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产负债表观下的收入的确认计量和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成伟
摘要:由于受到各个客观因素的影响,过去我国的会计准则主要倾向于收入费用观。2006年底,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充分参考和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很多方面更多的贯彻了资产负债表观。本文即通过对基于资产负债表观下的收入的确认和计量的研究,得出基于资产负债表观下的收入的确认和计量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观;收入;确认;计量;应用
一、引言
过去,我国的会计准则主要倾向于收入费用观,而国际会计准则则主要倾向于资产负债表观。2006年底,我国颁布了新的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充分参考和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很多方面更多的贯彻了资产负债表观,这体现了了我国会计准则理念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表观的趋势。现阶段,正确的分析和认识资产负债表观的具体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基于资产负债表观下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二、资产负债表观下收入的确认、计量和应用
1 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销售商品,是指以取得一定货币资产为目的或者用商品进行偿债。企业在售出商品后,很多情况下并不能立即实现销售收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时才能确认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四点: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商品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行有效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企业在运用以上四项条件确认销售商品收入时,必须认真分析商品交易的实质,只有当商品交易全部符合上述四个条件时,收入才能确认。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与计量、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与计量等等。
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商品在交付商品以后,安装和检验结束之前,一般情况下销售方并不确认收入。只有当安装结束,检验是确定的合同价格必需程序的前提下,销售方才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对于附带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确定其销售收入时,通常会依据购买方有关协议的退货选择。如果企业能够根据以往的经验,估算出退货的各种可能性,则其应当在发出商品时,将那些预计不会退货的商品确认为收入,对于可能会发生退货的商品,不确认收入。如果企业不能估算出退货的可能性,则需要截止到退货期时确认收入。
2 对外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企业提供的劳务,时间和工作量并不相同。有时企业对外提供的劳务可以仅仅持续一个完整的会计期间,有时则需要持续几个甚至十几个会计期间。由于其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分属于不同的会计周期,因此其核算方式也有所区别。
(1)提供的劳务仅仅持续一个完整的会计期间。在这种情况下,其核算要比提供的劳务持续几个甚至十几个会计期间要简单的多。企业只要完成劳务,收入就能确认,所确认的收入金额就是双方根据有关合同或协议事先约定的金额,方法参照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
(2)提供的劳务持续几个甚至十几个会计期间,劳务收入应根据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能够可靠的估计其劳务结果来进行确认。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劳务结果能够进行可靠的估计,则劳务收入可以用完工百分比法进行确认。完工百分比法就是根据完成劳务的程度,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进行确认。因此,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的关键就是确定完成劳务的程度。是否能够可靠的估计提供劳务的完成结果,关键要依赖以下两个条件:①能够可靠的计量总收入和总成本。通常,劳务总收入根据双方所签订的合同或协议金额确定,劳务总成本则包含已经发生的成本和未来将要发生的成本。②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完成劳务的程度可以可靠的估计。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不能可靠的估计劳务完成结果,那么就不能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对已经完成的劳务收入进行确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估计是否已经收回或者将要收回的款项能够补偿已经发生的成本,并依据以下情况进行计量:如果预期能够补偿已经发生的成本,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将已经发生并且未来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确认为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结转的成本金额要与确认的收入金额一致。如果预期不能完全补偿已经发生的成本,那么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已经发生并且预期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确认为收入,同时按照已经发生的成本进行成本的结转,两者之间的差额则作为当期损失。如果预期已经发生的成本完全不能得到补偿,在资产负债表日,不应确认收入,而应当将所有已经发生的相关成本确认为当期损失。
三、结束语
与传统的收入费用观相比,资产负债表观对交易和事项的实质更为关注。资产负债表观首先要求界定每笔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影响及其后果,确保企业在各时点上资产和负债数字的真实准确,从源头上厘清该交易或者事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财务状况带来的影响及其后果,在资产负债表观下,企业的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基础更为可靠,采用报表使用者易于理解的方式,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各个交易或事项的影响及其结果,保证所提供收益信息的关联性和相关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3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