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生态工业园竞争力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小光 王敏 罗登辉

  摘 要:生态工业园是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建立的现代工业系统,生态工业园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生态位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生态工业园竞争力的内涵,从生态位的角度提出了提升生态工业园竞争力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生态位生态工业园竞争力
  
  21世纪,世界各国均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也就是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989年,Frosh和Gallopoulos提出“工业生态学”概念,随后人们发现了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体,“工业共生”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学者们通过对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的研究,找到了工业生态学实践的直接方式――生态工业园。自此,生态工业园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建设生态工业园的热潮,项目涉及多个行业,各具特色。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截止2008年12月,已批准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发展到30个,其中行业类园区9个,综合类园区20个,静脉产业类园区1个。在国家级开发区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对于全国其他各类各级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也有着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全国大部分省市甚至部分县都开始建设自己的生态工业园。但是生态工业园目前的实施状况并不如预期。蔡小军等研究表明:国外只有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给出了较详细的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国内只有鲁北生态工业园有资料显示获得了相对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本文从生态位的基本理论出发,阐述生态位理论与生态工业园竞争力两者之间的联系,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建设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一、生态位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在众多的生态学理论中,生态位理论一直处于十分醒目的地位,生态位理论现已被普遍认为是生态学的核心思想。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种生物所占的物理空间、发挥的功能作用及其在各种环境梯度上的出现范围。物种之间的生态位越接近,相互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大多数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生态位的物种,这些生态位不同的物种避免了相互之间的竞争,同时由于提供了多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有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列举以下生态位基本理论:
  (一)群聚理论
  生物营养级或者资源种团内部形成大小不同的群,这是群内部的一个特征。对于一个特定的种群而言,群聚的程度取决于种的生理特点、天气及其他环境条件、种的分工合作等。温度、降水等物理环境的影响常常使种群呈现非随机分布。种群总是避免过于分散和过份拥挤,使种群内个体拥有最适宜的生态位,能获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二)隔离与领域性理论
  种群中个体间或者小群体产生隔离(isolation)或者保持间隔(spacing)可以减少对生存需求的竞争,对种群调节有重要的作用。某些生物种群的个体或者家族常将它们的活动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并加以保护,这块地方称为领域(territory)。领域性是保持个体或群之间间隔的积极机制。这种隔离减少了竞争,防止种群过度消耗食物资源、水和其他营养物质。
  (三)种内竞争与自疏理论
  物种内个体之间的竞争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中,种内竞争明显受密度制约。在有限的环境中,种群数量越多,对资源的竞争就越激烈,对每个个体的影响也很严重,死亡率可能会升高而出生率下降。由于物种内竞争和密度是紧密相连的,即无论何时产生竞争,它都既来源于密度又作用于密度。因此,物种内竞争具有调节种群数量的动态趋势。
  (四)种间共生理论
  种间共生理论又称种间正相互作用理论,包括偏原始合作、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原始合作是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有所得,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偏利共生是指两种共生植物,一方得利,而对另一方无害。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得益。共生的结果使得两个种群都发展得更好,互利共生常出现在生活需要极不相同的生物之间。种间正相互作用者的存在倾向于扩大实际生态位。
  二、 生态工业园竞争力内涵
  竞争力是一个既具有广泛涵义又极具争议的概念。一般来说,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从竞争的行为主体来看,可将竞争力分为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作为基于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范式下建立的生态工业园区,其竞争力研究从总体上讲也应该是属于区域竞争力的一个子概念。但生态工业园构建的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点是生态工业园与现有各类开发区的重要区别,所以有关生态工业园竞争力的定义也应该存在差别。蔡小军等结合国内外文献将生态工业园竞争力定义为是生态工业园在实现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前提下,拥有比其他竞争对手更高的综合素质,这种更高的综合素质使生态工业园具有比竞争对手更高的生产率,进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另外,很多学者认为工业园区的实质是一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企业集群。产业集群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集群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及其集体协同效应,可以获得诸多经济效益方面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支撑机构和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进而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生态工业园竞争力研究实际上是为生态工业园健康可持续发展而服务的。
  三、生态位理论与生态工业园竞争力
  (一)群聚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解释了生态工业园
   生物食物链中同一营养级生物或者资源种团群居生活在一起,要避免过分分散或过于拥挤,以使种群内个体能获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同样的道理,建立生态工业园可以使园区内的企业享受到诸多好处。例如,可以充分利用良好的基础建设、信息服务和物流便利,可以充分享受集中的供应渠道和客户优势。俗话说,“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讲的也是群聚优势的道理。不过,与生物集聚不一样,同类型的生态产业集聚并没有拥挤效应。相反,聚集在一个区域同类型企业越多,聚集优势越明显。它们对供应商有广阔的选择空间,可以把自己产品展示给更广大的顾客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使其自身的竞争能力不断提高,进而提升整个生态工业园的竞争力。同时,生态工业园区同类型企业多,可以避免生态工业园区的刚性化,增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结构的稳定性。
  (二)种内竞争理论与生态工业园竞争优势分析
  生物物种内竞争和密度是紧密相连的,竞争来源于密度又作用于密度。物种内竞争具有调节种群数量的作用。同理,生态工业园产业链中同类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来源于企业数量又作用于企业数量。当某产品生产企业很少时,需求旺盛,供给不足,这时每个企业都能在有利的环境中较快增长;当某产品生产企业具有一定数量时,供需基本上保持平衡,这时企业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和顾客就产生了竞争,从而淘汰成本高的企业,保留成本低、技术好、管理强的企业,进而调节着该种产品生产企业的数量。竞争的结果不只是优胜劣汰,优胜企业还必须面临许多技术先进的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和竞争,从这个方面来看,生态产业系统的竞争比生物界的竞争更加多样化、更加激烈。生态工业园产业系统内同类型企业之间的竞争与生物种内竞争有一点明显的区别,产业系统内的竞争的结果并不只是企业数量的减少和留存企业平均竞争力的提高,而是生态产业园区该产品生产企业数量的增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相关企业数量的增加和生态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的加强。

  (三)隔离与领域性理论与特色生态工业园
  生物种群之间产生隔离,可以减少对生存需求的竞争,而领域性是保持群间隔的积极机制。综观世界各地五花八门的生态产业园,都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这种地域性是生物界的隔离与领域性理论在产业系统中的反映。在构建生态产业园区和产业链时,应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域特点,构筑特色生态工业园,这样才能做到成本优势、提高园区内生态产业的竞争力。
  (四)种间共生理论引导建设生态工业园产业链
  种间共生理论包括原始合作、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总的来说,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至少对一方有利,而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副作用。在建立生态产业园和规划生态产业链时,要充分利用种间共生理论,使生态产业链条上的产业单位之间尽量有正面的相互影响,避免负面的不利影响。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讲,就是构建生态产业链条时,是对原有产业系统的帕累托改进。
  四、结语
  充分利用生态位的理论知识指导生态工业园及其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将十分有利于生态工业园竞争力的提升。确定生态工业园及企业的生态位,构筑特色生态工业园,有利于构筑生态产业链,有利于工业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吸纳赢利的企业,并促使这些企业在全球、国家或地区等不同层面扩大潜在的或已有的市场份额,彻底避免了由于园区定位雷同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在确定生态工业园生态位的同时,进一步确定园区内企业的生态位,组建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企业。园区内的企业可以通过经营规模上错位、档次上错位、业态上错位、类别上错位、时间和空间上错位,形成企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而提升整个生态工业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蔡小军,张清娥,王启元.论生态工业园悖论成因及其解决之道[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3).
  [3]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蔡小军,程国强,李双杰. 生态工业园竞争力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2006(8).
  [5]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沈满洪.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8.
  [7]Ehrenfeld J.Industrial ecology:a new field or only a metaphor[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
  [8]张成考.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生态工业园系统模型研究[J]. 工业技术研究,2006,2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6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