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湖湘文化与长沙城市服务业转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就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到今天,服务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变迁,我国也开始由制造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时代已逐步转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时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大,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十五”期间,我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3%,在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更为迅猛,如2005年北京、上海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7.7%、50.2%。而长沙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远远不及发达城市,2009年仅仅为44.6%。因此,与发达城市相比,长沙发展服务业大有可为。长沙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量上的变革发展到质的变革,而完成这一转型,长沙文化领域累积的湖湘文化成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我们称之为湖湘文化。它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作为省会,长沙的服务业发展方面,融入湖湘文化因素有着天然的优势,尤其是作为文化之城,长沙的文化产业发展异常迅速,长沙的电视产业,动漫产业,出版产业等,在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力。而作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来源的湖湘文化,在长沙服务业发展当中,对解决当前长沙服务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有重大作用。
  一、长沙服务业转型与升华呼唤湖湘文化
  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战略作用,已经成为实现长沙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长沙服务业发展基本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也不可否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长沙的服务业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是投资增长乏力,尤其是人民银行为控制信贷投入过快增长先后多次调整货币政策,随着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金融风险也有所积聚。二是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对服务业的认识停留在非生产活动的观念上,一些应当作为产业经营的领域,被当作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来办。对于科技服务、文化事业等,过于强调其公益性功能;对于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过于突出其调节经济、保障社会稳定的功能;对于城市交通、社区建设等,过于看重其社会福利功能。由于观念的落后,许多服务行业过于依赖政府的投入,缺乏自我发展意识。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改革不到位,存在审批事项多、多头管理和行政执法不规范等问题,致使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难以迅速扩张。三是市场开放程度低。在垄断经营项目较多,市场准入限制严格。受政府控制的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科研技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团协会等行业,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壁垒多,门槛高,包括其他一些服务行业对非国有资本和外资也没有开放。其投资上仍以国有为主体,除住宿、餐饮、娱乐、房地产、租赁等行业主要由私营资本投资外,其他服务业的国有投资多在五成以上。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的会展业、文化产业等几乎全部为国有资本投资。部分服务行业的市场价格体系尚未建立,服务产品的价格仍由政府管理制定。四是长沙服务业作用的发挥也有所欠缺。长沙服务的供给方面存在物流服务的规模和水平还不适应需求、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有待加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较突出、会展规模偏小和品牌影响力低、培训服务与企业期望差距较大、信息服务的拓展制约因素较多、商务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凸现、行业协会的作用较为薄弱等问题。同时,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严重地影响了服务业的创业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公共服务不仅为服务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而且将大大降低服务业经营者的生产和交易成本。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长沙的服务业亟待转型。而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文化领域如何为转型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这就需要从历史,从传统中去寻找深层次的因素。无疑,对于长沙这样的历史名城来说,具有浓厚的文化聚集氛围的湖湘文化就成为长沙服务业转型可以借鉴的重要支撑。湖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长沙服务业转型与升华迫切呼唤自强不息、天行健的湖湘精神,呼唤湖湘文化。
  二、长沙服务业转型需要湖湘文化的底蕴
  发展服务业是降耗减排、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绿色GDP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除了对制造业通过节能降耗减排措施,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消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外,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服务业。以浓厚的湖湘文化为底蕴,是长沙服务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而要发展服务业,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文脉,发挥湖湘文化的底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结合湖湘文化的特色,长沙要实现服务业转型,需要明确长沙历史文化、商业、产业、交通网络的走向,要确定时间、路线,将历史文化在这个架构上进行科学的构建。
  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发展服务业是创造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长沙市政府为了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长沙积极突出保护湖湘文化,顺应文化发展的潮流,对湖湘文化代表的马王堆、贾谊故居、岳麓书院、天心阁、长沙铜官窑等成功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并做好了保护工作,同时也希望未来现有主干道和新建街道命名能够体现湖湘文化特色。当前,长沙传统服务业运行平稳,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保持高位运行。从经济区域的全局出发,按照统筹与互动的要求,坚持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城市化为依托、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国际化为途径,正在开创省会服务业发展的新局面。长沙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比重持续提高,结构明显优化,活力明显增强,服务业成为经济的产业龙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全国35个中心城市中逐渐提前。
  三、长沙服务业转型助推湖湘文化的成长
  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但在历史的发展中又超出了它的地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的文化。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而随着湖湘文化的厚重积淀与现代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长沙作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成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些厚重的湖湘文化的积淀使长沙服务业发展独树一帜。特别是融合现代时尚元素的文化休闲产业,已成为长沙最具有活力的城市特色品牌,是长沙最具活力的服务产业之一。以“苏荷”、“金色年华”为代表的酒吧、歌厅文化,以田汉大剧院、琴岛歌厅为代表的演艺文化,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据统计,2005年全市“三厅一会”和演艺吧、茶吧、特色吧、休闲屋、游戏室约2500多家,网吧市场在经过治理整顿之后已由过去的2800多家减少到1500多家,电影经营单位476家,艺术表演团体12家,文化馆10家,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市场格局。2005年,长沙文化产业总产出为302.19亿元,比2004年增长26.7%,实现增加值147.25亿元,比2004年增长22.6%。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9.7%,比2004年提升0.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5个百分点。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54.3%。
  湖湘文化中优良传统之一是创新传统。长沙服务业发展与转型迫切需要在湖湘文化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支撑下发展,需要积极创新,经世致用。当前,长沙服务业转型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又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长沙居华中腹地,扼南北要冲,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区位独特优越,交通四通八达,便于东引西进、双向开拓,是中部和泛珠三角经济区重合的区际中心交点,长沙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长沙必将在区域间产业转移、资源要素流动、市场对接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其区位优势更显突出。长沙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沪港渝大三角经济圈中心和长江经济带中腰,而且更是连接沪港渝三地的交通枢纽,长沙处于重庆、上海两个中心城市8小时物流圈的交汇点和武汉、广州两个中心城市3小时经济圈中心位置,受沪港渝大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交互影响,长沙的科技“高地”和投资“洼地”两大特色交相辉映,将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极大地提升城市资本竞争力。长沙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所承受的来自华中、川渝、长三角、珠三角四大经济圈的经济辐射力和发展牵引力是其他城市无法获得的,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长沙作为中部经济起飞的引擎,将成为中部地区的全球化高地、区域化极地和城市化重地。独特的区位优势将为长沙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湖湘文化作为长沙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昨天灿烂的。服务业作为长沙经济发展未来的突出组成部分,其明天必然是辉煌的。长沙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明天。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1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