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第三方理财的前途和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出现符合当下的社会发展潮流,但是对第三方理财的研究目前比较少,本文对第三方理财现状、风险以及潜力进行综合分析,希望对相关的读者提供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第三方理财,风险,中介
  第三方理财是指那些独立的中介理财机构,它们不代表银行、保险等理财机构,却能够独立地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判断所需投资工具,提供综合性的理财规划服务。作为独立机构的第三方理财,不代表基金公司、银行或者保险公司,而是站在非常公正的立场上严格地按照客户的实际情况来帮客户分析自身财务状况和理财的需求,通过科学的方式在个人理财方案里配备各种金融工具。通常,第三方独立理财机构会先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包括的资产状况,投资偏好和财富目标,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为客户定制财富管理策略,提供理财产品,实现客户的财富目标。第三方独立理财顾问的老板就是客户,作为“雇员”,他们完全从客户的自身利益出发。
  1.第三方理财的兴起
  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QDII、海外基金、私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人民币理财、黄金,这么多种理财工具的选择,如何通过规划把资金合理的利用起来是专业的第三方理财师理财的关键所在。“只卖规划、不卖产品”的新兴理财业务――第三方理财也在兴起。
  此种业务发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香港十年前才起步,近两年才开始出现于北京、上海及沿海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
  据有关部门在上海、北京、广州三城市开展的理财需求调查显示,74%的被调查者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更有41%的被调查者表示需要个人理财服务。
  不少人对于“第三方理财”都有些陌生;其实从2005年开始,便已有一批专业人士陆续进入国内的这一空白市场。三年后的今天,当股市已经无可挽回地大幅跳水、基金被杀得片甲不留、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寥寥无几的时候,第三方理财师却提出了一种通过综合理财规划既能规避风险,又能赢取骄人回报的理财分析报告。在业内形成了一股特有的投资生力军。
  刚开始的时候,多数客户对于第三方理财师带有极大的怀疑感并质疑其规划的可行性。随着客户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和普及,其本身对于理财也会产品浓厚的兴趣。如何将资金运用起来而不是单一的存入银行收取微薄的利息,如何投资于相对稳定、多元化产品保证其收益的恒定增长而非像单一投资股票、黄金、期货市场那般血本无归?如何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平和的投资理财?如何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现阶段的投资产品或者以后需要调整的时候有一位专业的理财顾问可以为自己指点迷津?伴着客户的这些需求,第三方理财顾问也就应运而生了。
  2.第三方理财发展
  (1) “观念”分析
  正如国人很少拥有私人医生而更信赖综合性大医院,私人理财师的工作也几乎被银行、基金公司甚至保险公司给垄断了。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私人银行部门,但是他们往往是为了销售自己的金融产品,而往往此类机构提出的一些金融产品并不一定能给到你最客观最实际的意见,最终导致你整个资产价值的亏损和贬值。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三方理财概念的推出,更深意义上给予了大家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并提供大家一个合适的平台来维护自己的资产架构提升本身的资产价值。
  (2) “准入”分析
  如果要想走进银行豪华气派的VIP室,接受私人理财师一对一的周到服务,至少要迈过20万元乃至数百万元的财务门槛;第三方理财的门槛却几乎为零。对于银行类的投资理财产品,因为其本身的高成本高费用划定了其本身需要寻求高层次的客户群体以支撑起其各种支出。相对的为了其本身的高定位,其必须也必要付出相应的成本作为代价。但是相对第三方理财群体,因为其产品具有竞争力,而且金融产品的准入从保险―基金定投―信托―私募基金―风投,其投资门槛从几百元到上亿元,风险从低到高,回报从低到高,几乎囊获了所有的理财工具。
  (3)“机会”分析
  中国正在处于一个信息量高速膨胀的时代,并且其经济也处于高速发展的极端,国家投入4万亿促进其内需发展,本身意义上也增加了中国居民的经济增长能力。从广义上来说,中国人民正面临着巨大的理财需求,只是可能其经济意识还未到达一个爆发点而已。随着一些理财知识的普及,大家的金融意识会逐步复苏。到那个时候,理财顾问的需要便会成为必须,第三方理财顾问则会成为抢手货。
  不过和国外同行不同,受到目前法律的限制,中国的第三方理财师绝对不可以经手客户的任何财产,因此其服务仅仅停留在财务规划和咨询建议阶段,并向顾客或金融机构收取一定的佣金来赚钱,是名副其实的“点子公司”。
  3.第三方理财存在的风险
  (1)法律风险
  第三方理财在界定和规范上属于法律真空。如今市场上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多以“理财顾问公司”,“投资咨询公司”抑或“财富管理中心”的名义运作,具体又分为两种模式:其一是只提供理财咨询,其二是既可提供咨询也可代客理财。我国目前并没有对应的法律部门或者法规对第三方理财机构进行监管。由于金融市场近些年来发展蓬勃,我国的法律法规虽然有将私募纳入到《证券投资基金法》调控范畴之内的需求,但由于配套的监管手段、对策和风险控制机制尚不完备,法律规范之路还比较漫长。这也是第三方理财机构与银行、信托和券商等推出的理财产品的主要区别。
  (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在经济哲学上的定义是:基于双方信息不对称,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如果是只提供理财规划建议的机构,很有可能因为利益上的牵连而跨越其所宣扬的“中立”。而对于帮助客户进行资产管理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就更有可能行因信用或投资能力不佳而让投资者受到损失。更应注意的是,很多理财机构其实就是地下私募,门槛一般还都不低于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由于不像公募基金存在定期信息披露机制,投资人的利益也难以获得稳妥的保障。所以选择正规渠道的正规公司投资理财也是必须的。
  (3)投资能力风险
  由于现存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其中的服务人员都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转入,但是要真正给客户提供全球着眼、长期规划、细枝末节并且专业精准的投资理财服务还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一个团队集体智慧的体现,投资能力的高低不在于外表的华丽,而是要追求实际的投资回报。
  4.第三方理财的潜力
  在国外,第三方理财占据了国外基金营销约40%的份额。在美国,第三方理财机构拥有60%的市场,澳大利亚大约为50%,中国香港大约占30%,目前我国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占比仅为1%。可见,国内的第三方理财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原因有二:
  第一,金融机构的排他性销售策略和“恶性价格战”销售策略阻碍了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随着第三方支付行业和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物理销售渠道”优势已逐步丧失。
  第二,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将会主导未来的财富管理市场,因为美国第三方财富管理市场所占的市场份额约为60%,澳大利亚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所占的市场份额约为50%,而我国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所占的市场份额不足1%。
  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方理财业务发展比较成熟,主要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以及综合性私人理财顾问服务,讲究的是“量身定做”和“专属化”,充分体现出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同时在第三方理财业务的监管和规范方面也较为成熟。我国的第三方理财市场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第三方理财经验。首先构建完善的法律规范对第三方理财市场进行监管和保护;其次,转变第三方理财业务的服务模式:从“营销服务”模式,转向“私人理财管家”模式;再次应当加强对综合性专业理财人员的培养;最后,建立独立的行业自律组织及投资者保护机构。

  5.第三方理财以后的发展趋势
  美国第三大第三方理财公司Aspiriant的创始人Tim Kochis,就中国金融理财业所面临的问题、独立第三方理财业务在中国的发展阐述到:“中国理财市场的环境,与40年前的美国非常接近,都在一个起步的阶段。投资者开始对他们手中的财富如何保值增值有浓厚的兴趣,渴望有专业人士来指导他们进行投资理财。所不同的是,中国的理财市场是个非常巨大的市场,而且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变成富裕阶层,因此这个市场的前景是非常被人看好的。”
  问题是,要满足中国投资者这么巨大的投资需求,一个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市场,从理财产品的供给和专业理财师的配比方面,都存在缺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目前的条件来看,或许借助高科技手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中国目前有不少金融机构已经开发了这样的平台系统,来向他们的客户销售相关产品。
  在美国确实有很多独立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在为投资者进行各个方面的理财咨询服务,而且在理财市场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在投资者眼中,独立第三方理财机构应该是最独立的、没有利益冲突的、公正的理财机构。
  同时,美国的理财顾问也从最初的向相关金融机构收取手续费佣金而转变成向投资者收取咨询费。事实上,这需要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金融理财肇始于大型金融机构,但随着投资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单一的银行、保险、证券等服务和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综合需求,所以第三方理财机构也由此演变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美国,有一些专门的公司为独立第三方理财公司提供平台,比如后台管理的平台。在进行交易过程中,后台计算的平台、客户资料和交易历史记录的保存、资金的托管等,都包括在一整套后台管理体系中。但在目前的中国,独立的第三方理财公司还缺乏这样一套系统的支持。一些美国的平台提供商们认为,中国的未来有机会的,但现在时机还不够成熟。
  综上,对比发达国家的一些发展历史,可想,我国的第三方理财发展也必将拥有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林承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如何开展.上海金融,2005,(5)76-78
  [2] 徐进前.金融创新.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67-78
  [3] 吕耀明.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95-99
  [4] 霍文文.个人理财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74-1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28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