育基地尚未建立起来。这些现状均预示着民族文化的保护是目前的首要任务,而且任重道远。
  
  (三)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思路
  1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方式的选择依据
  热贡地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应深度开发和有效保护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其利用水平。因此要明确民族文化的价值层次结构,提高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

通过对热贡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研究,并结合热贡地区旅游业未来发展,认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应以艺术文化为核心,以民俗文化为重点,在开发中融入自然文化、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内涵,通过整合民族文化,综合运用开发方式,建立以核心景区为龙头,辐射骨干景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体系,着力打造“热贡之乡”的旅游文化品牌。
  热贡地区在选择适宜的民族文化开发方式时,首先要符合热贡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评价结果,较好的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而且能起到保护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的作用;其次是选择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凸现品牌效益、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是能起到带动区域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式。
  2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方式
  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对热贡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评价结果,提出民族文化创意+实景+展演方式、文化遗产旅游村落方式、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方式和文化主题公园方式符合热贡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要求。
  (1)大型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旅游村落方式
  在现代旅游中,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旅游村落表现出巨大的旅游潜力,有着传递文化、文化体验、教育科考、旅游购物娱乐等功能。要发挥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旅游村落的作用,应在综合分析热贡地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本着高效节约、保护第一的原则,建设大型的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旅游村落。以热贡地区目前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旅游村落的分布为基础,结合当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发挥年都乎村、上、下吾屯村的引领作用,在保留村落完整性的同时,充分展示热贡文化的精髓,促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帮助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使旅游者领略真实的民族文化,产生审美感受。这种模式在开发时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村落原生态民族文化的遗留、传承和保护问题。热贡地区原生态文化村落保存的较为完整,几乎均有现代文明渗透的痕迹,当务之急是美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持当地居民自然的生活生产方式和合理利用原生态民族文化,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旅游村落的基础设施,在充分展示文化精髓的同时,从整体上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及其依赖环境。
  (2)民族文化创意+实景+展演方式
  民族文化创意+实景+展演方式就是将热贡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相关文化以及可以借助的其他旅游元素进行整合,通过创新策划,设计包装成文化内涵深厚,震撼力、冲击力和感染力极强的文化艺术项目,以实景为依托进行展演,逐步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这种模式中,运用高科技进行模拟创新,丰富项目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是常用的手段,主要通过光电、多媒体、数字化仿真模拟及三维动画合成等高科技,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优秀民族文化进行提炼和包装,与一些特色的实景等元素巧妙融合,塑造出各种场景,向游客进行表演,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设计以热贡文化为核心,将其所承载的历史、民族、宗教内涵加以延伸,依托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推出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热贡魂》。将山水实景、经典文化与高科技完美结合,演出集唯一性、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融合民族风情,并将安多文化等元素创新组合,创造出天人合一,山水交融的境界。从年都乎经吾屯上、下庄到郭麻日约20公里的距离,紧靠隆务河金色谷地,围绕着热贡文化,在不同的地段演员进行表演,如在年都乎表演“於菟”,上、下吾屯表演唐卡技艺的发展、演变等,以隆务河为载体,游客在船中一边欣赏沿途的自然景观,一边观看演员的表演,感受热贡文化的精髓。《热贡魂》采用“全景式、大舞台、总调度”的构思,按照“景静人动”的创意,立足于源远流长的热贡文化和宏伟的自然山水景观,将各种元素创造性地组合起来,将著名艺术家的创作构思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结合起来。
  (3)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和旅游景区
  文化主题公园是以热贡地区民族文化为主题,有机组合系列与主题相关而形式多样、体验各异的配套项目,并辅以参与性、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强的活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功能区域,用人工的方式荟萃热贡艺术、民间艺术、舞蹈、传统体育、节日文化、传统建筑、饮食文化、手工艺、游戏等于一园,从多角度展示热贡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文化主题公园特色鲜明、具有区域垄断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质。为提高该方式开发的成功率,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投资规模、空间规模和经营规模强调边际效益,切忌盲目追求高投入、大规模;二是高度重视对时代变化、市场需求变化的调适性;三是选址要依托大规模基本客源市场,且与基本客源市场之间保持交通便捷;四是强调形象包装和宣传;五是多产业联动发展,分散风险。
  
  四、结论
  
  本文借助层次分析法(AHP法)和模糊数学理论,从把握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出发,分析了影响民族文化旅游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构成民族文化旅游价值模糊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构建了民族文化旅游价值多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青海热贡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价值的评价及旅游开发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只有明确区域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层次结构,才能选择有效的旅游开发方式,最终实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
  区域民族文化旅游价值模糊评价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将模糊因素量化,克服了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主观性,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但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应用到区域民族文化旅游价值的评价中,也有它的局限性及不确定性,如评价因子的选取,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等。但从目前区域民族文化旅游价值的评价工作来看,该评价法不失为一种较先进的方法,能使评价结论更符合于旅游地的客观实际,从而使民族文化旅游价值的评价更加规范和科学。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海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研究”(09YA630080)
  
  [作者简介]何梅青(1972-),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旅游。
  
  [收稿日期]2011-06-07
  
  责编:启方; 校对:正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2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