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重合产业形成的东部外资产业西移及其目标产业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 燕

  内容提要:产业再转移是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言,越是具备与发达国家相似技术构成的重合产业,发达国家越有可能向该国或地区转移该类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基于这种观点,本文认为中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中,重合产业在发达区域可能作为移出产业存在。而在欠发达区域重合产业则可能是作为移入产业而存在。因此,东部外资产业西移的目标产业选择将集中在易于形成集聚的产业,包括服务产业和地方特色资源加工业等。
  关键词:重合产业;外资西移;产业选择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6―0034―05
  
  尽管有学者从外部资本对本地资本的挤出效应出发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负面效应较大的观点(Cor-bridge s 1986),但多项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仍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是导致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和收入不平等的最重要因素,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平衡密切相关(Sun,H.1998.)。(魏后凯2002)事实上,外商投资及其产业转移的现代化效应已是一个为理论界普遍接受并得到实践检验的事实性观点。正是基于对该观点的认识,欠发达区域目前普遍对东部外资产业的转移抱有热切期望,试图通过承接东部外资产业转移促进本区域现代经济的发展。
  东部外资产业西移就其性质而言,仍属于外商直接投资,但从产业转移的角度看,显然不同于产业的初次转移,而是属于产业再转移范畴。产业初次转移与产业再转移在转移主体、转移方式、产业指向、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都有显著不同。因而,当前理论界流行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并不足以对该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本文试图在评析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国内一些学者近期关于产业再转移的理论范式,对东部外资产业西移进行理论解释,并为其目标地域和目标产业选择提供理论根据。
  
  1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对产业转移作出解释的早期理论主要是以要素禀赋理论(H―O定理)为基础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该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为前提,认为各国产品和要素市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在于世界各国资本丰裕程度的差异,资本稀缺的国家利率高,资本丰裕的国家利率低。资本利率的不同会导致资本从低利率国家流向高利率国家,从而产业随资本流动发生转移。早期跨国直接投资理论存在两大致命缺陷,一是没有区分跨国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差别,二是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假设。
  当代西方的主流产业转移理论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生产直接投资理论。一些学者将边际产业转移理论也归于其中(唐礼智2003)。国际主流产业转移理论主要解释产业转移的初始原因,探讨的是产业如何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动因,立论的出发点在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从分析背景看,主要是二战后至八九十年代的国际产业转移。各主要理论不仅以特定国家与地区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其所指产业转移模式也指向特定国家与地区。经典理论指导下的国别投资模式大致如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美国模式;边际产业扩张论一日本模式;市场内部化理论一西欧模式;国际生产折中一香港的移植性转移模式(唐礼智2003)。如果对国际产业转移进行阶段划分的话,很显然,二战后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应属第一阶段。90年代后,产业转移既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同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大量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产业。可以作这样的论断,产业在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是以已经发生的发达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的效应为背景的,也就是说,第一阶段产业转移和第二阶段产业转移的背景是截然不同的。从现实情况来看,第二阶段产业转移的主体,除发达国家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外,大多是中小企业,伴随产业转移发生的技术转移也主要是适用性技术。显然,在这种产业背景下,如果套用既有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来分析当前的产业转移,是有违理论与现实的关联性的,虽然理论并非是现实的一一对应而仅是对现实的抽象。
  
  2 重合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对西部区域承接东部外资产业转移的启示
  
  中国学者卢根鑫对国际产业转移进行长期考察后,从重合产业形成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发生的国际产业转移现象,提出了基于重合产业形成的国际产业转移观点,并以此进行了理论体系构建。本研究将此理论称为“重合产业转移理论”。通过对该理论的总结与分析,认为,它既可以解释国际产业再转移,也可解释基于国际产业转移的国内区域间产业再转移。
  重合产业是指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技术构成相似的同类商品生产部门(卢根鑫109)。从区域角度也可将重合产业定义为: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技术构成相似的同类商品生产部门。
  
  2.1 基本观点
  国际产业转移往往发生在长期的国际产业贸易和国际产业投资之后,只有当通过这两种形式而建立起重合产业之后才会发生国际产业转移;产业再转移是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分化为产业再转移创造了前提条件。产业再转移既包括经过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比它们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也包括发达国家把曾经转移到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产业撤退出来并移入到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动因在于利用发展中国家较低的劳动力价值以实现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从国际产业再转移中得到双重刺激。一方面为发达国家继续实施向自己转移其他更高等级的产业留下了空间和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创造了利用较低劳动力价值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这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一样,可以增加本国的价值盈余,促进产业结构成长。在此经济条件下,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成长起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速度也会比以前加快。
  
  2.2 重合产业转移机理
  在发展中国家会出现某些在技术构成上与发达国家相类似的产业即重合产业。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值较发达国家低得多,发展中国家重合产业产品具有较低的价值投入,这样,必然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在相同的国际市场价格条件下,发展中国家重合产业拥有更高的利润率;二是发展中国家可以较低的价格在国际市场销售商品。这两种结果都给发达国家重合产业造成竞争压力,面对这种压力,它们不得不对产业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其调整方向无非两个:或是加速重合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其附加值;或是将这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从产业内部深化来看,必

须满足如下条件:技术创新所获得的收益必须能够抵消别国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当产业深化不能够抵消别国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发达国家重合产业就只有一个调整方向,即产业转移。发达国家之所以将产业转移作为产业调整的策略,是因为产业转移不仅能够摆脱重合产业绝对成本较高的不利地位,而且能够实现重合产业的再次价值增值。产业转移的基本形式是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通过产业贸易,发达国家可以将重合产业所采用的资本品、中间品、无形资产等销售给发展中国家,让后者扩大重合产业生产,以便保证将这些产品出口发达国家,满足后者对这些重合产业产品的需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销售资本品、中间品、无形资产,有时是为重合产业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寻找新的世界市场,实现产品价值;有时是为关、停、并、转的重合产业剩余设备(二手设备)的“二次增值”,寻求新的途径。通过产业投资,发达国家可以将重合产业所采用的大部分生产要素(包括少量劳动力)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发达国家所需要的全部或大部分这类产业的产品,即部分或全部返销发达国家。不论采取上述哪种转移方式,最终都表现为某些产业(战后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达国家逐渐显得增长乏力,逐渐萎缩疲弱,而发展中国家重合产业才刚刚蓬勃成长,处于高速增长时期。
  就产业转移的不同步现象,从产业移入国的经济条件看,应强调产业转移是在发展中国家重合产业形成并使发达国家该产业的绝对成本优势丧失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越是具备与发达国家相似技术构成的重合产业,往往这类产业移入的成分越高,发达国家越有可能向该国转移该类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发展中国家的重合产业之所以能够吸引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其重要原因在于重合产业的出现为转移产业准备了一系列条件。
  从产业移出国的产业转移策略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不是随意移入某一国的随机过程,而是自觉选择适当移入国的有序过程。其选择标准不仅仅是一般劳动力价值低,而且是熟练劳动力价值低,并且具有一定的工业发展基础,这在主观和客观上都体现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的梯度推进战略。
  
  2.3 重合产业转移理论的功能与适用性
  重合产业转移理论在国际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的背景下专门考察国际产业转移,使国际产业转移的发生并非基于一个单一因素的作用,从而克服了主流理论成因单一化弊端。主流产业转移理论对产业再转移缺乏解释,而重合产业转移理论则通过“发展中世界的分化”这一人所共知的现象,客观解释了产业再转移的发生机理。追溯“发展中世界的分化”原因,不难发现,其印证的正是国际主流产业转移理论所提供的一系列理论解释。因此,国际主流产业转移理论解释的对象将作为重合产业转移的背景而存在。事实上,国际范围内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其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仅由发达经济体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产业的现象只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一部分,大量的产业转移也发生在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以及两类经济体内部。因此,产业再转移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正逐步凸现。再者,主流产业转移理论更多是从产业移出地微观经济主体的转移动机考察国际产业转移,而重合产业转移理论则以中观层面的产业为分析单位,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出发,对产业移出地和移入地产业调整进行考察,尤其注重对产业移入地产业条件的分析,使国际产业转移中移出地产业转移策略与移入地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条件有效对接,解释了国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产业去向问题。
  重合产业转移理论实际上是对比较优势理论在产业范畴的拓展。该理论所强调的重合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化事实上就是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贸易和接受国际产业投资后运用内部政策调控形成新的动态化比较优势的过程。新的动态化比较优势在发展中国家间的差异,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同位阶或者环节。已形成发达国家重合产业的国家处于分工的高端,具备条件接受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当然,该理论对重合产业形成的途径并非唯一,如果发展中国家通过内部工业化政策建立起相应的产业体系,其中部分产业在技术构成上与发达国家等同,事实上也可以承接该类产业的国际转移。对国内区域而言也是同样道理。对该理论观点的另一个支持性观照视角是:除极少数特殊事例外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参与国际贸易并接受产业投资,对中国大陆内部区域来说,如以三大区域来看,没有哪个区域没有参与国际国内贸易和接受国际国内产业投资,有的只是程度的差异。因此,该理论的前提是真实的。相应的,基于重合产业形成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其政策指向就在于:对国家而言,在参与国际产业贸易和接受产业投资后,以有效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成产业的“革命性转换”,以培育相较于同类国家的比较优势,促进本国在国际分工环节中地位的提高,接受更高阶国际产业的转移。对区域而言,其政策指向同样适用。
  重合产业转移理论虽然着重分析国家间产业转移,但其原理同样适用于区域,包括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本文将在区域意义上运用这一理论并借鉴其他理论的适用性观点分析东部外资产业西移问题。
  
  2.4 对西部区域承接东部外资产业转移的启示
  2.4.1 重合产业是发达和欠发达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契合点。从产业发展和结构演进的角度看,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的产业高度并不是绝对的,在两类区域有可能同时存在技术构成相似的产业即重合产业。两类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中,重合产业的角色不同,在发达区域重合产业可能作为移出产业存在,而在欠发达区域重合产业则极有可能是作为移入产业而存在。
  2.4.2 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是以区域分化及其相应的产业成长为前提的。同为欠发达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区域由于采取了较为科学的产业成长策略而处于较高的经济梯度,从而会成为产业移入的目标地域,处于较低经济梯度的区域则可能会因不具备产业移入的条件而陷入发展的恶性循环。
  2.4.3 在要素禀赋相同的情况下,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主要体现在重合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程度上。对欠发达区域来说,必须加快要素优势向重合产业优势的转变。
  2.4.4 产业转移中产业层次的推进和地域层次的推进是紧密相连的。从产业层次上来说,其发达区域最初承接的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会逐渐承接资本密集型产业。从地域层次上来说,具备一定工业发展基础的欠发达区域,在承接一定规模和质量的产业后,会逐渐调整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从而成为产业移出区域。而这正是区域所处经济梯度得以提升的体现。
  
  3 东部外资产业西移的目标产业选择
  
  3.1 产业转移中的目标产业选择原则
  从总体上说,西移的目标产业是欠发达区域与发

达区域的重合产业。在此基础上,目标产业选择还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3.1.1 成本节约原则
  生产经营者在进行产业进入决策分析时,要想实现资产的有效组合,不可避免地首先要考虑到成本,都必须进行成本与收益的分析。成本节约可以来自于要素价格的低廉,也可以来自于规模经济产生的规模效益,也可以来自于政府政策所颁布的税收优惠和产业优惠。
  3.1.2 分工深化原则
  分工以及由此产生的专业化的发展,不仅节约了生产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为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为全社会带来经济利益。具体来讲,分工的深化将推动市场容量的扩大,分工的深化将拉长产业链,使中间产品剧增,产业配套能力提高,分工的深化将导致消费的多样化,产品的品种也将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3.1.3 要素有效利用原则
  与本区域比较优势相一致的要素禀赋是形成某一特定产业或产业布局的基础。资源丰裕的地区依靠自身的禀赋优势吸引外资并形成聚集经济便成为一种可能。由此可见,在产业聚集区形成的过程中,要素禀赋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起到了一个基础性的作用。
  3.1.4 产业竞争力原则
  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比较竞争能力,体现在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以比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进入这样的产业,至少可以直接获得该产业已具有的平均利润。
  
  4.2 东部外资产业西移的目标产业
  4.2.1 易于形成集聚的产业:东部外资产业西移的目标产业之一
  西部地区是我国资源密集地区,西部省区的资源综合优势度、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综合指数、自然资源总丰裕度等指标明显高于东部省区,资源密集型产业如农牧业、传统机械加工业、资源加工型重化工业等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除此之外,西部土地和劳动力数量大,要素价格低廉,而且多年积累的基础设施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但是,拥有以上优势的西部现阶段并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聚集,而且从客观上讲,西部正处于市场体系从发育到成熟的过程中,政策和法规尚欠完善,要素和产品市场尚欠成熟,政府和社会治理尚欠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尚欠科学严密,这些市场条件对大多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外资企业缺乏吸引力。
  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产业集群所拥有的便利条件和规模效应对外部资金有较强的吸引作用。但是对于一个没有形成产业聚集或者只有产业聚集点的落后地区,如果当地有市场需求前景,政府给予强力支持,前来投资的外来资本初期支付的成本肯定很大,它所支付的成本甚至超过或至少相当于在另外一些区域的产业聚集所能给它的诸种便利的价格。但是此后的收益肯定也很大,大到超过它在有产业集群的地方投资的收益。以东部为例,改革开放之初,东部吸引外资时,其产业发展远没有形成现今西部的规模与关联程度。正是外资的进入促进了当地产业集群的形成,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东部外资几十年来的超高回报率。
  外部产业或企业进入已有聚集和并无聚集的区域,其最终的收益可能不同。进入一个此前并无集聚或只有聚集点的区域,则该产业或企业就可能属于推动型产业或企业,由该产业或企业活动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对该产业或企业而言收益会呈几何级数递增。但进入已有集聚的区域,企业最初的运营会相对比较顺利,但它并不是作为推动型产业或企业而存在,只是可以利用该地区聚集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享受该地区企业的平均收益。前者则不然,它拥有的是超额收益。西部地区因其自然资源禀赋、园区载体方面的优势,会为进入资源性产业的推动型产业或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因此一些尚未形成规模的资源性产业、技术密集性产业,例如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电器制造、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等会成为外企资本西移的目标产业。
  此外,西部有一些产业及其产品与南亚、中亚、俄罗斯等国市场联系紧密,而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构成以出口导向型为主,产品的海外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美日等大西洋沿岸地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若有意计划开拓南亚、中亚、俄罗斯等国市场,也比较适合转移到远离中心市场的西部地区。
  4.2.2 服发务产业:东部外资产业西移的目标产业之二
  随着经济总量的逐步增长,西部正在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重化工业技术升级,需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等提供配合和推动,将加大对服务业的需求。服务业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以及服务业市场的分割性和服务产品的不可流动性决定了服务业提供服务产品的时间和地点必须跟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由此也决定服务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需要保持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
  西部服务业市场容量大,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需要餐饮、物流、零售等第三产业的配套发展。特别在物流领域,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非常大。东部外资服务业与西部现有服务业运行水平的差距,为东部外资服务业挺进西部提供了空间。以目前的趋势判断,东部外商在推进制造业西移的同时,必然将物流、商贸、交通运输、信息咨询作为西移的重要投资行业。东部外商除了携生产性企业西进外,也会携研发设计基地、后勤服务基地一路往西寻找商机。东部外商还可能在西部具有人才集聚优势的区域筹设研发中心、IC设计中心及软件开发基地,甚至区域运行总部,利用西部地区相对低廉的人才资源,开发设计新产品,提供生产性服务。
  此外,电信、保险、旅游业、会计服务、法律服务、工程设计、市政公用事业等也将会成为东部外资服务业西移的目标产业。
  4.2.3 地方特色资源加工业:外企资本西移的目标产业之三
  西部特色产业不仅仅包括农业,还有加工包装、开采业等。据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综合规划组报告显示,近年来,西部地区的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棉花、畜牧、旅游等产业,以及部分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均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在国内外市场上已经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同时,西部地区水土资源别具特色,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可以面向全球市场发展特色产业。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依靠独特的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加大引资、投资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拓展精深加工。目前,这些地区的特色产业已初步取得规模效益。如果上述产业优势与东部外资产业的管理、资本、营销管道等有效结合,产业发展将会走上良性循环之路。因此,上述地方性特色资源加工业也是东部外资产业西移的目标产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29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