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低碳经济的理性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苏茵 付湃 李昊翔 栗康

  发展低碳经济的确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从当前中国的国情来看,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坚决杜绝盲目,而应该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本文将首先介绍国内外低碳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模型并列表分析中外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劣,最后提出我们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看法和建议。
  一、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无不是在经历了对资源和环境的深层次掠夺之后才意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减少资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性,而此时西方发达国家已然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加上其原有产业很难创造新的增加值,因此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不仅能够改善其环境状况和资源利用状况,而且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可以以此为瓶颈来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而且,西方国家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及系统的规划与规范,不是盲目的崇拜与追捧。
  反观国内,虽然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但很明显的是,低碳只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宣传工具,大部分普通百姓甚至不明白低碳的真正含义,投资者则更甚,从股票到期货,只要是跟低碳沾边的东西都受到了热捧,而一些并不成熟的技术也不例外。实际上,面对普通消费者的追捧,低碳已成为商家手里的一张牌,很多产品并没有宣传的那样低碳和环保。而且,我国并未像其他国家那样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发展低碳产业,也就很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
  二、我国低碳经济的影响变量
  1.人均GDP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称作“人均GDP”,是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而得出的,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选择人均GDP这一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就很好地避免了这种情况,能更好地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和水平,能更好地看到各国经济发展的差距,以便我们能更加理性地对待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
  从“人均GDP比较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05~2009年发达国家人均GDP都在30000美元到40000美元之间,2005~2008年一直逐年上升, 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2009年有所下降(基本又回复到2007年的水平),逐年环比依次为4.42%、10.57%、7.97%和-8.59%,但总体来说仍处于高水平。相比之下,我国人均GDP一直呈现迅速上升的态势,2009年已经达到3744美元,逐年环比依次为19.7%、28.38%、28.65%和9.41%,2009年因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不改增长之大趋势。
  然而,也应看到,2005年我国人均GDP仅占这八大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5.45%,2006年6.25%,2007年7.25%,2008年8.65%,2009年则上升至10.35%,我国在人均GDP拥有量上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现阶段我国仍需继续以发展统领经济社会的一切问题。而应明确的是,历史上任何一个经济体的高速发展阶段必然伴随着能源资源需求的激增和巨大消耗。而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化石能源又是生产中采用比重高且碳排放量较大的能源,因此,经济发展和增速越快,所需能源和碳排放也就越多,二者之间关联性较高,并呈正相关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起步晚发展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若按发达国家提出的低碳标准进行发展和控制,势必会极大地影响到我国GDP的增速,GDP增速一旦受影响会迅速妨碍到我国其他众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人均GDP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亦会进一步拉大。是故,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决不能盲目,不能按照别国给我国制定的时间表,要从我国目前的整体国情出发,科学客观地发展低碳经济。
  2.低碳经济影响变量的“理性三角”
  碳排放量的高低受到国民经济结构、居民收入、技术水平 、能源结构、国民环保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数据的简明性和直观性,我们确定其中核心的三个指标,即城市化率、能源强度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计算出我国的水平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创建了这个“低碳理性三角”。从图中我们看出,我国的低碳理性三角不规则程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中国城市化率为44%,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74.475%;中国第三产业比重为41.1%,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处在72.4%;我国能源强度为283每公斤油当量/千美元,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近2倍。我国每一千美元GDP能耗高于发达国家的程度远远大于城市化率和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表明因城市化率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而导致的人均碳排放量的提高有乘数作用,因而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仍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这是降低碳排放量的根本途径。
  (1)城市化率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亦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率是衡量一国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一国经济社会文明程度的状况和发展潜力。
  从以上数据,我们很容易发现八大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平均都在75%以上,根据2009年的最新数据显示英国已经达到90%,其次为美国和加拿大也均在80%以上,最低的是日本,但也已达到66.6%,与之相比,我国城市化比率在逐年稳步上升,已从2005年的41.1%上升到44%。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比率与这八大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但同时也就意味着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此外,我国目前城市畸形发展情况较为突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着我国城乡的统筹发展,并由此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就业、住房、医疗、教育、收入分配差距等众多领域的问题。因此,我们从中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未来一段时期内对城市基础设施、汽车、住房、交通、供电、供水、供暖等的需求只会进一步增加,人为地拉闸限电等强制性措施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理性地对待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我们认为只有城市化率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为践行低碳经济提供切实的可能性,而处于城市化上升期的我国在现阶段应该立足长远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低碳的有计划发展,决不能盲目跟随发达国家随其波逐其流。
  (2)能源强度
  能源强度亦称单位产值能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部门或行业单位产值一定时间内消耗的能源量,通常以吨(或公斤)油当量(或煤当量)/美元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强度,通常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耗能量来表示。该指标反映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技术水平、能源结构、人口等。
  从图表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2007年我国能源强度分别是澳大利亚的1.63倍、法国的2.1倍、德国的2.39倍、意大利的2.72倍、日本的2.23倍、俄罗斯的0.83倍、英国的2.77倍和美国的1.6倍,2005年中国能耗是这八个国家平均能耗的1.82倍、2006年1.82倍、2007年1.77倍,可见我国这几年的在经济继续较为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平均能耗在略有下降。我国单位能耗仅次于俄罗斯,远远落后于其他七个发达国家。
  从经济结构上看,我国二元经济问题十分突出,区域、地域、城乡、产业等发展均不平衡;从经济体制上看,我国仍处于市场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亟需完善;从技术水平上看,我国虽发展迅速,但毕竟较发达国家起点低,因此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贫乏,尤其是清洁能源技术落后,资金匮乏,技术研发投资力度不够,短期内技术水平不可能实现较大突破;从能源结构上看,我国80%以上能源消耗仍以煤炭为主,且利用率低,生产经营比较粗放,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尚需较长的时日;最后从人口方面来看,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也相应较大,但与此同时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低碳观念相对不强且不理性,短期内也不可以有质的飞跃。因此现阶段大规模减排时机还不成熟,要求我们理性对待,立足发展低碳技术,逐步优化能源结构。

  (3)三次产业比重
  从上述图表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2006年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为11.9%,远远高于同期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比重,第二、三产业我国分别占47%和41.1%,仍以第二产业为主,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依然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带动,第三产业比重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
  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工业生产所需能源资源较多,第一和第三产业所需能源相对较少,因此第三产业越发达比重越高,即产业结构越优化,对能源资源的需要量就相对会减少。同时经济越发达,低碳环保节能等技术越成熟,碳排放越易控制,效益也越明显。
  然而从目前的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第二产业比重仍较大,相对而言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因此目前阶段发展低碳经济的时机尚不成熟,重点还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发展低碳技术,以为经济的发展和保护环境做出更大的实质性贡献,而不是不分发展阶段地盲目低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不仅不符合实际,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背离。因此,我们应该在尊重和客观考虑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实情的基础上理性地发展低碳技术,进一步地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才有意义,而非盲目性地低碳。
  3.其他因素
  (1)制度层面
  在我国,“低碳”这个词也是近几年刚刚进入公众视野,大众包括政府对其理解还很不透彻,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环境保护法》,但保护的水平还很低,与低碳直接相关的政策法规还很不完善,加之监督、管理等其他相关制度的欠缺,已有的政策条文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2)生产层面
  虽然我国已经注意到了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也正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达到合理的阶段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目前我国科技力量、创新仍很薄弱的情况下,再加上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使得我国获得“低碳”的成本很高。很多企业因为环境不达标而更新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成本因而加大,市场竞争力降低,市场份额萎缩,反而导致企业亏损。例如,近年来各地为了发展太阳能发电产业,盲目上马大量的多晶硅生产项目,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而且多晶硅的生产本身就要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这种国外不愿意生产的东西,在国内却变成了宝贝,不仅浪费了有限的经济发展资金而且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这样的“低碳”是畸形的,是不能长久的。
  (3)消费层面
  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价值取向是有所不同的。盲目的低碳可能会因与价值观的冲突而夭折。总体而言,西方人的价值取向可以用“实用主义”来概括,而在中国,什么事情都要讲“排场”,要“面子”,而“低碳”是和这样的价值取向相悖的。当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物质追求就成了他们的次要方面,自我价值实现和公众利益的追求就升级为主要的追求。我国已经出现了很多信守“低碳”的人,但是在国人的意识里,“低碳”意味着生活质量可能降低。那么,我国要想发展低碳,首先就要改变大多数人的消费理念,或者通过技术手段,使我们的“低碳”产品既环保,又有“档次”,也就是催生一种有“华夏风情”的“低碳”。
  三、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我国的实际发展阶段和种种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鲁莽、盲目地迈入低碳经济时代。这更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非政府组织、个人等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针对我国国情,为全球低碳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制定系统、科学的低碳发展评价指标和体系,规范产品生产和产品市场评价标准,同时建立健全促进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和政策。
  2.在公共基础建设中可率先推广绿色环保概念,为低碳理念的发展起到先导作用。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政府投资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3.充分支持非政府组织、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低碳理念的宣传推广活动。非政府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的民间机构,在低碳理念推广和组织民众参与方面较政府更具有优势。一些知名的低碳非政府组织,如WWF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在各国的分支机构也都独立的进行了许多针对该国国情的低碳推广活动。
  4.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低碳发展道路上的积极作用。金融机构在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上的应用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许多机构仍未发掘到这一市场的前景。所谓低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的开发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为那些符合低碳项目要求的领域和行业提供绿色贷款,这种绿色信贷将为低碳环保企业的发展打上一针强心剂。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合理利用而不过分的依赖金融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
  5.促进低碳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发展。首先,要分清各个产业中需重点发展、鼓励发展、控制发展和限制发展的类别,针对不同的层次进行调整。而在三大产业中,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对自然能源的消耗则是相对最小的,因此在未来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仍需坚持一贯的原则,致力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促使低碳技术发展的产业化和各产业内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6.努力增加碳汇储备,保护生态环境。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我国已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提出“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目标。但是我们仍需尽早地对碳汇储备进行规范和标准限定,谨防增加碳汇成为又一个新的仅仅是 “赚钱”的门路。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1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