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贸易摩擦的经济效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春子 赵芯蕊

  摘要:贸易摩擦对战后日本崛起既产生了巨大负面的影响,又具有重要积极作用。中国应借鉴日本在嵋起过程中处理贸易摩擦的经验和教训,利用倒逼机制的作用,发挥贸易摩擦的正效应,顺利实现中国的崛起。
  关键词:贸易摩擦;经济效应;倒逼机制
  
  一 贸易摩擦的负效应分析
  
  1 减少出口,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战后日本在贸易摩擦中多数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特别是经常采用自愿出口限制的方法解决贸易摩擦。这显然会在一定期间内大量减少产品的出口,从而失去在不存在贸易摩擦条件下,这些产业本可以带来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2 使企业破产和失业人口增加
  在日本和贸易伙伴国的微观贸易摩擦中,由于日本多采用自愿出口限制的方式,使涉案企业的出口大量减少。对于实力弱、规模小的中小型出口企业来说,出口数量的减少使它们难以维持下去。因此,日本向欧美国家的自愿出口限制使国内小企业盈利减少,使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小企业失去竞争优势,纷纷破产。随着企业的破产,失业人口也相应增加。
  3 汇率升值成为日本“失去的十年”的重要原因
  日元升值以后,美国由于没能实现预计的贸易收支好转的效果,开始对日本施加压力,全面干涉日本的国内经济政策,要求日本扩大内需以减少贸易顺差。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开始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
  在扩张性货币政策及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日本出现了表面上的空前繁荣,日本的经济泡沫形成并且越来越严重。
  另外,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于80年代后期日本在外在压力下实施的金融自由化,使外国和本国的投资机构都加入到金融投机的行列里来,为经济泡沫的进一步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盲目乐观,过低估计借贷双方的风险,无限扩张金融规模,也是促使经济泡沫不断膨胀的重要因素。
  在日本经济泡沫愈演愈烈的过程中,日本央行感到了投机活动的威胁,1989年开始推行信贷收缩政策,经济政策由扩张转为收缩。紧缩性的金融政策和抑制地价的政策使日本的经济泡沫开始破裂,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一撅不振,陷于长期低迷之中。泡沫崩溃后的10年被称为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
  
  二、贸易摩擦的正效应分析
  
  1 贸易摩擦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催化剂
  贸易摩擦促使日本抓住时机调整产业政策,快速地提高了整体工业技术水平。在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配合下,产业结构迅速升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日本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
  
  2 提高贸易自由化率,拉动经济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日本和欧美国家存在巨额贸易差额的情况下,欧美国家开始致力于打开日本市场,挑起贸易摩擦。面对发达国家提出的扩大日本市场准入的要求,日本仍旧采取了妥协让步的态度,其中自愿扩大进口是重要的手段。在日美汽车及零部件贸易摩擦、曰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解决中,都采用了自愿扩大进口措施,贸易摩擦间接使日本进口规模大幅度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贸易顺差,提高贸易自由化率,产生贸易创造效应,拉动经济增长。
  
  3 贸易摩擦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回避贸易摩擦成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直接动因,在纺织品、钢铁、汽车、彩电等众多的领域,日本都采取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缓解贸易摩擦。
  对外直接投资大大的促进了日本生产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使日本获得了廉价的资源,减轻了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度,同时也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使日本企业可以利用当地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竞争力。战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崛起,在这一点上,贸易摩擦功不可没。
  
  三、战后日本的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
  
  1 正确看待贸易摩擦,努力减少贸易摩擦
  就目前中国遇到的贸易摩擦而言,虽然案件数量众多,涉及金额也很可观,但就中国整个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而言,贸易摩擦只是几个不太和谐的音符,并没有影响到对外贸易发展的大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贸易摩擦听之任之,掉以轻心,从中国遇到的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上看,摩擦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且有了日本的前车之鉴,我们更应该重视贸易摩擦。鉴于贸易摩擦有很多负效应,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尽量减少贸易摩擦。
  
  2 发挥倒逼机制作用,积极利用贸易摩擦的正效应
  我国政府应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企业应引进先进技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同时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避贸易摩擦。
  
  3 积极采取措施,减小贸易摩擦的负效应
  我国应努力争取市场经济地位,淡化意识形态影响,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独立性,维持汇率稳定,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应对贸易摩擦,我国应重视实施公关战术,把损失降到最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6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