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设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常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位于长江经济带龙首的常州,是一座始终充满创新理想的城市。上世纪初,他吐故纳新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之初,他敢为人先地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并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与苏州、无锡共同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今天,他高擎着创新的火炬,继续奔跑在中国城市方阵的最前列!
  《中国城市经济》:2月25日,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常州市委、市政府便召开全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表彰动员大会,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催人奋进的气息,在您看来这种紧迫感来自怎样的发展背景?
  范燕青:总体上看,当前常州已进入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国际化提升期和市场化完善期,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稍纵即逝而挑战制约更加明显的发展环境。虽然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面临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令人警醒。因此,在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开这样的会,就是提醒、动员和鼓励大家,面对竞争压力更为明显、资源环境制约更为突出、发展要求更为严格的态势下,负重奋进、迎难而上,创造一个属于常州的精彩的2007。
  《中国城市经济》:在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创新环境前10个城市中,常州列第7位,这个排名说明了什么?常州创新型城市建设从哪几个层面具体展开?
  范燕青:应当说这个排名非常客观地反映了常州创新环境在全国的地位,同时也是对常州多年来不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但是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未来,我们将再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艰苦努力,建成创新特色明显、创新能力强大、创新资源汇聚、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我想应该从四个层面具体推进。首先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坚持以做强做优企业、做大做新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突出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型向科技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型转变,实现我市产业由常州制造向常州创造的跨越;第二要大力推进产业体系创新。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支持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以动漫、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成长;第三是要大力推进开发开放创新。着力创新园区开发和招商引资方式,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突出提高利用质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第四是大力推进机制环境创新。重点围绕优化政务、市场和法治环境推进机制创新。
  《中国城市经济》: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环境下,被称为长三角“银领摇篮”的常州,每年却向长三角地区输送熟练技术人才2万名,毕业生100%签订就业合同,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以上,这对我国的教育结构调整有怎样的启示作用?
  范燕青:常州之所以发展的越来越好,主要是科教的领先。应该说建立科教兴市这样一个战略,已经有了20年左右的历史。我们现在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超过了50%,这个在一般城市里面来讲都是很高的。具体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从2001年在校生两万多人,扩张到去年的十万多人,增长了五倍。而且就业率正如你了解的情况那样好。我认为,有今天这样一个好形势,主要是我们始终围绕企业的要求、市场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既有知识功底,又有实际操作技能,这样的学生自然受到企业甚至研究单位的欢迎,因为他们是“全天候”的实用人才。到去年为止,我们常州的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的年限平均达到了14.25年,这在全国是较高的。
  《中国城市经济》:您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当前常州经济发展中突出体现的问题和不足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效投入不够,二是产业结构不优。请您谈谈如何破解有效投入不够的难题?
  范燕青:之所以加快有效投入,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每年总归有增量的投入,就像我们整个国家一样,固定资产投资每年都有10%或者15%的增幅,现在我们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在加快有效投入上下工夫。有效在哪里?第一,技术含量要提高;第二,为老百姓办的实事要做好;第三,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乡统筹的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要重视起来。我们更加注重有效投入,实质上是要在有效上下工夫,调整投资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单纯追求量的扩大,关键追求质的提高和结构的调整。
  《中国城市经济》:前不久,常州的官方网站对未来五年的预期在五千名网友中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非常乐观的占14.76%,充满信心的占51.18%,但同时保留意见的亦占34.07%,您对这个调查的准确性有何评价?富裕常州如何成为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的安居乐业的天堂?
  范燕青:对于这个调查的准确性我不好评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工作还没有达到让老百姓百分之百满意的程度。因此,我们要以更高的热情和责任感,关注民本,为民谋利,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从常州的实际情况出发,我想未来要做好几件事:首先要推动创业富民,充分激发全民创业创新创优的热情,提供更好的创业条件和环境,鼓励老百姓自主致富;其次要扩大就业惠民,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就业再就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第三要完善社保安民,进一步健全多层次、覆盖全社会的城乡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五保合一”;第四要扶贫帮困利民,加快完善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三年努力,实现大多数贫困群众脱贫脱困目标。我想,随着这些具体工作的一步步落实,富裕常州一定会成为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的安居乐业的天堂。
  《中国城市经济》:您对常州的未来有怎样的预期?
  范燕青:只要我们继续秉持不断创新的优良传统,善谋实干,奋发图强,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常州必将会屹立在苏南大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2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