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生态美学下的乡村公共环境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国家政策体制的转变与扶持,乡村建设已成为目前社会的焦点,如何合理建设规划乡村的公共环境,保护原有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农耕文化,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和审美意境,达到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美学生态的高度统一将是我们建设、改造新农村面貌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生态美学;乡村公共环境设计;协调发展
  一、乡村公共环境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与自然、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规划发展。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十分有利于促进建筑、公共实施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使建设开放工程和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古代的工程建设非常注重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注重善择基址。无论城镇、村落、宅第、祠宇都通过“卜宅”“相地”来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勘察,究其利弊后再做出抉择,如春秋吴王阖闾派伍子胥“相土尝水”择址;第二,注重因地制宜。提倡因地制宜,节省人力物力,保存自然天趣,如唐代柳宗元就提出了“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主张。第三,注重环境整治。即对环境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与调整,以保障居住者的生活质量,让百姓安居乐业;第四,注重人文心理补偿。采用文学和风水的手段进行补偿,每处景都冠有诗情画意的名称,并用匾联、题刻和诗文加以颂扬,以增强本乡本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如在晋魏南北朝时,更是形成了山水审美意识,人们对山水自然的认知已从物质层面的享受提升到了纯粹的精神领略,如陶渊明的田园诗和《桃花源记》,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山居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一些官僚、富商一旦“衣锦还乡”更是重视乡里建设,热衷于家乡的住宅、祠堂、道路、桥梁等公共环境设施的建设,如徽州的唐模、棠樾、许村等,人工构筑与自然地形结合得非常巧妙,形成了一种田园风光之美,为世人称赞,更为现代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和设计依据。
  近几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乡村建设,中国农村经济开始转型,美丽乡村建设开始在全国兴起。目前有不少学者和设计规划者开始重视乡村的建设发展,探寻乡镇产业特色,挖掘乡镇建设的优势条件,突出自然和人文以及农耕产业文化优势,开始关注传统村落的保护,注重乡村人文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乡村美学环境的协调统一,例如乌镇、周庄、宏村、西递、凤凰、云水谣等地区注重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古建筑形态的保护;江西婺源、湘西古丈、德夯、靖江等地注重当地自然农耕景观、建筑特色、人文环境特色的塑造和传承保护。以上几个建设成熟的村落和地区在国内形成了典范,促进了该地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商,促进了该区的经济发展,提升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同时也传承了当地的农耕以及人文特色,形成了地域品牌效果,对村落的建筑设施保护也是达到了十分有效的效果。尽管如此,但是随着旅游热度的暴涨,民众审美意识和生态意识的缺乏,政府监管部门的不完善,不少改建工程缺乏专家指导,单一地照搬照抄,致使不少自然、人文环境优美的村落遭到了致命的损害,农村公共环境的设计与建设问题迫在眉睫。
  二、目前乡村公共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1.照搬照抄城市建设,不吻合乡村现实发展 目前乡村公共环境的规划和建设有很多参照的是城市的建设样式,如大广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草皮,修剪工整的绿植等等, 人工的痕迹十分明显,千篇一律,完全丧失了乡村的自然风貌特色,也不利于农耕的展开,造成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大面积的硬地铺装,不利于雨水的渗透,施工不当易造成积水;统一的草皮和修剪工整的绿植,不能很好地体现乡村的农耕经济文化。乡村公共环境建设如何展现乡村的特色文化,吻合乡村的特色发展值得广大设计、规划、建设、投资者的深思。
  2.“大一统建设”严重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 近些年,有很多地区相应国家的号召,在进行美丽乡村推进建设时盲目地实行大一统的建设模式:推山、削坡、填塘、改路。在乡村规划上,虽然做到了横平竖直,工整规范,便于管理,但严重破坏了原来乡村的地形地貌、自然生态以及农村的演变历史痕迹。因此,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保持原有道路、排水沟渠线型,不大面积平整场地,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整治环境。要保护好村落周边的山、水、田、林、园、塘等自然资源,努力做到不推山、不削坡、不填塘、不砍树、不改路,保持原有的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
  3.本末倒置,致使维护费用高 在进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时,有不少地区绿化布置时仿照城市绿化模式,种植草皮、观赏灌木等,观赏性的草皮、绿植的成本和打理费用都很高,不仅没有产生经济效益,反而造成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负担,这些皆是不可取的。乡村经济发展有很大一部分靠的是农业的发展,农作物、农产品是乡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之一,不进行农作物的培植栽种,有违乡村经济的发展。再者,农村的很多经济作物也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四季轮耕,能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和风味。
  4.缺少文娱健身活动 在进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时,很多着重面子工程建设,但是实际文娱健身活动空间比较有限,尤其是户外休闲文娱活动空间,其中儿童游乐嬉戏空间和场所设置更少。目前,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变迁很快,尤其是在外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很多乡村留守的是儿童和老人,在公共环境建设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这一点,为留守儿童和老人塑造一个舒服的休闲娱乐健身空间,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三、乡村公共环境设计原则
  1.尊重生态自然 自然发展本就鬼斧神工,千姿百态,各具特点。我们在进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改造时,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尽可能保持乡村的生态自然,保护当地的植被,地形地貌,在原有基础上修筑巩固,稍作整改修饰即可。
  2.尊重当地农耕文化的发展 一个地域的文化发展需要历经几代人的辛勤劳作和智慧,尊重当地农耕文化的发展规律,突出当地的农业经济特色,在整改公共环境设施时,将文化特色引入设计当中,形成当地的乡村名片。
  3.贴切实际,以人为本 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人类服务,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应顺应乡村经济的发展规律和村民的需求,以当地居住的村民为根本,建造适宜于他们使用的公共环境设施,满足他们的出行和生活需要,以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为建造宗旨。
  四、乡村公共环境设计保障
  1.意识保障 美丽乡村的整体建设,需要良好的民众意识。通过民众意识引导教育,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以及审美意识,正确引导民众自发的改造建设行为,以及健康良好的思想观念,保护乡村的生态自然环境,美化改善乡村的公共环境。再者,组织提升政府部门的生态美学意识也是重点,领导者具有良好的建设意识,才能提出合理的乡村规划意识和生态、人文环境保护措施。
  2.政策保障 美丽乡村的整体建设,需要严格的政策保障。各地建设者和乡民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不一,需要国家和政府制定长远的规划政策,形成书面指导文件,规范建设项目实践。只有给予政策上的限定和保障,才能规范不同地区的乡村建设行为,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文化,使美丽乡村公共环境建设改造顺利执行。
  (責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王宇,赵浩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方向 探索乡村建设新方式[J].中国勘察设计. 2018(11).
  [2]邹钟磊,杨文平,赖奕锟,文兴华.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建设问题及规划对策——以汉源乡村建设规划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8(11).
  [3]谭若芷.艺术推动乡村建设的可能性探讨[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08).
  [4]陈玉聪.生态文明视阈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南方农机, 2018 (8).
  [5]王雪如,汪逸梦. 乡土建筑自建模式对当下乡村建设的启示[J]. 中外建筑. 2014(05).
  注: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7C085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研究——以花石镇为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23157.htm